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蕓,邱寧杰
(云南省精神病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精神科住院患者身體素質較差,行動緩慢,步態(tài)不穩(wěn)定,反應遲緩,加之精神類疾病相關癥狀及抗精神病類藥物并發(fā)癥的影響極易產生意外跌倒,患者意識模糊,自我保護能力不足,意外跌倒危害性顯著增加[1],為確?;颊咦≡浩陂g治療安全,醫(yī)護人員需指定有效的風險管理護理措施,以此來降低意外跌倒等危險事件發(fā)生率,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精神科1年時間內收治共計84例住院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的實際臨床應用效果。
2018年9月為本次研究起始時間,2019年9月為本次研究終止時間,研究樣本數量共計84例,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組別命名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量均等(n=42),研究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范圍為25~49歲,年齡均值(31.27±5.48)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為23-47歲,年齡均值為(31.19±5.42)歲,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案為常規(guī)基礎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實施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護理人員對患者潛在跌倒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評估患者跌倒風險,制定針對性護理風險管理計劃。如患者存在攻擊性沖動行為引發(fā)的跌倒風險,需對其上肢、下肢實施護理袖帶限制與保護,必要情況下可實施隔離性保護1-3d。為預防老年體弱患者跌倒,需將其安排至觀察室內,給予重點監(jiān)護管理。針對精神科住院患者中存在跌倒風險的患者實施特級護理干預措施,待病情平穩(wěn)后實施一級護理干預措施。重點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對患者實施立位、坐位、臥位等不同體位血壓測定,變換體位過程中需保證動作緩慢。告知患者在每日睡醒后需等待30 s方可起床,床上坐起后需等待30s方可站立,站立后仍需等待30s方可行走。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使其掌握意外跌倒的影響因素、預防措施,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使患者脫離醫(yī)院環(huán)境后仍能夠獲得有效的意外跌倒風險管理。
利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估兩組患者病情進展情況,通過交談及觀察相結合急性評分,得到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統(tǒng)計兩組患者意外跌倒發(fā)生率。
通過對本次研究數據性質的分析可知,計數資料為意外跌倒發(fā)生為率,計量資料為BPRS評分,表示方法分別為%、“±s”表示,檢驗方法分別為x2、t檢驗,為確保數據分析處理結果準確,采用SPSS 23.0軟件開展數據計算處理,如P<0.05,則組件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評估組間BPRS評分及意外跌倒發(fā)生率,研究組患者優(yōu)勢顯著(P<0.05)。
表1 評估組間意外跌倒發(fā)生率及BPRS評分[n(%),±s]
表1 評估組間意外跌倒發(fā)生率及BPRS評分[n(%),±s]
組別 意外跌倒發(fā)生率 BPRS評分研究組(n=42) 3(7.1) 34.75±4.38對照組(n=42) 10(23.8) 39.29±4.65 t/x2 4.459 4.605 P 0.034 0.000
本次研究數據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經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后意外跌倒發(fā)生率、BPRS評分優(yōu)勢顯著。跌倒是精神科住院患者多發(fā)意外傷害,跌倒會損傷患者軀體,也會增加緊張恐懼心理。引發(fā)精神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因素包括抗精神病類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如眩暈、體位性低血壓等;妄想及幻想癥;彼此間打架、戲耍、如廁地面較滑等,單純采取常規(guī)基礎安全護理無法規(guī)避上述因素,為此需實施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2]。
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將被動處理跌倒轉變?yōu)橹鲃宇A防跌倒,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的系統(tǒng)評估可確定跌倒的高危因素,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科學的防范措施,并對沖動攻擊型患者、老年患者采取差異化的護理管理,可實現跌倒的個體化有效預防[3]。同時,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中加入了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使其深刻理解跌倒的危害性,掌握預防跌倒的有效措施,患者在脫離醫(yī)院環(huán)境后依然可獲得有效的防跌倒護理,實現了護理的延續(xù)。
由此可知,精神科住院患者實施防跌倒護理風險管理能夠預防患者意外跌倒,其臨床應用效果突出,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