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無
【摘要】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各行各業(yè)帶來了新的契機。當然,教育行業(yè)更不例外。計算機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必然趨勢,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正確應用已成為當前教學方式改革的熱點。本文就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初中化學 ?多媒體技術 ?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188-01
化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吹交瘜W的身影。然而,對于化學的理解,許多初中生都感到困惑。如何學好化學成了當下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是所有教師和家長重點考慮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多媒體教學模式的了解,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并結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多媒體對教學的價值。
一、使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造直觀的教學情境
皮亞杰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提出,情境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個要素,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份好的教學設計要讓學生能夠看懂能夠理解,并且可以輕松的融入到課堂的教學當中。在化學課堂教學當中,作為教師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利于學生理解吸收。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微觀結構、微觀現(xiàn)象、微觀反應等知識點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抽象性的理論知識。這個時候,作為教師就要善于利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吸收,可以通過類似信息技術多媒體等手段更具體,更直觀的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學《分子原子》這一課時的時候,就可以利用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更簡單直觀的觀察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質還有運動情況這些知識,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同時也可以內化吸收。還可以利用學生平常接觸最多的水(H2O),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放大幾十萬倍以上的水分子,讓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觀察水分子的特點,這樣對于知識的理解會更加的輕松。
二、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網絡作為一種資源共享中心,打開了學生的視野,給教師帶來了方便和多元化的教導方式。如今,幾乎所有的初中生都會通過網站搜索信息。如果老師還是繼續(xù)循規(guī)蹈矩的話,只專注于書本上的教學內容,那么很快就會因為老舊的教學理念而被時代淘汰。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學習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去查找信息,制作教學設計,同時運用到教學當中。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共享平臺查看不同版本的化學教材,分析比較,從中選擇。你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下載優(yōu)秀的初中化學教學論文,學習他人優(yōu)秀的方法和經驗,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網絡交友平臺與其他化學教師進行交流,交流教學資源和學習經驗,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搭建一個測試平臺,讓學生分階段進行測試。學生答題后可以及時調出答案,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改正。這樣,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通過這種長期的實踐提高自己的成績。
三、適當?shù)厥褂枚嗝襟w演示代替實際操作
一些中學的硬件條件建設還不完善。初中學生缺乏專門的化學實驗室。實驗操作只靠教科書的單調描述,使學生無法完全掌握各種化學實驗的要點和基本操作,不利于以后化學教學的開展。同時降低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當老師演示實驗時,由于距離遠等原因,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清楚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 此時,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傳屏等工具彌補硬件條件的不足,讓學生體驗化學實驗操作,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化學實驗操作,最大限度地減輕教師講解的壓力和難度,增加實驗教學的趣味性。 此外,一些化學實驗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學生的不當操作可能會導致教學事故的發(fā)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對化學課堂教學的不利影響。 這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演示可以有效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的事故。例如,在粗鹽的凈化實驗中,學生如果對粗鹽、水等試劑的用量以及蒸發(fā)皿的使用方法掌握不當?shù)脑挘苋菀自斐蓪W生燙傷等教學事故。再例如在進行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室,若學生不當操作,忽略預熱試管等步驟很容易造成試管的炸裂,影響化學實驗的進行。因此,多媒體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的許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多媒體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其直觀生動的畫面表現(xiàn)特點,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學知識的難點,變抽象為具體,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效率和水平。因此,為了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應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崔永鵬,石小平,茍英旺,姜龍.初中化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4).
[2]張啟偉,王桂仙.媒體技術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