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云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教育界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科目,做好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即教育,將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加深學生理解,提高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教育 方法策略
目前,尚有許多教師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進行單方面的知識灌輸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使學生快速汲取知識,但缺少了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僅停留在認知階段,極難學以致用。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修行式的課程,它應該深達學生心靈,體現(xiàn)于學生的舉手投足。因此,老舊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完全適應這門課程,教師應該格外重視教學方法,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知識盡可能地歸于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形成道德,在生活中適應法制,如魚適水。這樣的教學方式,方才有趣、有道、有智,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將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內容生活化,將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同時,還可以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知識汲取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聯(lián)的生活場景或社會事件,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拓寬眼界,使其更好地了解社會動態(tài)。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實現(xiàn)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2.推動教育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教育的側重點更加傾向于語、數(shù)、外等應試科目,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一直處于邊緣化地帶。教師為了提高應試科目成績,往往會壓縮該科目的課時和教學資源配比,這導致其與新課程改革目標南轅北轍。生活化教學理念有利于打破當前的教育格局,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1.教學目標生活化
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作用,在決定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決定了教學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想實現(xiàn)教學生活化,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教學目標生活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目標便是: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積極聯(lián)想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與場景,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該內容的積極性,加快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現(xiàn)行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也做出了一定的調整,教材的編排更加趨于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但由于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過于完美,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出現(xiàn)了較大出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對所學內容進行充分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規(guī)避類似問題的發(fā)生,將教材上比較刻板的知識與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相結合,在加深學生理解的同時,使學習內容更加生活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可以達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例如講《不做“小馬虎”》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平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馬虎行為,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正確認識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馬虎行為,并對馬虎行為做出相應反思;初步體會自己馬虎給他人帶來的不便;認真分析出現(xiàn)“馬虎”行為的原因;積極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這樣的生活化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更加充分地理解。并且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從而利于教師做出正面積極地引導,使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避免類似問題的發(fā)生,以此來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健康的學習與成長。
2.教學方法生活化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原有的授課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的需求,因此,教學方法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明顯的生活化特征,因此“填鴨式教育”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情景教學法是指建立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景,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教學感受,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在互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種下“認真聽講”的種子,在接近真實的體驗中提高教學質量。
3.教學內容生活化
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對學生來說,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并不能做到融會貫通。為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學習到的知識與身邊人和事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模擬教學場景的過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書本內容,走進社會,貼近生活,將教學內容從課本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要從多方面入手,其中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方法生活化需要格外重視。有趣的學習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 曾篤學《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研究》,《文理導航》2019年第9期。
[2] 陳潔《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討—回歸生活,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
[3] 陳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滲透》,《考試周刊》2019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