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喀什,南疆最具維吾爾族風情的城市,四大文明在這里交匯,東西方文化碰撞產(chǎn)生奇妙的融合,形成獨有的喀什文化。無論飲食還是城市風貌,極具中亞的味道,既有古羅馬的遺風,兼具伊斯蘭的元素,似乎還有印度文明和中土的風情。這一切,對我總是有一種神奇的吸引力,是對神秘西域的向往,還是念念不忘“絲綢之路”的曾經(jīng)輝煌?遇見喀什,你的眼中,它是什么樣子的呢?
大地色的底色,厚重、溫暖,與懶懶的陽光一樣的色彩,這是喀什給人的第一直觀印象。但是這樣的底色下有著不一樣的生機,自家的小院可以隨意粉刷成喜歡的顏色,粉墻綠窗、藍色的大門,金色的欄桿,乳白的廊柱,喀什人對色彩的搭配有著天然的高審美,像油畫中的景致,就這樣生動地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里。他們還極愛種花,不是大片,只是門口的小塊地方,都會種滿各色各樣的花花草草,旺盛地生長著,圍著白色的小柵欄,有一股英倫風或者說是俄羅斯的情調。
可能是大漠的顏色太過單一,所以這里的人們非常鐘情于絢爛奪目的色彩,亮麗的艾德萊絲綢上,孔雀藍、祖母綠、桃花粉、鵝黃、藍紫、深黑……飽和度非常高的配色,圖案細膩逼真,色彩鮮艷,對比強烈,華麗而美觀,給人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仿佛隨處都可見得到彩虹,穿在身上也是美得不可方物,像極了他們的民族性格,熱情、活力、奔放。市場上亦是如此,果物被擺放得整整齊齊,綠色的馬奶提、紫色的紅提、棕色的無花果、青色的甜瓜……復制粘貼般成片排開,整齊劃一,帶來一種別樣的視覺震撼。
喀什是國家級非遺“十二木卡姆”的故鄉(xiāng)。所謂“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一種大型傳統(tǒng)古典音樂,匯集演奏、舞蹈、文學、戲劇、詩歌等于一身,用豐富的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xiàn)維吾爾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敘事與抒情相結合,謳歌人民的勤勞智慧,歌頌美好愛情和高尚品格,反映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是維吾爾族人民大型史詩級音樂藝術成果。熱瓦甫、薩它爾、艾捷克、胡西塔爾、都它爾、達普等都是演奏“十二木卡姆”的主要樂器,這些古老的彈撥樂器由波斯經(jīng)西域傳入中國內地,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音樂史。
能歌善舞是喀什人的天性,“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無論男女老幼,興之所至,都會翩翩起舞,縱情歌唱。他們用歌舞的形式來慶祝豐收、歡度節(jié)日、表達喜悅。神秘的西域,古老而極具民族風情的聲音,曾經(jīng)風靡盛唐的胡樂,今天聽來仍是極具魅力,讓人心意馳騁。
冰山融水滋養(yǎng)了美麗肥沃的綠洲,光照充足,溫差大,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讓這里十分適合果物的生長??κ哺翣柺?,果肉飽滿多汁,晶瑩剔透;英吉沙色買提杏,核小肉多,軟糯可口;伽師的甜瓜,個大皮薄,比哈密瓜更為香甜;莎車的巴旦木、葉城的核桃……數(shù)不盡的美味,四季不斷,滿城飄香。
那喀什人的日常飲食是什么樣的呢?磚茶和烤包子,應該是早餐的首選,一碗熱熱的磚茶正好可以解羊肉的膩,搭配得很完美,油塔子配粉湯其實也不錯。正餐的選擇,大盤雞和抓飯久負盛名,當然若是想要一次看個夠,吃個夠,還是要到夜市上逛逛。到處都是烤肉的串兒香、烤全羊、烤肉串、烤板筋,濃烈的燒烤香撲鼻,誘惑著味蕾蠢蠢欲動。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些喀什的特色美味。缸子肉是一道很地道的南疆小吃,年代感十足的搪瓷缸子里擱一大塊羊肉,幾片胡蘿卜,些許洋蔥,放鐵爐子上慢燉,香氣四溢,堪稱袖珍版的清燉羊肉;烤蛋也是蠻有意思的名小吃,雞蛋、鴨蛋,或是鵪鶉蛋等,在蛋殼上開一個小口,加上喜歡的調料放在炭火上慢烤,六分熟、八分熟或是全熟任你選擇,烤熟后用木簽子蒯著吃,累了渴了再來一大杯當?shù)氐谋崮袒蚴鞘止けち瑁喼笔堑搅嗣朗程焯?,來了一場酣暢的味覺大賞。
喀什噶爾古城,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生土建筑,以原土為材料僅做簡單加工而營造主體結構的建筑。泥土色,艾德萊斯中的黃色,奠定了喀什噶爾古城的原色調,讓人想起了大漠和黃土地,滄桑厚重,但同時它也是黃金之色,象征著高貴、尊嚴和華麗,承載著歷史與希望。
老城巷內蜿蜒曲折,道路縱橫交錯,迷宮式的街巷集合了數(shù)百家民族樂器店、手工藝品店、美食攤子店,絲綢布匹、帽子首飾、金銀制器、土碗陶罐,各種特色店鋪琳瑯滿目,充滿濃濃民族氣息的精致手工藝品,跟制作它們的手藝人一起,不慌不忙、毫無保留地展示著喀什人的市井生活,思緒打個盹兒,就很容易迷路??粗車了固m特色的街區(qū),古老的工藝,斑駁的土墻,有那么一瞬間覺得時光仿佛靜止在中世紀。古老與現(xiàn)代融合的古城,是喀什噶爾的靈魂,樣子有新,但靈魂不變,還是舊時光的模樣。
千年老街吾斯塘博依路上的百年老茶館,已經(jīng)是游客打卡喀什的必選項,吸引著眾多外地人慕名而來,體驗這凝萃喀什老城生活的市井氣息。對老喀什人來講,這里承續(xù)著祖輩父輩生活的百年記憶,延續(xù)著一代又一代不變的生活方式。
早上10點,客人陸續(xù)而來,大都是老客,甚至不需要點單,主人深知每一位熟客的喜好。一壺茶、一塊馕,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悠閑時光。走廊上的小茶座陽光很好,可以欣賞街邊的風景,室內的大炕多是上年紀的老人喜歡的地方,墻面上的大掛毯很有味道,這是維吾爾族的墻面裝飾風格。客人們三三兩兩,盤腿坐下,掰一塊馕,蘸一點茶,據(jù)說這種吃法已經(jīng)延續(xù)了百年。茶館里是安靜的,安靜到仿佛能看見沉淀千年的絲路記憶,那時的胡馬駝鈴聲不斷,人群熙熙攘攘;它又是喧鬧的,各方來客在此間小小的茶座談天說地,講古論今,講述新絲路的故事。一直到夜里11點,從不少客,這兒是很多老喀什人每天必來的地方,作為一種深入骨子里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這里時光靜好,食物家常樸素,簡單、真誠,但有著生活最真的味道;這里老友相聚,連陽光也和昨天別無二致,不變、包容,如緩緩流淌的心事和故事。也許這就是老茶館延續(xù)百年而不衰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