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典
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第一次把“口語交際”作為課程內(nèi)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閱讀”有著同等地位。的確,一個人的生活離不開口語表達,口語是用來表達每個人心中所思所想,既是自身需要又是社會交際需要。
口語交際的側(cè)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以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中口語交際內(nèi)容編排來說,每冊編排4次,六年級下冊編排3次,其中1次是以功能交際為主,包涵了傾聽、表達、應對等口語交際目標,大部分話題內(nèi)容與本單元的主題有關。以課堂為主陣地,結(jié)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發(fā)揮部編教材的優(yōu)勢,扎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值得每一個語文教師深思。
一、激發(fā)興趣——我想說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勾起學生表達的欲望,讓學生有話可說。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1.選擇直觀形象的教學內(nèi)容。一堂口語交際課,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訓練,學生難免會因為內(nèi)容的枯燥而無從說起,最終導致無話可說;反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選擇貼近實際生活的話題,結(jié)合形象的插圖等,學生就會有興趣。例如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口語交際是《小兔運南瓜》,這一單元主要是以故事題材的課文為主,對于入學幾個月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故事是最有吸引力的,但是學生對于有明確目標的“聽”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生喜歡講故事,但是將故事連貫、完整地“講”出來還有難度。《小兔運南瓜》的步驟清晰、畫面豐富,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聽故事、講故事”式口語交際很好的實踐素材。對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插圖進行講述,教師為學生們提供了“聽”的生動素材;而最后插圖的留白,很自然地就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喚起了學生想象和表達的興趣,給學生預留“講”的空間,滿足了學生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的需求。
2.運用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谡Z交際不僅要關注交際的內(nèi)容,更要注重交際的形式。這就需要教者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jīng)驗等選擇充滿樂趣的活動形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筆者主張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運用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如“畫龍點睛”“還原現(xiàn)場”“我是小小指揮員”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喚起學生的表達欲望。例如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個口語交際《我說你做》,教師創(chuàng)設簡單的小游戲,“你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刺激學生的興奮點。為了“玩好”這個游戲,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認真傾聽”。通過設置有難度的游戲,學生的好勝心被充分調(diào)動,為了能更加出色地完成任務,學生不僅能“認真聽”“聽清楚”,還能“說清楚”,而“說不清楚的地方”同伴會予以補充,或者加上相適宜的動作。課堂不再嚴肅,在歡樂中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參與,滔滔不絕地表達,真正做到有感而發(fā)。
3.創(chuàng)設生動溫馨的交際情境。在二年級上冊《商量》一課中,教師教學的重點不僅要關注“要用商量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還要注意在商量時得體地面對別人的拒絕,這一課的內(nèi)容不僅包含禮儀、 意識等方面,還包括言語交際技能等要求,達成教學目標很有難度。因此,筆者在上課伊始就給學生播放了生活中與人商量時的短視頻,學生們的注意力霎時被精彩的畫面調(diào)動起來了;接著結(jié)合視頻拋出話題:為什么這些視頻中的人都以失敗而告終,幾句話后甚至導致了誤會。學生的話匣子逐漸打開了,他們從說話者的語氣、表情、動作和語言等方面交流著各自的體會,這時筆者順水推舟地向?qū)W生宣布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在生活中學會商量,并創(chuàng)設出不同情境下的商量話題,瞬間教室里沸騰了,學生們暢所欲言。
二、營造氛圍——我敢說
課堂上,教師要同時面對幾十位性別、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各不相同的學生,其中大多數(shù)學生膽子小、愛面子,有話不敢說或不愿說,此時的師生互動是一種差異性互動,如何縮小這種差異性呢?營造一種輕松民主的氛圍是重要方法,這樣學生不僅能克服和消除緊張的心理,還能樹立他們說話的勇氣和信心。
1.熱情鼓勵,建立自信。教學中,教師難免在學生的選擇、師生互動的內(nèi)容和方式上帶有主觀偏向性或者傾向性,尤其是在無人舉手的情況下,抓住部分敢于表達的學生不放,忽略其他“默默不語”的學生。教學時,筆者尤其關注不舉手的學生,主動邀請他們站起來,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鍛煉膽量和口才;而面對膽怯有想法的學生,則拍手歡迎他們走到前臺上來,使其克服自卑心理,在試一試中參與表達,從勇氣、語言、動作等方面熱情地給予鼓勵,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體驗,學生的自信心也會慢慢提高,參與口語交際活動的內(nèi)驅(qū)力也會越來越大。
2.團結(jié)合作,學會尊重。在口語交際課上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狀況,一個學生在練習說話,其他學生有的爭先恐后,有的無所事事,有的竊竊私語,這樣的氛圍會讓學生難以完成訓練的任務,長此以往,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和勇氣就會明顯降低。讓學生做一名文明聽眾,教師的“以身作則”格外重要。在學生練說時,教師需專心致志地聆聽每一個學生的表達,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次點頭都是對學生的鼓勵,即使學生說得不通順、不連貫,也不必著急,引導他們理清思路,其他學生在教師帶動下自然而然地學會尊重別人,最后可以真誠地邀請全班同學進行點評:“剛才這位同學說的最讓你感動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想夸夸他嗎?”“你有什么小小的建議要告訴他?”有了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不僅學會了傾聽,還學會了評述、補充等說話技能,口語交際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和諧、融洽。
三、耐心指導——我會說
在幫助學生建立了“想說”和“敢說”的交際信心后,最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把話說完整。因此,教師要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口語表達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說話習慣,最終形成“會說”的能力。
1.掌握觀察方法。說話其實就是口頭表達一篇文章,只有事先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說得“形象生動”。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觀察時要做到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以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身邊的“小事”》為例,教師要根據(jù)教材提供的四幅插圖,幫助學生勾連生活、喚起回憶,緊接著引導學生交流身邊令人溫暖的“小事”,對比不文明的“小事”,聚焦其中問題突出的“垃圾處理”這一件事,最后在小組里交流觀察、談論看法。這樣水到渠成的引導,學生會表達得有理有據(jù)。
2.參透表達方法。一些學生在進行口語訓練時容易扯東扯西,沒有主題,泛泛而談。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法就是傳授表達的方法:說話要有中心、有重點,闡述觀點有詳有略。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講歷史人物的故事》一課,學生圍繞一個歷史人物搜集整理大量資料,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在練習說話的時候,不要求面面俱到,對歷史人物的外貌描寫可簡單講述,而在人物的某一個品質(zhì)或者性格上可以重點講述。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突出歷史人物的特點,還有助于學生圍繞特點有條理地練習說話。
3.發(fā)揮合理想象。麥考萊曾說過: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象力最為豐富。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口語交際時,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也要對想象內(nèi)容加以引導與梳理,防止學生因不合情理與偏離軌道而說出不合情理的話,最后讓學生勇于說出創(chuàng)意無限的話。
4.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六年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中指出:“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边@就要求學生在交際時和聽話時能領會主要內(nèi)容,說話時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教學時,教師需要不斷提醒學生使用普通話,把內(nèi)容說完整,注意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請”“謝謝”等,不同的場合要注意音量高低、語氣語調(diào)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真正落實語言、內(nèi)容、聽力、表達四個維度的目標。
綜上所述,口語交際的訓練不是簡單的聽話與說話,它需要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概括等綜合思維能力,只有教師不斷地激發(fā)興趣、營造氛圍和耐心指導,才能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最終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