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淳豫
1古代藝術(shù)博物館。
2民俗博物館。
3民俗博物館。
4民俗博物館。
水為生命源,人體水為本;鬲鼎釜甕器,和味薪火里。洛陽飲食文化走到今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派生出了不計其數(shù)的流派,但是不管其風(fēng)格如何改變,水仍舊是烹飪文化的第一要素。而作為“烹飪之圣”伊尹的故鄉(xiāng),洛陽人對如何以水調(diào)味,以無味化有味,頗有傳承與發(fā)揚。所以,當(dāng)你來到洛陽,少不了嘗嘗那一勺來自歷史的“湯水”味道。
5老城區(qū)十字小吃街。
6水席:牡丹燕菜。
來洛陽,說吃必說水席。
洛陽水席與洛陽牡丹、龍門石窟并稱“洛陽三絕”。
洛陽水席始于唐代、興于唐中后期。宋代以后,洛陽水席風(fēng)流漸失、流落民間。水席是洛陽特色,卻不是洛陽小吃,因為小吃實在無法與它的身份相匹配。八道冷菜、十六道熱菜(含四大件、八中件、四壓桌)共計二十四道菜的規(guī)模,不僅讓人吃得肚子渾圓,更讓人對其豐盛程度嘆為觀止。走進(jìn)洛陽的各個飯店,你想點幾道水席特色菜是容易的事兒,但是想點全套的水席,可不是每家店都能做得出來,而且味道可口、地道與否,得看運氣。所以想吃正宗的水席,還得去老城。不管是頗具唐代皇家風(fēng)范的高檔水席,還是街邊民居里開的民間老水席,在老城的水席里,你總能覓到一絲唐朝氣象或淳樸古韻。
水席名稱的由來,一說它的熱菜全是湯湯水水,無水不成席,是為水席;二說傳統(tǒng)水席,是上一道菜撤走上一道菜,如行云流水,故名。
“百年老字號”真不同飯店現(xiàn)掌門人、洛陽酒家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炎立卻對此另有解讀。他認(rèn)為,一套宴席一定以其最重要的主材命名,因此水席首先必需水為上乘?!疤拼鏊檬裁此疅o從考證,但一定是好水,近年來真不同就從伊川找水源,拉山泉水為主材,明顯比普通的水口感好。”姚炎立說。
據(jù)傳水席是從皇宮流入民間的,它的“處女秀”獻(xiàn)給了第一女皇武則天。據(jù)傳當(dāng)年東關(guān)下園的一個特大蘿卜被當(dāng)作“祥瑞”獻(xiàn)給女皇后,御廚絞盡腦汁,用山珍海味煨出蘿卜絲湯,讓武則天贊不絕口,因其具有燕窩風(fēng)味,特賜名“燕菜”。燕菜是水席的頭道菜,更因為周總理的一句贊揚而成為“牡丹燕菜”。1973年,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訪華來洛時,因看到燕菜上擺放的牡丹花造型很喜悅,說出“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開出牡丹花”名句,牡丹燕菜自此聲名大振。
水席二十四道菜中,素食占了不少,有說法這與洛陽人窮苦,吃不起珍貴食材有關(guān)系,姚炎立對此不以為然。他認(rèn)為,素食與武則天自稱彌勒佛轉(zhuǎn)世、主張素食有關(guān),而水席里雖然有不少素食主材,但用料考究、工序復(fù)雜,素食有葷味,才是其珍貴所在。
洛陽水席2008年6月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唯一全套入選的宴席。姚炎立作為傳承人,一直致力于恢復(fù)洛陽水席唐朝宮廷風(fēng)味,追溯水席最早的“模樣”。而洛陽的老街巷里,管記水席、耀耀水席、九府水席等民間水席,也在呈現(xiàn)著各自不同的百姓水席風(fēng)味。
1水席:牡丹燕菜。
推薦:真不同,中州東路393號;管記水席,仙果市街12號;九府水席,仙果市街18號;耀耀水席,仙果市街與西大街交叉口向南80米路東。
2豆腐湯。
