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張岱的自然審美觀及其成因
    ——以《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為例

    2020-07-13 03:26:54香港城市大學香港
    名作欣賞 2020年14期
    關鍵詞:張岱審美觀山水

    ⊙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

    一、自然的概念

    《說文解字》中,“自,鼻也,象鼻形”,即“自指”為“鼻”的引申義;“然,燒也”,本意為燃燒,常作助詞,表示事物的狀態(tài),作詞表為“如此”“……的樣子”。兩字連起來看,就是指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白匀弧边@個詞在中國最早出現(xiàn)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贝颂幍摹白匀弧辈⒎乾F(xiàn)在所指的大自然,而是天地宇宙運行的規(guī)律準則。只有遵循“道”,世界才始終維持平衡有序的狀態(tài)。

    到魏晉時期,“自然”演變成了魏晉玄學的一種核心思想。高壓政治的氛圍使得文人的創(chuàng)作題材轉向個人的悲歡離合,文學不僅是政治的衍生物,也是抒發(fā)詩人個體直接感受的方式。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超脫的獨立個性,不為世俗所拘禁。而“自然”也由此從一種哲學概念演變成了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主張反對人性的束縛,釋放天性和真我。在魏晉時期,人們也常用有美感的自然對象來表達對某個人的贊揚或是欣賞,譬如: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边@樣以自然景物來做比喻更具體更形象化。

    在中國古代“自然”這一概念牽扯甚多,涉及具象的生活環(huán)境譬如天文、地理、山川、河流,還包括內(nèi)在的心理狀態(tài)。本文使用周均平在《“比德”“比情”“暢神”——論漢代自然審美觀的發(fā)展和突破》的結論為“自然”下定義:“自然在古代中國人眼里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外在自然,天地山澤風雷水火等所有外在于人的自然界;二是內(nèi)在自然,即人體的生命機能的活動?!?/p>

    本文結合“自然”的內(nèi)外定義分析張岱小品文中涉及自然界題材的文章,從他眼里的自然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入手,分析張岱的自然審美觀,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他文章中透露出的看待世界的態(tài)度和人類自然的關系。

    二、張岱的自然審美觀特征

    (一)晶映空靈之美

    這里要分為兩個部分概述:空靈與晶潔。張岱在《跋可上人大米畫》中說:“天下堅實者空靈之祖,故木堅則焰透,鐵實則聲宏??梢粠熥钕菜萎嫞恳园鍖嵰婇L,而間作米家,又復空靈荒率,則是其以堅實為空靈也。與彼率意頑空者,又隔一紙?!笨梢姟耙詧詫崬榭侦`”是張岱對于藝術的審美追求。

    空靈,需得空間大且靜謐,主為聽覺。張岱好讀書,尤愛尋一處幽靜之所潛心研讀?!睹坊〞荨防镉洠骸懊犯N西番蓮,纏繞如瓔珞。窗外竹棚,密寶襄蓋之。階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雜入。前后明窗,寶襄西府,漸作綠暗?!睂訉盈B疊的植被成了絕佳的隔音層,而這座世外桃源般的書屋,非張岱應允,普通朋客不得入內(nèi)。再看《青蓮山房》“跨曲澗,深巖峭壁,掩映林巒間”。這里樹林窸窣作響、山泉清冽之音,都說明了青蓮山房的幽靜。天鏡園是他家的一處園林:“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對坐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笨梢娞扃R園里種滿了竹子槐樹,形成了高高低低的屏障,對面是一池春水,魚兒和碧綠的浮萍穿梭其間,樹木倒映在水面上,四個字“類若乘空”把整個空間糅合到了一起,顯得無比空靈通透。在這樣的地方讀書寫字,豈不快哉?

    不止挑選讀書的地方有講究,張岱賞景也有他獨特的方法:領略山水的自然狀態(tài)。越喧鬧越繁華的時候越要避開,厭囂雜而喜幽靜。他曾在寒冬大雪三日,駕舟前往西湖賞雪;又于夜深人靜,放舟湖上,酣睡十里荷花之中。因喜四下無人之時賞景,可見他的性子并不尋常,筆下的山水也似畫中景。

