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纓?劉漢鑫
城市書房是一種應時代需求而產生的全新的閱讀方式和產業(yè)模式。通過對城市書房的特點及典型發(fā)展模式的分析,提出不斷完善城市書房服務體系,持續(xù)推進城市書房建設的系列建議。
城市書房: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城市書房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共同經營,依托各級中央圖書館,采用自動化設備和射頻技術,24小時開放的自助式公共圖書館。最近幾年,我國多個城市開始建設城市書房。城市書房成為人們閱讀的一種新方式,頗受市民青睞,有的甚至成為“網紅書店”。
書店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民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場所,也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有效方式。城市書房不僅是促進全民閱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chuàng)新,還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新路徑。
作為一種智能化圖書館,城市書房融合了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閱讀服務與便民服務,是傳統(tǒng)閱讀陣地的現代延伸和有益補充,有效地解決了公共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讓公共閱讀走進人們的生活,提高圖書館的社會認知水平,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閱讀服務打開渠道。
城市書房在我國出現并發(fā)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呈現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書店的新形勢和新特征。
空間感、設計感強,環(huán)境優(yōu)美。城市書房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外觀和空間設計,與傳統(tǒng)圖書館或書店相比更加特色鮮明。城市書房通過不同風格的裝修方式,引領閱讀空間提檔升級,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像鄭州市的鄭品書社,采用清新田園風格的裝修內飾,被包裝成網紅書店并迅速走紅,除了閱讀學習以外,也是非常好的拍照打卡地點。
交通便利,方便市民參與。城市書房被認為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大多數城市書房都位于公共服務的重點區(qū)域,依托原有的書店、景區(qū)建設城市書房,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方便市民參與。如上海、重慶、鄭州等城市,城市書房選址多在地鐵口或是商圈附近,以增加客流量、提高使用率。
依托新技術,改進管理方式。目前,許多城市書房采用無人營業(yè)的方式,24小時全天運營,這大大降低了參與門檻,便利了人們的參與體驗。例如鄭州的城市書房多采用人臉識別技術、數據處理和通信技術,通過中央控制系統(tǒng)對書房內設備進行自動化控制,實現了數字智能和傳統(tǒng)圖書館的完美結合。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還優(yōu)化了書房服務功能,在提升市民體驗感的同時,也確保了書房的高效運行。
融合發(fā)展,跨界服務。城市書房不是單一的圖書館或傳統(tǒng)書店模式,而是具有完整的服務鏈系統(tǒng),城市書房里不僅有書和好的環(huán)境,還有文創(chuàng)和活動,大大增強了城市書房的吸引力。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城市書房通過采用“城市書房+咖啡店”“城市書房+文化禮堂”等方式,提供多種產品和服務,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成為當地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場所。
我國城市書房發(fā)展模式分析
我國許多城市近年來都建設了大量城市書房,如溫州、揚州、鄭州、洛陽等地。在城市書房如火如荼的建設中,也形成了獨具風格和特色、值得借鑒的發(fā)展模式。
溫州、昆明的“對外傳播”模式。溫州自2014年4月開始建設首個城市書房,到現在已有52個城市書房以不同的設計風格嵌入城市的許多角落。隨著主城區(qū)城市書房逐漸飽和,城市書房朝周邊縣市及鄉(xiāng)鎮(zhèn)擴展的同時,也朝著更具特色、更專業(yè)的方向布局。2019年年初,溫州“城市書房”正式登陸意大利友好城市普拉托。這是中國第一家進入歐洲的城市書房,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除了溫州之外,昆明也將城市書房作為城市對外傳播的渠道之一。截至目前,昆明市先后向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老撾6個國家捐建了11所“昆明書屋”,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它進一步傳播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擴大昆明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昆明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揚州、重慶的“便民服務”模式。揚州作為我國較早建設城市書房的城市之一,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書房網絡服務格局。揚州把城市書房作為圖書館的延伸,將城市書房建在市民身邊,讓市民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進一步深究,則是建前、建中、建后一套完善的機制,成就了城市書房的“揚州現象”。
