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背景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當前藝術教育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音樂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主陣地,可以作為促進初中生德、智、體全而發(fā)展的媒介,因此必須要對其給予充分的重視。音樂教育中突出強調審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根本要求。初中音樂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初中音樂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
關鍵詞:初中 ?音樂 ?教學 ?研究思考
音樂是一門重要學科,有利于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初中生的生活、學習以及成長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積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是難得機遇下的挑戰(zhàn)。顯然過去單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質量,如何把握整體的質量與效益,需從音樂教學的結構入手,從教學模式上進行研究,即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音樂教學過程的結構和相關的音樂教學策略與教學評價。我國當今的初中音樂教育仍有問題亟待探討與解決,本文就此做以下幾點分析。
一、對音樂教學研究的思路
首先明確教學目標、轉變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對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組織、設計相對穩(wěn)定而又系統、簡化的教學結構。我們必須認識,中初中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專業(yè)音樂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樂專業(yè)人才,這一性質決定了中初中音樂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普及音樂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任務,要徹底改變以專業(yè)音樂教育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知識、技能傳授的教學思路。中初中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音樂教育為手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其次,研究、總結國內的經驗及其模式。自七八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音樂教研網絡相繼建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同時也涌現了大批音樂教學的有志改革者,他們在中初中音樂教育的各方面進行單因子改革或整體改革的實驗,他們的思路及經驗,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報導,我們要認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加強對國外音樂教學思想與模式的研究。本世紀以來產生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流派,對世界音樂教育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瑞士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獨創(chuàng)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具有劃時代的作用,首次確立了身體運動反應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論上開拓了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研究視野,在實踐上推動了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進步。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創(chuàng)造的柯達伊教學體系,立足于弘揚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調唱名法,柯爾文手勢、節(jié)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熱愛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愛好者。
二、音樂教學策略的研究
(1)德育與美育相結合。“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首先是培養(yǎng)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初中音樂教育的意義,遠遠超出藝術的范圍,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與美育是它的靈魂。我們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音樂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2)生動與主動。“生動”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形式的生動;二是教學內容設計的生動;三是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生動。只要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訓練,
也能變得生動而活潑?!吧鷦印辈拍芤饘W生們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fā)對音樂的喜愛,才能產生大面積質量與效益。生動活潑的更高層次是主動發(fā)展。沒有主動性其生動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生動活潑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時,主動性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沒有主動性就不可能產生美好體驗,音樂教學必須生動與主動。
(3)傳授與創(chuàng)造。音樂教學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教師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從現代的觀念來看,必須把知識、技能和發(fā)展智力統一起來,而創(chuàng)造力則體現更高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此,國外音樂教學體系都非常注重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活動。而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這方面顯得較為薄弱。作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創(chuàng)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創(chuàng)造性要貫穿于審美教育的始終。
三、音樂課基本教學模式研究的初步設想
(1)我們對唱游課進行了初步總結:唱游課教學打破了傳統音樂學科的單一性,采取音樂游戲、律動、歌表演、集體舞、節(jié)奏樂等綜合性音樂藝術手段,提倡藝術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發(fā)兒童學習音樂藝術的興趣為目的,以培養(yǎng)他們審美情趣為核心。
(2)初中的中、高年級由于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學內容的增加,教學模式可以從低年級的游戲模式逐步過渡到游戲、活動模式。活動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導入→活動→創(chuàng)作→表演、評議:“導入”包含復習及基本訓練,如節(jié)奏游戲、聽覺訓練、識譜練習等。“活動”是指新授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及學生學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應隨著年級的遞增而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通過學生的分組學習活動,逐步擴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
“創(chuàng)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要求去進行創(chuàng)作,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皠?chuàng)作”還應在“導入”及“活動”中得到體現。“表演”、“評議”是指將創(chuàng)作進行交流匯報,并進行評議、評價。
總之,新教材課程標準中提到“現代初中音樂教育必須以是否有利于學生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奠定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為目標,包括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學習音樂、發(fā)展自身音樂能力的堅實基礎,這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意義所在”。即音樂教育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活化,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有趣地、令人開心地掌握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弊畲笙薅鹊丶ぐl(fā)學生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