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平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乃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自進入21世紀,在世界經濟快速發(fā)展,科學力量加強的時代,我國為了面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抓住機遇,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國在2001年提出了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下不僅對國家的培養(yǎng)目標作出了更深層次的補充,而且對教師、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核心理念。素質教育對每一位教育者都是挑戰(zhàn),教育不再只是單純地以傳輸知識為主,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教學;智慧課堂;學生
一、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從古至今都是許多教育家所思考的問題,并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在英語中,教育一詞為education,源于拉丁語。那么,在英語中的“E”為向外、出來;“duca”引導;“tion”為名詞后綴,意為引導出來。那么,在西方,教育的本意是將每一位學生的天資、內心真真正正地引導出來。在中國,我國許多著名教育家也給出了教育的定義。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陶行知陶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等等。無論教育的定義是什么,它的本質都是通過教導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什么是智慧教育
什么是智慧教育?百度百科所給出的解釋是教育信息化。但在筆者看來,智慧教育并不僅僅是這樣,教學中的智慧是指在教育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決斷的能力,挑選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這樣才有可能使每一位學生都有真正的發(fā)展空間。在筆者看來,智慧教育就是教智慧,這不僅對教育者還是對受教育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對許多人來說,教智慧是一個非常空泛的概念,但是它還是回歸了教育的本質,即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最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從更小的方面來說,是培養(yǎng)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并不是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的人,這才是當今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應該秉承這樣一個理念。
三、智慧教育是時代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網絡教育”。新時代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就是習總書記所講的辦好網絡教育,其中提到要創(chuàng)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社會環(huán)境”,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與應用,“互聯(lián)網+”與教育的融合滲透不斷深入,信息化教育在內涵、深度和質量上也不斷發(fā)展,教育教學系統(tǒng)的結構和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變革與轉型,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智慧教育。所以,研究智慧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使很多人無法接受到比較良好的教育,在新的技術發(fā)展時代下,如何使新的技術和教育進行融合,讓更廣泛的人群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引導學生去勇敢追求他們自己的夢想和信念,推動教育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智慧教育要教會學生21世紀生存技能,包括學習與創(chuàng)新技能,數字素養(yǎng)技能和職業(yè)生活技能,所以,研究智慧教育也是教育人的共同愿望。
四、文化是智慧型教育的靈魂
辦智慧的教育,更加需要文化的熏陶。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乃至是全人類、全世界的民族遺產。教育是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五千年上下中國文化的核心都是“仁、德、禮、法、化、和”,這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并將持續(xù)影響下去。而中國的教育一直都是愛的教育、培養(yǎng)人格的教育;也是文化的傳承,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和文化教育,就是培養(yǎng)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的當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信,中國才能屹立于世界,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尤其是中國青少年,梁啟超曾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敝挥杏辛宋幕孕?,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學生的學習動力才會增強,才會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毅力。智慧型教育是時代所需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智慧型教育讓教育更有價值,更加豐滿;讓每個孩子都有精彩的生命歷程。
五、展現(xiàn)教學技術應用的智慧化特點
智慧教學的最明顯表現(xiàn)之一是能將教學與時代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教學需要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的能力,能夠追隨時代的步伐,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審視教學發(fā)展的機遇。例如,在信息技術領域,各大學習平臺的出現(xiàn),消息傳播方式的改進等都為教學提供走向智慧化的可能。但這些技術的出現(xiàn)只是教學發(fā)展的基礎,還不能真正使教學走向智慧化,其中運籌帷幄的是教師。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展現(xiàn)教學的智慧化特點。例如,近幾年來出現(xiàn)一些交流平臺,如微信平臺,它既可以進行語音交流,也可以進行視頻交流。還可以傳輸一些以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為主要信息載體的內容。但是在課堂上,甚至在校園是不允許學生應用手機的,教師要看到“微課”教學的空間限制性,在合理的時間和空間應用。如教師可以將微課作為學生預習活動的一種手段,將微課傳到家長群,然后讓學生圍繞微課內容,在家中自主進行預習。比如當學生在第二天要學習新的課時,教師可在前一天發(fā)給學生一個關于本校介紹的微課視頻,并讓學生自主預習,概括其中內容。
六、展現(xiàn)教學方法應用的智慧化特點
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渾然天成的,它之所以展現(xiàn)出有效性,成為教師屢試不爽的教學“武器”,是因為已經經歷了無數次與學生的磨合。尤金說“教學的智慧是經歷的產物”。但為什么許多教師面臨無數次教學方法的磨合,教學仍然止步不前呢?是因為沒有將方法與學生主體的特點需求相結合??梢哉f,找到一種精妙的方法并不算真正的智慧,還要思考這種方法是否符合實施方法的對象的特點需求。如果符合,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才能流露出智慧化的特點。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使教學方法呈現(xiàn)智慧化特點,必須將其與學生個體的特點和需求相結合。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從個人化封閉式的學習過渡到合作化開放式的學習上來。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語言,還可以實現(xiàn)智慧的互補。教師可讓學生組成小組構建自己夢想中的關于學校生活的情境,然后演繹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將學到的關于學校生活的知識貫穿在一起,這既完成了對該單元的復習,又將知識融匯于應用中,實現(xiàn)有效的學習。
七、展現(xiàn)教學情感應用的智慧化特點
拉羅什富科認為,只有情感才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演說家”。在課堂上,知識如同一個冰塊,直接交與學生,并不能使其甘心接受,甚至還會出現(xiàn)排斥拒絕的現(xiàn)象。而用情感去包裹這塊知識的冰塊,卻會使學生永久珍藏記憶。因此,最終能夠回歸到教學情感應用上的教學才是真正智慧的教學。例如,新班級開學時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關于自我的簡單介紹,并在介紹中提到自己的愛好為了點燃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特長,為大家演唱一首歌。學生熱情高漲,也會因為這一特長產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學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課堂魅力的展現(xiàn)。教師要將每一次教學都看作是經驗累積的一個臺階,觀察學生,整合教學內容,使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情感應用表現(xiàn)出人情味。
教育是人類智慧啟蒙和智慧激發(fā)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教育本身也需要依托智慧的力量來提升效益,提高品質。把啟智、引智落實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促進學生發(fā)展,讓學生變得更加聰明。兩千五百多年前,《孫子兵法》誕生于吳中山水之間。《孫子兵法》既是“兵學經典”,更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智慧之書。其充滿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內核成為人類競爭發(fā)展各個領域都能受到啟迪的智慧寶庫。運用《孫子兵法》中的大智慧來培養(yǎng)學生,可以啟迪學生的現(xiàn)代智慧,去指導教學實踐,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