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一直以來,高職體育教學體現的都是統一性、同化性教學特征,即教師會統一設計課時任務,全體學生要跟隨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參與體育鍛煉,但是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可承受的運動強度存在明顯差異,所以這種“一刀切”的教學行為并不能很好地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反而有可能會讓學生失去運動信心。對此,高職體育教師便要堅持實施因材施教教育改革,針對學生個體需求去組織體育教學活動,以便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準備。本文將從設計多元體育項目,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完善課堂差異指導,提升學生運動能力;豐富課后個性輔導,優(yōu)化學生運動經驗三個角度來分析高職體育教師應該如何落實因材施教理念。
關鍵詞:高職體育;因材施教;落實策略
因材施教最初是由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先生所提出的,這一論點指出師者應該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個體需求來設計對應的教育計劃,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雖然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淀與發(fā)展,但是因材施教思想卻依然是十分重要的、科學的教學思想,且在現代以生為本的教育背景之下,因材施教教育改革則變得更加重要。因此,高職體育教師要積極實施因材施教,做到因人而異,促使高職生及時改善個人身體素質。
一、設計多元體育項目,尊重學生自主選擇
體育項目的豐富性、多元化會直接影響著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能動表現,且高職生普遍成年,心智也愈發(fā)成熟,并不會被動聽從教師管教,而是有著獨立的想法,會根據個人需求去參與相應的體育鍛煉活動。因此,高職體育教師要設計多元的體育運動項目,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使其自愿參與體育鍛煉。
本校為了全面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采用了“必修+選項”的體育課程管理制度,開設了多元的體育項目,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網球、健美操、太極、武術等等,目的便是要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在每個學期開始之前,本校學生便可登錄學校官網自主選課。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選課自由權,使其根據個人興趣、成長需求去選擇相應的體育課程。如此,則可切實優(yōu)化高職生的運動感官,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產生愉悅、幸福的運動體會,使其自愿走進操場之中,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久而久之,必然可以改善高職生的運動態(tài)度,使其漸漸愛上體育,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二、完善課堂差異指導,提升學生運動能力
課堂一直都是最為重要的教學陣地,學生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運動能力會使其受益一生,可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其中,由于高職生的身體素質發(fā)育情況并不一致,在突破運動任務時會有不同表現,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因此,高職體育教師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所展現出來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個體組織差異性的體育輔導活動,以便逐步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就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三步上籃技能時,筆者就及時演示了三步上籃的運動技能,解釋了三步上籃的步驟、技能特征,希望學生能夠積極模仿,自主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筆者會在體育課上認真觀察學生的行為,并由此組織差異性運動輔導活動。比如,有的學生的目測能力較差,在三步上籃時無法準確判斷投籃時的位置、高度等。對此,筆者就簡單介紹了三步上籃的一般位置,引導學生在相關位置上投籃。還有的學生身體協調能力不足,在完成三步上籃技巧時的腳步略顯凌亂,甚至踉踉蹌蹌。對此,筆者就分步驟指導學生分析了三步上籃的動作技巧,希望學生能夠順利完成運動任務。如此,大多數學生均可通過課堂練習提升自身的籃球運動水平,而這就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讓學生積累有效的運動經驗。
三、豐富課后個性輔導,優(yōu)化學生運動經驗
在現代體育教育領域,終極目標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使其能夠在未來的一生成長過程中堅持鍛煉,由此才能讓學生一生受益。從這個理念來說,高職體育教師也應該關注學生在體育課下的運動表現,并針對學生的個體需求進行培優(yōu)輔潛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漸漸愛上體育,使其養(yǎng)成勤于鍛煉的好習慣。
就如有一些高職生十分愛美,對自己的身形并不滿意,所以選擇了節(jié)食生活,而這就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面對這些學生,筆者除了會利用體育課來引導學生勤于鍛煉之外,還會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課后鍛煉計劃與合理飲食方案,讓學生在課后積極參與有氧鍛煉、無氧鍛煉,由此幫助學生達到減脂塑形目的,同時告訴學生不可過度節(jié)食,否則必然會出現低血糖、暈厥等身體問題,且會影響學生的新陳代謝,并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學生要懂得科學鍛煉、科學飲食,由此來達到塑形減肥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可以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因此,高職體育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需求,始終堅持一視同仁、公平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逐步提升自己的運動能力,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促使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使其漸漸形成終身運動、健康第一的正確意識。
參考文獻
[1]? 趙麗娜.談因材施教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05):80-81.
[2]? 王超.高職體育教學因材施教的探討[J].科技風,2015(1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