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科目教學對學生觀念形成影響較大,需要給予重視。本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不足作為切入點,予以簡述,再以此為基礎,論述相關科目體驗式教學的實施方法,就合理選取體驗內容、采用分組體驗方法、重視體驗教學延伸展開分析,服務后續(xù)工作。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分組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7-0111-01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新式教學方法,該方式強調結合教學對象特點,實現(xiàn)對知識的重復、再現(xiàn),使學生在該過程中不斷提升對理論掌握深度,為知識吸收和運用、自身發(fā)展提供助力。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該科目影響學生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需在現(xiàn)有基礎上嘗試優(yōu)化,體驗式教學方法也因此得到重視。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不足
(一)理論生硬。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理論生硬的問題較為多見,一方面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并不完善,無法充分就社會行為、思想觀念進行是非判斷,課堂內容缺乏可理解性,教學效果無法保證。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即便采用平實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也難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學生積極性不足。積極性不足是指學生缺乏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興趣,這一問題對教學成果的影響帶有長期性特點,且影響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活動和成長。如課堂階段教師強調知識理論的灌輸,學生對理論知識一味被動接受,課堂交互不足,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生不愿意進行主動思索和學習,課堂教學并不成功。
(三)教學深度有限。教學深度有限,是指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往往以書本、教材知識內容為主,不進行教學擴展,學生的學習渠道狹窄,完成課堂學習后不愿進行更多的自主學習、延伸學習,使教學工作浮于表面。如教師告知學生“在生活中應坐到尊老愛幼”。該理論明確也易于理解,但略顯空洞,沒有給出“尊老愛幼”的具體要求,教學的深度有限。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方法
(一)合理選取體驗內容。嘗試將體驗式教學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首先應重視合理選取體驗內容。小學生自身多玩好動,且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應在進行體驗內容選取時,以更具趣味性的形式、知識點為核心。如上文所述有關個人行為的教學,教師可組織學生模擬公交車讓座、模擬公共場合個人文明禮貌保持,選取若干學生,作為“老人”“殘疾人”“孕婦”等,指導學生主動讓出座位?;蚰M公共圖書館,不同學生分別作為“讀者”“管理人員”,模擬在圖書館內大聲喧嘩等不當行為,再由學生指正,要求改正。
(二)采用分組體驗方法。分組教學是各階段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分組體驗也具有理想的可行性。方法上看,可對學生進行互助分組,將具有理想組織能力的學生、理想表演能力的學生、理想學習熱情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在小組學習模式下,不同學生可以取長補短,豐富體驗過程、提升體驗效果。如體驗內容為“保護綠色植物”,學生可分別模擬管理人員、樹木、破壞者,作為一個小組,對知識進行新呈現(xiàn)。每個小組獨立進行模擬,其他小組進行觀察、學習。小組模式下,不同組員的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也能對既有知識內容進行反復、多次再現(xiàn),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分組模式下,教師還可設置比賽模式,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榮譽感,以改善參與興趣,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
(三)重視體驗教學延伸。體驗教學的延伸,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基于平行擴大的橫向延伸,二是基于深度擴展的縱向延伸。橫向延伸上,教師可在進行教學、組織小組模擬體驗時,給出更多關聯(lián)內容,如“個人行為規(guī)范”可延伸到班級、家庭,教師可指導學生規(guī)范自身行為,同時指導學生對其他不文明行為進行觀察、指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體驗可持續(xù)在整個教學周期內。對于縱向延伸上,教師應重視對核心知識的提煉,以促進學生深入掌握。如在模擬了“公交車讓座”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思索,讓座行為體現(xiàn)了什么思想?如果有人不愿意讓座,應如何進行建議等。學生的道德水平、法制意識等,在反復體驗過程中得到持續(xù)提升,效果理想。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既是必要的,也具有理想的可行空間。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不足包括理論生硬、學生積極性不足、教學深度有限等。為予以應對,建議加強體驗式教育的運用,具體工作中應合理選取體驗內容、采用分組體驗方法,重視體驗教學延伸,促進教學質量改善。
基金項目:本文系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情景體驗式教學策略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PLTZ39。
參考文獻:
[1]劉惠珠.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