    晶潔,張岱最喜“冰雪”。他的文章中常出現(xiàn)以“冰”“雪”二字給身邊事物起名的情況,譬如騾子為“雪精”,茶為“蘭雪茶”,凡以花草和瓜果都以冰雪喻之,其文誦于口也似帶著冰雪之氣。他雖喜雪,但真正寫雪的文章也僅有《湖心亭看雪》和《龍山雪》而已,不多,但皆為上品。最著名的一段大概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聽覺、視覺以及整個宏大的感官,讓讀者沉浸在這片晶透的美中。文末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敝挥小鞍V”者才能體會其中韻味。結尾用筆精煉,將西湖美景與作者心中蘊含的深意結合在一起,使人的心性和自然之景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西湖夢尋》里另一篇寫湖心亭:“夜月登此,悄寂凄涼,如入鮫宮海藏。月光晶沁,水氣滃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比f籟俱寂的月夜,籠罩著月光下的西湖和湖心亭像是東海的水晶龍宮,寒氣沁人,似誤入仙境。另外一篇《陶庵夢憶·龍山雪》:“天啟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許……坐久清冽,蒼頭送酒至,余勉強舉大觥敵寒,酒氣冉冉,積雪侵之,竟不得醉。余坐一小羊頭車,拖冰凌而歸?!痹诖笱┨觳晃穱篮鲩T賞雪飲酒,張岱這個人有意思得很,還真是個癡雪之人啊。

    (二)古樸和諧之美

    張岱出身官宦世家,自小長在張氏一族的精美園林里,對園林建筑之美頗有心得。他認為園林建筑僅精美絕倫還不夠,還須古樸別致,別出心裁,帶著些野趣,與四周自然環(huán)境和諧整體。

    他家里有一處筠芝亭,是張岱的高祖所建。亭內(nèi)不設一墻一樓,亭外更不增一椽一瓦,可張岱卻說“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樓者、閣者、齋者,亦不及”。皆因其高祖植樹前后,清風窸窣,聽起來如有秋水流過一般;亭前有一石臺,升高眺遠,將山中景色盡收眼底;臺下有一老松,曲盤生長,樹干猶如車蓋羽扇,松意甚暢。青蓮山房也是一處清幽別墅,修竹古梅,倚著蓮花峰,“深巖峭壁,掩映林巒間……一室之中,宛轉曲折,環(huán)繞盤旋,不能即出”。房屋與自然融合,既具有觀賞性自然古樸的一面,也同時具有使用的居住功能,在房屋四周種滿綠植鮮花,窗外的景色便能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而隨之變化。巘花閣最初在筠芝亭松峽下,層層的古木,楓林盡染,坡下水流湍湍沖刷著石頭,用張岱的話說“閣不檻不牖,地不樓不臺,意政不盡也”,這無疑是一處天然去雕飾的好地方??晌逖┦搴髞韺t花閣進行了大改造,“臺之,亭之,廊之,棧道之,照面樓之,側又堂之閣之,梅花纏折旋之”。這就縮小了樓閣的格局,張岱并不贊同五雪叔的改造,顯得刻意呆板有違自然意趣。因此他做了一對對子反諷五雪叔:“身在襄陽袖石里,家來罔口山圖中。”

    強調(diào)自然要與山水野趣相結合的例子在張岱的筆下太多太多,可見古樸自然、不加雕飾的美景在他心中才是最佳的。自然山水的絕妙是人們所向往的,而園林正是體現(xiàn)人們認識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的真實途徑。張岱僅在《陶庵夢憶》中就寫了《筠芝亭》《砎園》《不二齋》《岣嶁山房》《天鏡園》《于園》《山艇子》《懸杪亭》《瑯嬛福地》等多篇體味自然園林的文章。這些園林也對張岱的思想性格及審美趣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一個叫張則桐的人曾在《張岱探稿》中寫道:“張岱對欣賞山水形成了自己的觀點,他在詩文中經(jīng)常用‘解衣盤礴’來描述自己觀賞山水時的心態(tài)?!薄敖庖卤P礴”即一種自由不受約束的狀態(tài),用自己的本真之心和山水溝通,盡情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張岱在小品文創(chuàng)作時,可謂是身體力行,以自己的真性情去體味大自然,盡情抒發(fā)自己的審美情懷,將呈現(xiàn)在腦海中的生態(tài)景觀以不同視角描述出來。

    張岱酷愛游山玩水,從來對于山水園林不吝惜贊美之詞。喜歡純粹的自然風光,也善于用審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好。例如《西溪》里記:“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蘆花,明月映之,白如積雪,大是奇景。余謂西湖真江南錦繡之地,入其中者,目厭綺麗,耳厭笙歌,欲尋深溪盤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當以西溪為最?!彼m愛尋常市井熱鬧,善與市井小人結友,可另一方面,他認為山水還是講求古樸雅靜,多了絲竹靡靡之音反而平添幾分俗氣。

