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下,普通學校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放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在盲校教育中更應如此,應將學生各項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重視起來。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與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語文的學習中,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朗讀能力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盲校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將提升盲生的朗讀能力重視起來。本文針對當前盲校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應如何提升學生的朗讀感悟能力。
【關鍵詞】盲校;小學語文;朗讀感悟;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9-0044-02
【本文著錄格式】滑麗.淺談盲校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J].課外語文,2020,19(19):44-45.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語言類學科,既然是語言學科,朗讀就是其必備的學習方法。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鍛煉自身的語言能力、升華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對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觀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應將朗讀教學重視起來,用朗讀來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盲生雖然有視力障礙,但他們的內心是非常細膩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同樣注重朗讀教學,通過朗讀來促進盲生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以此來提升盲校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促進盲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要求
(一)尊重學生朗讀表達的多元性
在語文的學習中,由于生活經歷以及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也不盡相同,由于學生學習的多樣性,朗讀也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因此課標規(guī)定: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應采取個性化的朗讀教學方式,要尊重學生的多元性。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由的朗讀和訓練。
(二)關注朗讀能力的發(fā)展
在盲校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朗讀能力的發(fā)展。將課堂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簡化教學步驟,精化教學內容,讓語文課堂教學達到以簡勝繁的效果。盲生大多性格內向,教師應對他們多鼓勵和表揚,讓他們敢于讀,有興趣讀,從而提升盲生的朗讀能力。
(三)增強朗讀評價的有趣性
教師對學生的積極評價是促進學生繼續(xù)朗讀的動力,在評價時要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特點進行評價,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價。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保護盲生的朗讀熱情,用生動詼諧的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盲校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講得多,讀得少,朗讀形式化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頗深,在教學中多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讓學生進行朗讀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熟悉課文內容便于后期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教學中學生的“讀”是為教師的“講”做鋪墊的。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朗讀過于形式化。
(二)分析多,感悟少,朗讀缺少美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形成了“分析課”,對字詞的分析、對句子的分析、對片段的分析,各種分析占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太多時間,語文課堂中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就被弱化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學會了如何分析詞句以及片段但是卻缺少了感知美和感悟美的能力。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在課堂教學中被教師進行了各種分析,學生只感受到了詞句的精妙用法以及作者寫作手法的精湛,但是卻無法全面體會散文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只顧及了學生的微觀知識卻沒有注重學生的宏觀知識,很多優(yōu)美的散文也就并不能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無法運用美文來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
三、如何培養(yǎng)盲校學生的朗讀感悟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效率的內在推動力,會讓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熱情與朗讀欲望。比如在進行新課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開始就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同時對學生的朗讀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要求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字音要準。在學生進行自主朗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展示,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
(二)挖掘學生內心世界,促進理解和感悟
盲生與正常學生相比內心世界更為豐富,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內心世界的內容,用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講授,用聲音感染學生將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比如在進行抒情詩歌的教學時,教師在授課之前可以找抒情的音樂當背景,教師將詩歌內容進行有感情的吟誦,通過教師的吟誦與背景音樂的雙重體驗,將學生帶入到詩歌的意境中來,讓學生深入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內涵。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想象力
對于盲校的學生來說,雖然不能用視覺感官來觀賞和體會文章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想象文章所描繪的情景,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與內涵。因此,在盲校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通過聽覺、觸覺等感官進行語言的想象,以此來提升盲校學生的朗讀感悟能力。比如在進行古詩的學習時,教師除了讓學生進行古詩的朗讀,還要讓學生通過聽覺熟悉詩中的事物,例如在進行《天凈沙·秋思》一詩的學習時,應通過聽覺讓學生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從而培養(yǎng)盲校學生的朗讀感悟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感悟技巧
在盲校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教學還要注重技巧的傳授。有些課文內容通過語言的傳授是難以體會的,必須要經過反復的朗讀才可以有深刻的體會,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反復朗讀的習慣。在進行朗讀時,學生應學會把握文章整體的基調,在朗讀時要注重體現文章的整體風格以及思想內容。比如在進行《少年中國說》的朗讀時,學生應將文中語氣、節(jié)奏、停頓等進行準確的把握,學生要表現出少年朝氣蓬勃的精神和作者對中國少年熱切的希望。
四、結語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朗讀教學重視起來,盲校語文教學中亦是如此。盲校學生雖然視力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學生的內心世界依然是很豐富的,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應根據盲校學生的具體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通過培養(yǎng)盲校學生的朗讀興趣、挖掘學生內心世界、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以及朗讀感悟技巧來提升盲校學生的朗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鄒克波.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核心素養(yǎng)觀照下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實踐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8(35).
[2]徐雯.基于“標準”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指導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8(27).
[3]王志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
[4]趙艷華.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設置與教學實踐方式解讀[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9).
[5]鄭如意.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與解決途徑[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4).
[6]賀靜靜.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
作者簡介:滑麗,女,1979年生,安徽省阜陽市,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