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暢
題記: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人面對全新的生活,大概認真過好這樣的生活本身也是一門艱難的課程,而從生活這本大書里,我們將學會很多很多。
向南去,向南去——8月,我坐上了開往廣州的高鐵,在廣州換乘后最終抵達香港西九龍站。這是我的學校所在的北京以南,是我的家鄉(xiāng)以南,是遼遠無邊的大陸以南。就這樣,我的交換生活開始了。
在過去按部就班的兩年的大學生活里,我習慣了獨來獨往和自我封閉,兩年的大學生活仿佛一場孤獨的賽跑。也許是我自己的原因,我感覺自己從未真正融入“大學”這個色彩斑斕的名字。我厭倦管束,又渴望新鮮——年輕的心總是夢想著展翅高飛到天的那一邊。然而,在開往西九龍的高鐵上,當不會講一句粵語的我縮在座位里,被懸浮在車廂上空的天書一般的語言包裹著時,當我一個人站立在海關(guān)面前聽不懂周圍人說的任何一句話時,當我在手機上一遍遍地研究那縱橫交錯的地鐵線時,當我拖著行李在港中文的山路上迷了路時,我忽然發(fā)現(xiàn),也許我憧憬了許久的交換生活并不如我所想。那時,我完全不知該怎樣想象未來四個月的生活。
港島的夏天是那樣的漫長,天氣潮濕而悶熱,窗外的金色陽光像飛過潮水的蝴蝶。
幸運的是,我和其他一些來自大陸的交換生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們來自不同的學校,來自全國各地,選擇香港的理由也各不相同,然而,從交換生活的第二天開始,到最后離開香港,我們成了這段交換生活中彼此最堅固的依靠。我們結(jié)伴上下課,一起去商場采購,一起去圖書館學習,一起等開往山頂?shù)陌褪?,一起給朋友過生日,一起去天臺看星星和去山腳下看連綿的海岸線。在這片似乎沒有盡頭的暑夏里,在這座我兒時只以游客身份來過一次的小島上,我是謹慎甚至有些膽怯的外來者,而我的朋友們,我萍水相逢的朋友們,卻讓我一刻也不曾覺得孤單。
在這短短的幾個月的交換生活里,在這場發(fā)生在異鄉(xiāng)的萍水相逢里,在這個和朋友們一起買冰可樂、一起討論作業(yè)、一起在天臺熬了通宵看山海中的日出、一起參加課后郊游的南國的水汽里,我后知后覺地體驗了真正充實而爛漫的“大學”生活。
謹慎、小心、忐忑,甚至是恐懼,這樣的心情時有,然而如今回想起來,更多的是快樂、感動、充實與幸福。
在那里的每一個周四的下午,我都會坐在三樓的窗邊聽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也是在那里,我重讀了英文版的《傾城之戀》——這個與香港緊密相連的故事?!啊魈K,你的窗子里看得見月亮嗎?流蘇不知道為什么,忽然哽咽起來。淚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銀色的,有著綠的光棱。”每每讀到這里,我總會想起港中文旁邊的吐露港:礁石和對岸的山巒沉默,暑熱在夜幕降臨時慢慢散去,有海風帶著柔和的月光吹來。
沒有課的晚上,我們常沿著僻靜的下山小路,從宿舍慢悠悠地走到海邊。書里的白流蘇望著月亮只覺得這一切都美得不真實,仿佛是一場夢,而于我又何嘗不是?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人說,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在這里,東西文化的交匯如同島嶼擁抱海水,如同大地擁抱月光。在綿長的夏天里,我們躲在山中的咖啡廳里看燦爛陽光下的太陽雨;在冷氣過足的圖書館里讀英文小說,或者唐宋文人的詩;在逸仙樓看瀑布;在紫霞樓看晚霞;在山下的網(wǎng)球場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say hi。在英文課、在用繁體字的中文課、在開給交換生的文化課上,我了解或者不了解,贊同或者不贊同,欣賞或者不欣賞——仿佛在車水馬龍的現(xiàn)實里做了一場山中的大夢。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xù)到十月。北國已進入秋天,而香港的天氣依然炎熱。我曾以為接下來的生活會和這里的夏天一樣,綿綿而無盡頭。
剛進入十月,大家就商量著去蘭桂坊給我過生日。我的生日正好是萬圣節(jié),而蘭桂坊每年的派對都十分精彩。然而在生日的前一周,我們聽說了一些不好的新聞。雖然我一直期待著局勢會有好轉(zhuǎn),可很快我們就收到了學校的通知:出于安全考慮,請在10月31日晚避開蘭桂坊。我很沮喪,不僅是因為我不能過這個生日,更是因為我不明白為什么小時候印象里美麗祥和的“東方之珠”如今變成了這個樣子。我在一片安定里生活了21年,在此之前我從沒想到這樣的安定也是一件如此值得感謝的事情。
生日那晚朋友們陪我坐在逸夫書院的露天咖啡廳里。我們在那個依然有些暑熱的十月末的夜晚吃著榛子冰淇淋,看著對岸星星般的燈火。大家安慰我,沒關(guān)系,我們十二月圣誕節(jié)前再一起去蘭桂坊吧!
是啊,我們還沒有聽到盼望了很久的講座,還沒有讀完周夢蝶的詩,還沒有認識更多的香港朋友,還沒有學會流利的粵語……
回到家里,回想這不到三個月的時光,有太多感慨。在中國那個濕潤溽熱的小島上,有盛開的繁花,有一碧如洗的天空,有碧空下廣遠而安靜的大海。在那里,我也學到了很多——不僅是在我的專業(yè)英語文學這個知識層面,更是精神層面、思想層面的。在這里,我看到了東方文化,也看到了西方文化;看到了多元,也看到了狹隘;看到了先進,也看到了落后;看到了開放,也看到了保守;看到了繁榮,也看到了動蕩。我想這些都會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社會與文化,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激我們的制度體系讓我們可以擁有平靜安穩(wěn)的生活。
還記得剛到香港時,為了適應(yīng),我聽了很多粵語歌,有一首叫《少女的祈禱》——“沿途與他車廂中私奔般戀
愛/再擠逼都不放開”“祈求天地放過一雙戀人/怕發(fā)生的永遠別發(fā)生?!苯粨Q生活的第二天,我們?nèi)ヅR近的商場買宿舍里的生活用品,挑選不同顏色的被單如同精心挑選生活。我們有隱隱的擔憂,然而更多的是憧憬,我們有無數(shù)句話想在空曠的街頭對著夏日的山海大喊。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這段生活,就像愛一個注定要分開的愛人。
后來我無意中聽到了《少女的祈禱》的國語版,里面有一句是“我已學會怎樣照顧自己 雖然從來不容易/我也學會怎樣領(lǐng)悟這道理 而永遠也不會忘記”。我想,這大概可以作為這場夢最好的注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