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勤
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的故事,圖文結合,生動有趣,是學生較喜歡的閱讀材料,它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訓練學生英語閱讀技能,幫助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故事教學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它的語篇和語境特征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語言的意義與功能。學生在理解內容、情節(jié)、人物、情感、沖突等故事要素的過程中感知語言的意義與功能,體會人物的心理與情感,運用語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達到提升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一、現(xiàn)存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使課堂低效甚至無效。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故事前不懂激活舊知,方法不力
有些教師不設計激活活動,一上課就開始故事閱讀,這不利于學生在已有背景知識下深入理解故事,建構故事意義。有些教師的激活活動與主題不相關,不能為學生提供建構故事意義的基礎性數(shù)據(jù)。有些教師提前教授故事中的生詞或預習故事內容,打破了故事的未知性,影響學生在課堂上聽故事的興趣和動機。
2. 故事中抓不到主線,沒有利用好插圖
故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充分理解故事內容和情節(jié),體會人物的情感與心理。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對故事內容和情節(jié)往往了解不深入,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分析也被忽視。教師在課堂中主要教故事中的詞匯與句型,忽略了對故事的深入理解;問題設置主次不清,缺乏邏輯性;展示性問題過多,開放性問題過少;沒有充分發(fā)揮插圖的作用,人物的情感與心理的分析被忽視。
3. 故事后拓展活動不到位
有的教師在故事后沒有設置語言使用活動,即故事教學理解、復述和表演環(huán)節(jié);有的教師設置的活動與故事關聯(lián)性不夠;有的教師設置的活動超越了學生的認知和語言水平。因此,學生缺少體驗語言遷移過程的機會,語言輸出活動受阻,語言遷移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英語故事教學有效性策略
本文以廣東版《開心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7“Playing or working”故事教學為例,闡述英語故事教學有效性策略。
1. 游戲熱身
學生在同冊書的Unit 2已學過現(xiàn)在進行時的特殊疑問句及其回答,也學習了一些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因此,在講故事前,教師可以開展“凍住”游戲:教師說出動詞,學生做出相應動作;當教師喊“stop”時,學生就停止動作并保持不動,此時教師提問:“What are you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he/ she doing?”引導學生回答。這樣的活動既有趣,也跟故事主題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能有效激活學生大腦中與故事主題相關的知識與經驗,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故事內容,系統(tǒng)建構故事意義。
2. 巧妙提問
任何一個故事都有一條主線索,在問題的設置上,教師應當圍繞故事主線有序展開,比如故事的主題、主要情節(jié)、結局等。問題的主次或先后順序往往決定著學生建構故事意義的邏輯順序。只有教師設置的問題有邏輯性,學生對故事意義的建構才不會偏離故事核心。本課可以這樣設置問題:他們在哪里?誰在制造噪音?爸爸在工作,果果做運動制造噪音,好還是不好?湯尼和詹妮怎么對果果說?果果怎樣回答?這里以噪音為故事核心設置問題,問題從噪音傳出、找出噪音制造者及噪音對他人的影響依次展開,體現(xiàn)了主次性和邏輯性。前兩個問題屬于展示性問題,可以從故事中找到答案,后三個問題屬于開放性問題,特別是最后兩個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沒有固定的答案。在故事教學中,提倡展示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的動態(tài)平衡,這樣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內容與情節(jié),有利于故事意義建構的系統(tǒng)性,有利于學生認知和語言等綜合能力的提升。
3. 充分發(fā)揮故事插圖的作用
小學英語教材的故事一般都有插圖,通過情景圖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人物活動、人物心理和情感,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理解人物的情感,理解語言的意義等。本故事共有六幅插圖,每幅圖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都表達了特定的情感與心理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和情節(jié)。此外,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進一步感知和體會詞匯的意義和功能,有利于在語境中整體建構語言意義。
4. 精心設計語言運用活動
任何語言課堂教學都應該指向語言運用。在故事后階段,學生完成了故事復述和表演故事后,教師應該設計一些與本課關聯(lián)的、符合學生認知和語言水平的語言運用活動,讓學生體驗語言遷移過程。例如,可以設計故事續(xù)編活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考,給出各種猜測答案。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