    除園林山水的自然之景之外,張岱還描寫了眾多的植物、花卉等諸多自然物象:像是“大如拱把”的天臺牡丹、茍藥異種的“一尺雪”,“干大如斗,枝葉溟濛,樾蔭畝許,下可坐客三四十席”的桂樹和“花大如瓷瓶”的菊花,“一漲汪洋,明瑟可愛”的日月湖、“如處子”的湘湖、壯觀的白洋潮,等等。這些自然之物在張岱的筆下,同樣被描繪得意趣生動,搖曳生姿。在張岱的筆下,只需要極其簡單的勾勒,寥寥數(shù)筆,自然萬物的深層精神特質(zhì)就會被得到傳神寫照。

    (三)超脫物外之美

    張岱的小品文在記敘廣袤的江南山水時,總是站在飄然物外的層面上,仿佛身處天際之中,睥睨蕓蕓眾生。他的眼睛看待自然萬物、世間世情帶著一種有距離感的觀察態(tài)度,同時又有一種“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皶成瘛本裾前阉凶匀皇挛锟醋髋c人類社會獨立的關系,由此從自然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心靈得到慰藉。

    《西湖七月半》算得一篇奇文,本來張岱饒有興致地前去西湖賞月,可月夜之下游人喧雜嬉戲,無奈之間張岱發(fā)現(xiàn)賞人比賞景更來得有趣。他細致地把賞月之人分為五類,簡單幾筆就刻畫出這些附庸風雅的市民形象:“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弊屓颂湫苑牵钟X得似乎這些人就像是身邊的哪位一樣如此熟悉,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能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對號入座。張岱只有對最后一類人表達了他的欣賞:“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颒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fā)……”他認為西湖的美只有當這些故作風雅的人散盡,才能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可以說,張岱在山水小品創(chuàng)作上突破了“暢神”說的局限,不僅把自然山水當做對立的事物暢游其中,還把社會世情納入自然審美的范圍,在市民的賞月心態(tài)表現(xiàn)中獲得新鮮的審美體驗,使山水審美多了分煙火氣息。

    張岱出塵超逸的氣質(zhì),離不開佛教禪宗、陽明心學的熏陶。張岱年幼時就時常隨母親拜佛,在《瑯嬛文集》中記敘了他母親參佛對他的影響:“岱離母胎,八十一年矣,常常于耳根清凈時,恍聞我母親念經(jīng)之聲。蓋以我母年少祈嗣,續(xù)念《白衣觀音經(jīng)》三萬六千卷也,故岱生時遂有重胞之異。此經(jīng)聲是胎里帶來,雖遭劫火,燒之不失也?!睆堘酚纱藢ψ约汉头鸾痰木壏稚钚挪灰桑矚g拜訪各地的名山寺廟,與高僧禪師念佛論禪。至于后來,經(jīng)歷國破家亡而隱逸山林貧困潦倒之時,回憶起自己的前半生,發(fā)覺正是自己驕奢淫逸、醉生夢死造成了這一系列的因果報應。遂決定把自己、把明朝亡家亡國的原因記錄下來,以誡后人。“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蟻穴,當做如何消瘦?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這足以可見他一片向佛之心。也正是因為他一生受到佛學禪宗思想的浸潤,使他多了一分豁達超脫的個性,故他才能在遭受身心創(chuàng)傷的晚年,仍能堅定心智投筆從文,完成《石匱書》這樣任情適性的小品文章。

    三、張岱自然審美觀的成因

    (一)對中國古代自然審美觀的繼承

    要分析張岱的自然審美觀的成因,首先需要簡要闡述自然審美觀在中國古代的發(fā)展過程以及“暢神”說和明朝山水小品文之間的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

    自然審美觀是美學觀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審美文化發(fā)展水平的考衡依據(jù)。從先秦魏晉以來,“比德”說自先秦產(chǎn)生,經(jīng)漢朝發(fā)揚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比情”說,又萌生了“暢神”說,自然審美觀理論由此壯大,這三階段是研究自然審美觀路上不可忽視的。正是經(jīng)歷了這些過程,從唐朝開始文人們才完全意義上把山水當做獨立的個體進行品評,一直延續(xù)到明朝張岱所處的時期,為明朝山水小品文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審美基礎。

    “‘比德’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的一種美學觀點。自然對象之美,在于它作為審美客體可以與審美主體‘比德’,也就是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之間的關系,我們把自然客體賦予某種人格美。字面意義來說,‘比德’的‘德’字指人的品德修養(yǎng)道德水平;‘比’意指象征或比擬?!睂⑻烊豢陀^存在的對象的某些特點比擬成人們的某種道德品質(zhì),使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具象化。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人們認為玉石具有君子的品德操行,這是一種比德。

