李月
摘 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材與課程的支持。學校應當結合自身辦學特點以及各種要素,建立完整的、具有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文章主要探討融入音樂活動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積極作用,以及對相關課程開發(fā)過程的探究。
關鍵詞:校本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 音樂活動
近年來國家一直高度關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是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眾所周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材與課程的支持,然而現實中,大部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存在著諸多弊端,例如內容隨意性大、呈現無序狀態(tài)、套用教科書的寫作模式、只注重單純的心理知識的傳授或單項心理品質的訓練;缺乏開放性和靈活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應具有的以學生活動為主、主動探究、注重學生情緒的喚起等特色;不能廣泛地激發(fā)起小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就很難實現促進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教育目的。因此,為保障教育質量,學校應當結合自身辦學特點以及各種要素,建立系統(tǒng)的、具有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強調學生的直接體驗,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中投射自己的內心世界,充分放飛自己的心情。
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在小學音樂課上,每當教師播放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或樂曲時,學生們的快樂情緒就瞬間被激活,課堂氣氛立刻被調動起來。我們知道,音樂會對人的情緒、情感產生直接影響,一定的音樂體驗形式能調節(jié)人的情緒。同時音樂治療正在被應用到學校心理教育中,其以音樂為媒介,通過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促進自我認識,能夠更好地為學生釋放學習中的壓力或焦慮。特別是團體音樂治療,主題多元、趣味性強,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積極參與、協(xié)作溝通、自我體驗、升華情感,進一步促進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因此考慮將音樂治療元素滲透到心理健康活動課中,結合實際,開發(fā)出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的校本課程。
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指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整體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是教育模式,而非醫(yī)療模式”[1]。因此,融入音樂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旨在以預防為主,矯治為輔。使學生在音樂體驗活動中,能夠認識自我、宣泄不良情緒、舒緩心理壓力,從而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一、融入音樂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
融入音樂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以音樂活動為載體,用一種輕松的形式實施,既能使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在音樂活動中得到充分釋放,還能滿足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同時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通過融入音樂活動,可使學生感受到課程的靈活、新穎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這樣的特色校本課程,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積極作用。此外,設計開發(fā)特色校本課程的過程,是多學科教師的交流配合過程,能夠發(fā)揮團隊優(yōu)勢,增強教師群體的凝聚力。
二、融入音樂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可行性
(一)學校資源分析
首先,要考慮學?,F有的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例如學校是否實現現代化教學,是否有多功能教室的配備等;師資水平是否較高;是否有良好的人際、文化氛圍,即上下級關系是否融洽、教師是否有良好的素養(yǎng)等。
其次,音樂和心理教育資源分析。為了更專業(yè)化地使音樂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最好采用雙教師教學,即心理健康教師與音樂教師一起授課完成教學,使學生在特有的音樂活動、音樂聆聽中體驗、感悟和和成長。
(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需求分析
首先,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分析??赏ㄟ^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于融入音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參加意愿、感興趣度、課程期望等,以及學生個體目前的心理狀況。在學生對于此課程的需求的前提下,根據收集的學生心理狀況(自我意識、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情緒管控等方面)調查結果,分析學生現有的心理問題,有利于相應主題內容的設計。
其次,考慮教師的參與意愿。通過對相應學科教師及班主任教師的問卷調查,深入了解教師對學校開展此次課程開發(fā)的認同度、對此課程的接受度,以及對開發(fā)設計的想法等。這可以為推進課程的開發(fā)提供有力支撐。
(三)學校領導的重視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校長的理念、認識、態(tài)度決定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質量,以及參與開發(fā)教師的積極性。
