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人民醫(yī)院兒科,內蒙古 興安盟 137400)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一種因感染輪狀病毒所導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在嬰幼兒中發(fā)病率較高,是引起小兒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1]。該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感染初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發(fā)展,患者可能出現脫水、致命性胃腸炎、電解質平衡失調等,嚴重時可能引起心肌損害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導致患兒出現猝死、心源休克,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上因加強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誘發(fā)心肌損害的預防,但目前對誘發(fā)心肌損害的相關危害因素的研究較少,對于其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不足,臨床上缺少可靠依據[2]。因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6例患兒為例,研究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誘發(fā)心肌損害的相關危害因素,現整理如下。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76例,根據心臟彩超、肌鈣蛋白、心電圖等的檢查結果,分為心肌損害組(38例)和無心肌損害組(38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RV腸炎臨床診斷標準;②患兒無先天性心臟?。虎鬯谢純杭议L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心肌損害組年齡為0.5~3歲,平均年齡(1.32±0.74)歲,男18例,女20例;無心肌損害組年齡為0.5~3.5歲,平均年齡(1.73±0.76)歲,男19,女19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研究。
對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兩組患兒可能誘發(fā)心肌損傷的年齡、性別、血鈉水平、代謝酸中毒、嘔吐情況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兒年齡、性別、血鈉水平、代謝酸中毒、嘔吐情況與心肌損傷的相關性。
應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
心肌損害組:男18例,女20例;病程<5天22例,>5天16例;年齡<1歲30例,>1歲8例;血鈉水平(mmol/L)<3.5,22例,>3.5,16例;代謝酸中毒21例;嘔吐情況21例;無心肌損害組:男19例,女19例;病程<5天20例,>5天18例;年齡<1歲10例,>1歲28例;血鈉水平(mmol/L)<3.5,7例,>3.5,31例;代謝酸中毒5例;嘔吐情況9例;兩組患兒性別、病程無顯著差異(P>0.05),年齡、血鈉水平、代謝性酸中毒、嘔吐情況有顯著差異(P<0.05)。
患兒年齡、代謝性酸中毒、嘔吐情況是心肌損害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情見表1。
表1 多因素回歸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與無心肌損傷組相比,心肌損傷組年齡、血鈉水平、代謝性酸中毒、嘔吐情況有顯著差異(P<0.05);進一步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代謝性酸中毒、嘔吐情況是誘發(fā)心肌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可能是由于小兒年齡與免疫功能和消化系統功能相關,年齡越小功能越差,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也越弱;代謝酸中毒患兒體內酸堿失衡,易造成心肌血流灌注減少;此外,嘔吐會使患兒熱量減少,氧自由基增多從而導致過氧化反應增強。
綜上所述,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年齡、血鈉水平、代謝性酸中毒、嘔吐情況等多種因素影響,臨床上應盡早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預防心肌損害的發(fā)生,保障患兒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