    到了漢代,完整地提出“比情”說的人是董仲舒,他把人和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個龐大而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人把自己的活動精神性地外化在一切自然事物中,也包括了自己的情感活動。而這種將宇宙運行準則和人類的情感活動變化的同構類比的自然審美觀,叫作“比情”說。“比情”說把人的情感與自然對象聯(lián)接起來,創(chuàng)新了美學理論基礎,為后來文藝文學的創(chuàng)作審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故此,后來詩人們才會從山川草木中感受到情趣,如惲格《南田畫跋》說:“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笔苓@種理論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們形成了獨特的“懷春”“悲秋”情結,并且成為他們筆下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文人對自然山水的理解在美學領域上發(fā)生了一次重大轉變。趙國乾在《“暢神”說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里寫道:“人們開始把自然山水當作一個純粹的美的客體,并在這一美的自然景物中逍遙散懷,陶冶性情?!比绻f,“比德”審美觀主要在象征意義上來贊美自然山水,而“暢神”審美觀則把審美的目光投向整個大自然,更強調(diào)人與自然物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這無疑影響到了明代山水小品文的審美方式,使得文章不只是經(jīng)世致用的學說載體,更是人們審美活動的載體。

    從“比德”到“暢神”,中國古代自然審美觀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蛻變過程,人們對于自然山水的審美觀開始獨立起來了?!皶成瘛闭f打破了“君子比德”的美學觀,把自然山水作為“暢神”的對象。人能在大自然中縱情遨游不覺倦怠,能從山川湖泊中得到心靈的蘊藉和超脫的自由??梢娨詮堘窞槭椎耐砻餍∑肺募艺茄永m(xù)了“暢神”說的審美方式,從每一次游歷中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給予人的力量。這一思想的源頭來源于老莊之道、禪宗之道,遨游山水之樂成為名士之樂。也因為明朝末期政治的黑暗,士人只得醉心山水,修禪問道,效仿魏晉名士,玄學更加橫行于世。只有觀山坐水才能從中“悟道”,從而推進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景物由此變成大家爭相親近的對象。也正是在這個不斷創(chuàng)新改變的過程中,才形成了明朝時期山水小品的審美特征:具有強烈的審美功能、個性天真質(zhì)樸、小中見大。

    (二)晚明社會思潮的綜合影響

    明朝是啟蒙思想萌芽的重要時期,這時是中國文化經(jīng)歷著雅俗共存、多種哲學思潮興起的一個階段。明朝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人們開始重物質(zhì)、重人欲,當時的“陽明心學”追求本真,主張弘揚“人”的個性精神也讓傳統(tǒng)禮教和程朱理學對人的道德倫理束縛作用削弱,人們開始尋求滿足自己“審美”需求的文藝活動。小品文短小精悍,講究以小見大,以小見奇。小品家們總能以寥寥數(shù)語就把事物刻畫得傳神出奇,以清新脫俗的短小篇幅抒發(fā)作家自己的個體情感。這時小品文作為具有強烈審美作用的文體很快風靡文壇?!拔囊暂d道”“經(jīng)世致用”不再是創(chuàng)作的唯一標準。張岱處在這樣一個啟蒙思潮勃發(fā)的個性時代,必然深受個性文化的影響。

    張岱出生于紹興士家大族,徐渭就是其高祖父之友。家里有多處園林,個個皆是別出心裁,別致古樸,筠芝亭便是高祖父苦讀場所,懸杪亭是其叔父的書房。張岱自小見識了這么多巧奪天工的園子,故而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他在自然審美方面自是比旁人更加在行,在他看來既不破壞自然和諧,又有淡遠之高雅,就能算得上是古樸和諧的好建筑了,審美也由此啟蒙。

    張氏家族大多數(shù)人都參加科舉,有自己的應考之道。祖父對長孫寄予厚望,親自教他讀書。“余幼遵大父教,不讀朱注。凡看經(jīng)書,未嘗敢以各家疏注橫據(jù)胸中。”從小家里的教育熏陶讓他幸運地避免沾染程朱理學的迂腐。張岱就曾在《石匱書·科目志總論》表達過對科舉考試八股文的憤懣:“八股一日不廢,則天下一日猶不得太平也!”他對程朱理學針砭時弊,而同時因為家鄉(xiāng)是王陽明心學人物的主要活動地點,所以張岱的成長過程深受心學影響。他在《石匱書》中也說:“陽明先生創(chuàng)良知之說出,有如暗室一炬。”而心學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張“心無外物,心無外理”,強調(diào)“本心”。其產(chǎn)生的美學思想便是文章寫作要有初心,順其自然,尚真任情。