例如揚州的萬科城市之光24小時城市書房,在7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承載著當地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了方便市民,在入口處設置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支付寶信用達到700點以上的市民游客,還可以免押金借書。
重慶也將提供便捷服務作為建設城市書房的核心,書房內設備簡單的操作和指引界面方便讀者進行操作。雖然藏書量不大,但流動性很強,便于讀者借閱。把書房開到家門口,24小時全天營業(yè),更是大大體現了“便捷”二字。一間美好的城市書屋,展示著重慶獨特的城市氣質,也讓忙碌的重慶人民有了一處心靈的棲息地。
洛陽的“書房+大型活動”模式。截至2019年年底,洛陽已在公園、廣場、學校等地建成24所城市書房并投入使用,并配備急救箱、雨傘等便民服務設施。此外,洛陽市還積極組織開展各類閱讀推廣活動,將每月23日定為“書香洛陽”讀書日,積極推動全民閱讀,形成了河洛詩詞大會、經典誦讀大賽等多個閱讀活動品牌,使河洛書店成為洛陽市的精神地標。
完善服務體系、促進城市書房發(fā)展
隨著各城市大規(guī)模建設城市書房,管理問題和服務能力問題也隨之而來。只有不斷完善城市書房的服務體系,才能更好地為市民提供文化消費場所、產品和多元服務。
完善機制構建。隨著城市書房建成開放,相應的保障資金和人力需要大幅增加。在這方面,需要在各個城市的城市書房之間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以便于將來數據連接和服務共享。
政府要積極探索規(guī)范管理、科學運行的運營機制,研究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從法律層面保障城市書房健康發(fā)展,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形成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加強城市書房的規(guī)劃與管理,分管到各區(qū)及街道,通過績效評定的方式,建立健全監(jiān)督體系,引導城市書房正確發(fā)展,并對效果不佳的城市書房及時整改,促進城市書房整體服務質量的提升。
科學合理布局。商場仍是城市書房建設的主要載體,年輕人是城市書房的主要用戶。那么,在那些不那么熱鬧、人氣不那么足,但需求仍然存在的地方,包括農村,如何規(guī)劃建設城市書房,保障特殊群體的閱讀權益也是未來城市書房發(fā)展需要考慮的問題。
地方政府要結合城市規(guī)劃、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等因素,構建均衡的城市書房布局,使城市書房能夠遍布每一個街區(qū),推動城市書房進入公園、校園和社區(qū)。
在硬件配備上實現智能化、數字化服務,在方便民眾使用的同時,減少管理成本。在圖書管理上采取“政府+社會”的模式,區(qū)域內引入社會資本投資管理,在總體上由市圖書館統(tǒng)一進行調度。吸收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多方共建。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解決管理質量服務不足等問題。
開放管理模式。首先,加強多方商務合作,增設吧臺,提供餐飲服務。 結合本市文化特征,對書房格局進行裝修改造,凸顯城市文化格調,實現服務多元化。
其次,推動志愿者服務。以學生群體為主,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城市書房的建設中,提倡讀者自我管理。成立城市書房志愿者隊伍,招募熱愛城市圖書館事業(yè)的人,參與城市書房的日常管理和服務。
實現多元服務供給。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場景。大數據技術可以精準地實現需求捕捉和服務推送,如文化云平臺已經作為一個小程序嵌入了支付寶,接下來還要接入微信,數據之間互通,人們消費后可以收到周邊文化活動的提示。城市書房也可以作為生活服務板塊與這些平臺實現數據互通,讓更多的人知曉城市書房,參與城市書房的活動。擴大城市書房的線上用戶群,在城市書房建設的道路上,積累大量客源與流量,并與線下活動聯通,實現線上線下雙向發(fā)展。線上城市書房初步可以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進行推廣,并研發(fā)城市書房APP作為線上的服務模式,與支付寶等平臺互通,通過大數據技術精準鎖定用戶群體。線下城市書房則需要將市民的具體需求放在首位,設立意見箱,結合市民反饋隨時調整。并充分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拓寬市民的參與方式以及互動體驗。
結語
城市書房的快速發(fā)展,說明我國文化消費已經進入了井噴發(fā)展時期。經濟的發(fā)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都轉化成推動文化發(fā)展的強大動力。隨著新技術、新消費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結合,政府重視和投入的加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將快速提升。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