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
【摘要】多樣化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新時代語文教學的主流方式,并且不斷影響著中學生文學知識的學習能力,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詞句學習。初中生思維活躍,有興趣接受新鮮事物,初中階段的教學也增加了學科設置,使中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科學知識,進一步打開了思維和視野。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教學對于初中生學習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著關鍵作用。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6-0046-01
新課改帶來了新的課程教學理念,先進性、科學性、學習方式等方面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使得教師必須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尋找適合初中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方式,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語文課程教學中來,多角度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使得語文教學成為學生提高思想品德素養(yǎng),提升綜合素質的最佳方式。
一、加強課文內容的關聯
當前語文課文內容更加接近生活,這對于處于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初中生而言,語文課文內容必然成為其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用歷史的思維去發(fā)現社會變化,促使同學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自己,成長為社會主義青年的榜樣。比如在進行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等課文教學時,要以歷史時代為背景,學習革命先輩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做出的艱苦奮斗和犧牲精神,引導學生對比今天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號召學生珍惜當前大好時光,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1]。
語文教材的選擇都是在歷史長河中帶有鮮明時代特點的代表,同時也代表著作者意圖,教師在授課時引導學生擺脫文字和詞句的束縛,開放思維,以古明今。教師要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引入時代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當前先進的現代化的教學條件是因為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經濟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而得來的。教師在授課時也要鼓勵學生為建設我們富強的國家而不斷努力,實現更高層次的富強。自發(fā)的努力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豐富自身知識儲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應有的一份力量。
二、注重實踐教學中滲透
如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包灌輸給學生,這樣很難達到預想效果,學生難以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含義。教師在課堂內外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主題電影,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維護公共場所交通秩序等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涵和意義。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和課后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教師要始終與學生建立平等良好的溝通關系,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主動與教師暢談學習心得,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通過以身作則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潛移默化中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及時發(fā)現學生思想認識上的不足并予以糾正。比如在講解富強、民主、文明時,教師可適當通過時事新聞的關鍵熱點,引導學生尋找典型事例來描述當前我國的富強,國防的強大,人民的安居樂業(yè)。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點點滴滴中自覺的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注重語言交際中滲透
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與學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教師通過授課會將文章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教師自身的認知自覺不自覺的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與文章作者的對話、交流。通過這些交流使得學生的語言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思想境界得到升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交流,注意發(fā)現學生在思想、思維方面迸發(fā)的正能量火花,并及時給予支持、鼓勵和表揚,同時對于存在認識不全面、不合適、錯誤的思想認識要及時教育,引導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觀念,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正確體驗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束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表達了我們未來社會主義國家的全新面貌,是我國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撐和奮斗的動力源泉。當前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和行為指導,為國家、社會、個人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前進努力奮斗。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教師要積極的通過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理念,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識和全面了解,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刻苦學習、努力奮斗,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楊云萍,喬曉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