3李記餛飩。
3000多年前的《尚書·說命》中,記載著中國最早的食譜——黃帝大羹。羹是把肉切碎了用水煮的肉和湯。也就是從那時起,“湯羹”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宗源。《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伊尹調(diào)鼎”,做“鵠鳥之羹”而言湯,以喻天下治亂之道,而被千古流傳。
祖先憑借河洛厚土,為洛陽人植下的飲食喜好的基因,而湯水也滲進(jìn)了洛陽人的骨子。從古時至今世,幾千年來,洛陽人對各種湯羹好而生嗜,化成了難以割舍的情緣,一縷湯羹般馥郁的鄉(xiāng)愁。
人言廣東人善于煲湯,稱好湯為“靚湯”。其實在洛陽亦有絕世好湯。與廣東煲湯食材選用之豐富不同,洛陽的湯更講究水的使用,火候的掌控,骨頭的挑選。大骨熬制,中火煮沸、小火熬煮,骨質(zhì)里的精華隨著時間一點點滲出。四五個小時過去,湯已成,而此時,將準(zhǔn)備好的肉至于碗中,配上簡單的調(diào)料,便可以滿足饑餓的腸胃及挑剔的唇齒。
洛陽湯品種眾多,既有主料為牛肉、羊肉、雞肉、驢肉的肉湯,亦有主料為豆腐、丸子、素菜等的素湯。不僅如此,洛陽各縣還有各自不同的節(jié)日湯,如頭碗湯、涼粉湯、雜菜湯等。
在洛陽,非功力深湛的湯館不敢賣甜湯。這里的甜并非意謂加糖,而是不放鹽。真正喝湯的主顧,也往往喜好喝甜湯,清鮮而淡,像極了先祖?zhèn)儺?dāng)年出品湯羹時的簡樸。
洛陽美食傳承至今,湯水成為了洛陽美食的特色,無論是喝湯,還是吃面,湯水總是少不了的。冬日,寒風(fēng)刺骨,一碗暖湯噴香滾燙,吃完渾身舒服,要不怎會在洛陽流傳下“早起一碗洛陽湯,給個皇帝都不當(dāng)”的民諺呢。
老洛陽人愛喝湯,新洛陽人也是。洛陽文化學(xué)者孫欽良上世紀(jì)80年代來洛定居,早已愛上了這口洛陽湯,隔三差五得喝湯。他說,早起洛陽人不是在喝湯,就是在等喝湯的人往家端湯。雖然夸張,卻說出了洛陽人對湯的奇愛。
洛陽人喝湯的添湯風(fēng)俗也很有名。食客端著碗去添湯,店家不僅不能說“不”,更不能給臉色看,添幾回都可以。而添湯的人,也要守規(guī)矩,不要插隊,等店家將前面食客的湯盛完,再恭敬地遞碗過去。
洛陽的牛肉湯、羊肉湯,熬湯下工夫,配料奇特,決非一般肉湯可比,煮骨頭不放任何佐料,保持原湯的“靈性”。驢肉湯聞著有一股略臭的味道,入口卻鮮香無比,不翻湯、豆腐湯、丸子湯等也是在其他地方無法見到的獨特風(fēng)味。
喝湯的人,均不顧身份面子,沒有座位時往地上一蹲,把油餅絲、油旋、燒餅等往碗里一泡,呼嚕嚕喝完,站起來揚長而去。用孫欽良的話說,留下的是一份洛陽人的恣意灑脫。
推薦:東關(guān)大石橋驢肉湯、老城何記豆腐湯、—三旦羊肉湯。
4漿面條。
5咸食。
6油茶。
洛陽漿面條又稱漿飯,是河南洛陽民間的漢族傳統(tǒng)面食,因酸味獨特而受到洛陽人甚至是外國人的喜愛。凡是喝過洛陽漿面條的人,提起這味小吃,立時會覺得余香滿口,回味無窮。食用時,根據(jù)自己的口味放入辣椒、韭花醬味道會更佳。此外,洛陽漿面條還有一個特點,放涼后重新加熱食用更有味道。民間流傳“ 漿飯熱三遍 ,拿肉都不換”就足以見其魅力。凡是喝過洛陽漿面條的人,提起這味小吃,立時會覺得余香滿口,回味無窮。它雖然是中原面條飯食中的一種,但它那特殊的原料和特殊的做法,使?jié){面條與普通面條的味道截然不同,使人吃了還想吃。
除美味的洛陽漿面條外,洛陽其他幾種地方小吃也很值得一嘗。如灌湯利口、焦脆軟香的“小街”鍋貼,30年不變口味的雞絲餛飩李記餛飩,傳承百余年的老王燙面角、不翻湯,洛陽油茶、老洛陽咸食、顧縣肉合等。
7新安縣燙面角。
8牛肉湯。
9老城民主街。
漿面條推薦:老城西大街與仙果市街交叉口西南角毛毛漿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