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生
【摘要】幼兒園時期正是身心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其關系到幼兒是否能健康成長,在這一個轉折點上教師不能置若罔聞。幼兒就像未經勾勒的一張白紙,有巨大的可挖掘性。他們的自我評價體系還未健全,往往以老師的評價來定位自己,老師的評價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后的成長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園? 建構游戲? 教師評價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027-02
一、幼兒園建構游戲的積極影響
1.對生理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需要自己動手,獨立完成任務,以展示內心的需求,在動手過程中,鍛煉了他們的身體協(xié)調性與肢體靈活性,為以后茁壯成長做出鋪墊。
2.對心理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記憶板塊的形狀,自己的觀察力與想象力得到鍛煉,同時游戲的開展也是幼兒內心的折射,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感觸與認知。想法與周圍環(huán)境相結合,并且很好的鍛煉了思維能力。
二、幼兒園建構游戲的開展
1.明確游戲的目標
幼兒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并且有探索的欲望。在組織建構游戲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孩子的內心世界,發(fā)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加以啟發(fā),使興趣變?yōu)樘亻L。例如,教師帶領幼兒在外出游玩的時候,看到周圍的風箏、小船等都會感到興奮,教師可以抓住幼兒的興奮點開展一些繪畫游戲,讓幼兒把自己心中的風箏、小船等畫出來。不難發(fā)現幼兒對這樣的游戲活動很感興趣,教師可以抓住這一要點,在活動中圍繞繪畫開展話題。
2.合理增加游戲時間
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游戲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教師們更注重課程的學習,游戲時間少,準備過程比較繁瑣,也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幼兒的玩耍時間。但是在玩耍中學習,看似毫無意義,其實事半功倍。
3.教師合理介入做出引導
幼兒在玩耍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介入,孩子們的一些做法并不是完全正確的,需要老師的引導才可以走向正軌。但是老師要注意自己介入的時間,防止打擾到幼兒思考。教師的引領作用也不容忽視,引領不代表干涉。例如,孩子們在堆積木時,屢次失敗,教師不能自己動手幫他們拼起來,這樣會使孩子們沒有良好的游戲體驗,也會使他們養(yǎng)成對老師過度依賴的習慣。
三、教師評價策略研究
1.評價要面向全體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第二十一條指出:“幼兒教育應面向全體幼兒?!比绻谟螒蚪虒W中,老師只關注一個或幾個幼兒,產生偏見,會使這幾個幼兒自我感覺良好,自信滿滿,其他不受關注的幼兒會產生自卑感,對自己的學習充滿疑惑。在教學活動中,會表現得搗亂,淘氣,不配合。在教育體制的轉變后,幼兒成為主體,老師要關注全體,面向全體幼兒,給每一個孩子感知的機會,從而使全體幼兒身心穩(wěn)定的發(fā)展。
2.評價要具體細致
老師做出的評價并不是表面上的“你很好”“你很棒”。而是要深入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圍繞“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更出色”展開敘述。例如,“在這個游戲中你學會了誠實守信”、“你把小紅帽的故事講得很詳細,還配上了自己的動作讓人一眼就看懂了”。
3.評價要以表揚為主
在游戲完成后,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是游戲過程的完善。得到老師的鼓勵后,他們會更加積極努力。反之,得到老師的批評很可能會使他們失去興趣,心情沮喪。當幼兒在游戲中講話時,老師說:“你說得很清晰,老師都為你驕傲”。當下一次他在講故事時,會表現得更加進步。反之,老師說:“這么簡單的故事都講不明白”會使他在下次講故事時變得磕磕巴巴,語無倫次。
4.評價要客觀真實
在提問過程,因為幼兒時期正處于思維發(fā)展的萌芽期,他們做出的答案并不完全正確,在做游戲的時候,要注重客觀性、真實性。提問過程中,幼兒答錯,不能因為怕傷害其積極性就肯定其答案。如果一味追求肯定,會使幼兒不能認清自己的錯誤,在之后生活中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要正視他們的缺點,委婉指出,對他們提出有效的意見,或者通過提問的方式一步步將其思維引領到正確的答案上,循序漸進,最終使其得出正確答案。
結束語
在幼兒生活中,建構游戲的開展與老師的評價都極為重要,兩者缺一不可。老師是游戲的引導者,完美將老師的指導隱性化,隱性的指導在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教師教學水平,教學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們要不斷發(fā)現建構游戲的魅力,深入挖掘其他的優(yōu)點,使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獲得快樂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吳洪.幼兒園沙水建構游戲教學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18(27):74.
[2]曹艷芬.幼兒建構游戲中教師有效指導策略的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17(06):61-64.
[3]張賢容.幼兒園主題式建構游戲的組織與開展[J].幼兒教育研究,2017(01):46-48.
[4]邵愛紅.提升幼兒園建構游戲質量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6(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