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
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教師應基于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教材以及學習緊張程度,探索語文閱讀增量的有效策略,以此提高學生閱讀質量。
一、語文增量閱讀的三個原則
1.結合課內外學堂
語文課程教學中,以主體課文為教學重點。不僅因為其具有典型意義,還因為主體課文在學識、內容和思想上更具引導性。將課外閱讀與課內教學相結合,以達到從課本的課文內容,到課外多樣化文章,在逐漸發(fā)展到書籍,由淺及深,拓展課堂學習的同時豐富學生垂直性知識的積累。
2.結合過程與評價
學生增量閱讀過程中,教師要作為“助學”一角幫助學生解決疑惑并引導學生有系統(tǒng)地積累閱讀知識。一方面要對學生的閱讀資料進行篩選和評級,根據優(yōu)先級來區(qū)分重點書籍內容,為學生指引閱讀方向;另一方面要對學生閱讀所作的筆記和能力進行定期指導和考驗,以規(guī)避盲目閱讀。
3.結合習作與閱讀
習作檢驗閱讀質量和成果,為增量閱讀預設有價值的主題,為學生提供有目的、有內容含量的閱讀模式,減少無效交流學習,增加實質性習作鞏固,指引學生從“看”和“記”的層面向自主運用轉變。
二、語文增量閱讀的四個方法
小學語教學要以學生興趣作為導向,根據課程教育目標和要求,在課堂教學的基礎拓展閱讀量;以學生的必選和應讀的書籍或資料為依托,完成教學科課程目標的同時增加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1.同步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
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充滿多元化知識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根據每單元主題或者根據具有代表意義的課文進行自定義主題,指引學生課外閱讀的方向。如《兩小兒辯日》一課,教師可根據“辯論”的主題,讓學生閱讀與辯論有關的文章和書籍。一方面讓學生更加明確《兩小兒辯日》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和閱讀興趣,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保持課外增量閱讀上與課堂教學不脫節(jié),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為其系統(tǒng)化學習奠定基礎。
2.借助互聯網開創(chuàng)新的課外閱讀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中,學生生活被網絡充斥,除了課堂上的學習、閱讀之外,課余時間看書閱讀的學生極少。特別是小學生,對手機和網絡盲目熱愛導致學習成績和能力下降。對此,教師可以根據當下豐富多樣的學習軟件及小程序,為學生打造不同的課外增量閱讀渠道。如利用每日打卡的小程序,讓學生定期根據指定議題或者自由分享自己的增量閱讀計劃和數目等。或者借助手機APP,讓學生在可以接觸手機時的喜悅提高對手機閱讀書籍的興趣和欲望。如《家鄉(xiāng)的習俗》一課,可以當做假期期間的作業(yè)匯報,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家鄉(xiāng)的民俗、風俗和節(jié)日,豐富學生知識量;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假期中有正當理由看手機的同時,提高他對閱讀的熱愛。
3.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閱讀定制方案
在增量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還要做課外閱讀的指引者,為學生提供“增學減量”的個性化閱讀定制的助學服務。進行增量閱讀學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閱讀水平,為其提供合適閱讀資料或書籍,可以是圖書館借的,也可以是尋找后整理的。讓學生在可接受水平保持有效閱讀,避免學生因為看不懂而產生抵觸心理。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為其規(guī)劃合適自身增量學習的閱讀計劃。例如,一學生比較喜歡看漫畫,教師可以為其尋找和提供以漫畫為表現形式的書籍或資料,讓學生既可以保持興趣愛好,還能在此基礎上增加自身的多元化閱讀量。在學生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為其規(guī)劃新的增量閱讀的計劃,循序漸進的同時不斷深化學生閱讀的書籍內容,讓其慢慢形成解讀難度較大的書籍或資料,提高學生增量閱讀的有效質量。
4.定期開展閱讀評析分享環(huán)節(jié)
學生的增量閱讀不是隨意盲目的,而是有計劃、有目標的學習。在這過程中,需要教師定期進行考核和查驗,切實做到學有所成。對此,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閱讀評析和分享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感受更多閱讀帶來的樂趣。如舉辦親子科普知識比賽,讓學生作為知識傳遞者,將自身在增量閱讀計劃中學到的知識作為分享內容,傳遞給班級或者年級的更多人?;蛘吲e行閱讀優(yōu)秀者表彰,在對學生進行增量閱讀的學習進行的評價,并予以鼓勵和嘉獎等。以傳播學生增量閱讀的成果為主要目的,以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作為分享互動的基礎。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