    對徐渭、三袁等前輩,張岱自己曾說:“余少喜文長,遂學文長詩,因中郎喜文長詩而并學,喜文長之中郎詩,文長、中郎以前無學也。后喜鐘、譚詩,復欲學鐘、譚詩,而鹿鹿無暇?!睆堘冯m喜這些前輩,但非一味摹仿,而是學其精髓。袁宏道放浪任情的性格也同樣影響著張岱的性情,吳地人本就任情適性,崇尚奢華,二者讓張岱沾染了聲色犬馬之習;江南的山水卻又恬適清凈,張岱生于斯長于斯生就了一份性靈之氣。因此張岱的作品毫不隱晦自己對于“物”的癖好,也不避諱生活里“俗人”“俗氣”,故此他的筆下海納百川,既俗又雅。張岱繼承了公安派在行文上的求真寫意,還繼承了這些前輩瀟灑快意的人生態(tài)度。

    明朝社會,在心學這種發(fā)揚本心的思想下,也助長了禪宗在明末的興盛。《六祖壇經(jīng)》上記載:“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六祖慧能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修煉法門,強調(diào)明心本性。而李贄的“童心說”認為“童心”即“赤子之心”,文學要去假存真,保留一顆童心,文章皆是自胸臆流出,亦受禪宗影響。而公安派的譚元春、鐘惺、徐渭也個個是參禪名手。這些對張岱的文學審美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對佛學的研究在后來甚至到了一個癡狂的地步,著成了《四書遇》,用禪宗之理重新詮釋了四書。幸而張岱從他的學識修養(yǎng)和佛禪思想的浸潤中,體會到了豁達開釋,才能面對這一場國破家亡的巨變,堅守自己的理想。作為一位明朝遺臣,張岱歷經(jīng)半世顛沛流離,披發(fā)入山。為了撰寫這一部史書巨著,他忍受著饑餓貧窮,隨著流民四處逃難。而這一切都與他養(yǎng)尊處優(yōu)、縱情游樂的前半生大相徑庭。但他沒有消極避世,反而用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超脫物外的人格品質(zhì)去面對這一切,這與他看待自然事物所帶著的一份豁達從容是離不開的。在他璨若星河的詩歌散文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他對自然和世界的感悟,體會到人與宇宙的關系。

    ① 鐘仕倫、劉敏等:《中古宗教與自然審美觀》,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52頁。

    ② 〔明〕王弼:《老子注》(第二十五章),《諸子集成》(第三冊),商務印書館1954年版,第14頁。

    ③ 〔清〕劉義慶:《世說新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頁。

    ④⑨ 周均平:《“比德”“比情”“暢神”——論漢代自然審美觀的發(fā)展和突破》,《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第50頁,第51頁。

    ⑤⑦ 〔明〕張岱著,云告校點:《瑯嬛文集》(卷五),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213頁,第245頁。

    ⑥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2—269頁。(下文所引用張岱原文皆是出自此版本)

    ⑧ 〔明〕張岱,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自序。

    ⑩ 惲壽平:《南田畫跋》,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

    ? 趙國乾:《“暢神”說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7頁。

    ? 〔明〕張岱:《朱宏達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 胡益民:《張岱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頁。

    ? 〔明〕張岱:《石匱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頁。

    ? 〔明〕張岱:《張岱詩文集·瑯嬛詩集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 丁福保:《六祖壇經(jīng)箋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73頁。

    猜你喜歡
    張岱審美觀山水
    體悟人生,感悟孤獨
    論唐代琴論中的主“靜”審美觀——以《昭文不鼓琴賦》《無弦琴賦》《琴訣》為例
    愛在一湖山水間
    心聲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山水之間
    一處山水一首詩
    學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額日德木特古斯以《春》為題詩的審美觀
    《山水》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2:00
    淺論美術基礎課程在廣告學專業(yè)構成中的必要性
    東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0:55:09
    淺談日本傳統(tǒng)建筑中的日式美學
    論張岱小品文的“以詩為文” ——以《補孤山種梅序》為中心
    福泉市| 咸丰县| 天全县| 深州市| 洛川县| 临湘市| 秭归县| 鄂尔多斯市| 宁德市| 通化县| 建瓯市| 虞城县| 灵川县| 新竹县| 邵阳市| 沙洋县| 阿荣旗| 舒兰市| 视频| 敦化市| 铜陵市| 商水县| 湘乡市| 永福县| 彭州市| 恩平市| 武隆县| 芒康县| 德昌县| 大新县| 通山县| 富阳市| 新昌县| 大同县| 庄浪县| 古丈县| 如皋市| 辽阳县| 灵台县| 横峰县|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