三、融入音樂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設計
(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fā)課題組
課題小組應由校長或主任擔任組長,心理教師和音樂教師協(xié)同合作、完成課程內容的編寫,其他教師包括班主任參與開發(fā)的輔助工作。此外,還可聘請校外音樂專家對課程開發(fā)進行專業(yè)指導。
(二)校本課程的教育目標
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育部2012年修訂)》為指導思想,結合學校實際,以及前期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所了解到的學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并征求教師、家長的意見,確立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教育目標。如側重于:自我意識、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情緒管理等方面。
(三)校本課程的結構設計
首先,為了體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特色,根據之前制定的教育目標,將課程設計為幾大板塊,每一板塊突出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自我意識、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情緒管理等。每個板塊可設計三到四課時的內容。
其次,就每個板塊中的各個課程內容設置上,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在心理主題及音樂選編上要采用層層遞近、螺旋式排列。在不同年級之間各板塊的心理主題及音樂選編上應體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同一年級的心理主題及音樂選編的深度應在板塊間呈螺旋上升??梢罁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育部2012年修訂)》,按小學低、中、高年級分階段編寫教育內容。每課內容圍繞板塊主題,選編適合本年級段學生的音樂活動及樂曲,設置相關聯(lián)的、循序漸進的活動情境,借助音樂,巧妙提示線索,引導學生通過體驗作出反思和感悟。
(四)校本課程的課內活動程序
課內活動程序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結合課程的實際內容及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一般而言,通過熱身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討論、拓展作業(yè)來確定每節(jié)課的活動程序。
(1)熱身活動:通過音樂健身操或音樂欣賞來引入,讓學生肢體和心理都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活力。
(2)創(chuàng)設情境:可設計一到兩個相關聯(lián)的情境,運用音樂活動,使學生融入其中,如主題為情緒管理方面時,可通過音樂活動和選取不同音樂器材,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旋律中,體驗情緒、表達情緒。還可通過音樂劇,使學生體會如何改善不良情緒,如何合理宣泄情緒。
(3)展開討論:音樂情境活動結束后,可以分組讓學生展開討論,分享感悟解決問題的方法。
(4)拓展作業(yè):提供小資料或延伸活動。如:課后找?guī)锥蜗矚g的音樂,體會聆聽后帶給自己的情緒變化。
(五)校本課程的實施
校本課程實施時,可采用心理教師課堂授課,音樂教師課前輔助的單教師授課模式。如果所編校本課程,需要教師現場演繹的音樂活動較多,可采用雙教師授課模式,由心理教師和音樂教師共同承擔。課堂上學生可采用圍坐的形式,使學生們面對面,有利于活動的展開。課程準備階段,需要心理教師提前了解所對應班級學生的大致心理特點,并與音樂教師對應教材,分析、斟酌樂曲和音樂器材的選擇,以及音樂活動的演練等,以實現在課堂游戲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出音樂的獨特吸引力,使學生樂于主動參與進來。課程實施時可以按年級每周一次課,先試行一學期。
四、融入音樂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課程評價
一學期課程全部結束后,要進行課程評價。課程評價的內容并不注重學生學會了多少心理學知識,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課程評價可以圍繞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來展開。教師教學評價可通過教師自評、自我反思、組內互評等對教師做出全面的評價。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主要是關注學生在學習此校本課程后的結果及學習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表現,從而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喜愛程度、收獲程度等。
總之,通過課程評價機制,能夠充分發(fā)揮診斷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質量。
雖然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得還很不普遍,課程教材還存在諸多問題,不過近年來,國家一直高度關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契機下,推陳出新、新穎地引入音樂治療元素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更顯與時俱進。同時應立足于學校實際情況,注重小學生的實際需求,整合學校教育資源,這樣的校本課程能極大地調動起小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這必將有利于小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鮑東明,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路一定要走正[N]中國教育報,2001年12月26日第2版
[2]嚴曉麗.基于音樂活動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3]印亭蓉.基于音樂治療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藝術教育,2018,P67-68
[4]鐘代琴.團體音樂治療工作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J]才智,2016(32),P154-156
[5]王威.音樂治療在團體輔導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