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軍,王曉斌,孫相華,李治綱
(1)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干療科,云南昆明 650032;2) 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云南昆明 650500)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美國大約50%的結直腸癌患者會發(fā)生轉移[1],其中肝轉移是該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由于結直腸癌肝轉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 的發(fā)生率較高,手術切除是根治腫瘤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的肝轉移患者都適合或愿意接受手術。目前,射頻消融治療(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作為CRLM重要的治療手段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本研究對88例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干療科收治的行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的88例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29例,年齡30~90 歲。本組病例88例,共125 個病灶,其中單發(fā)病灶67例,多發(fā)病灶21例;病灶大小0.5~10.5 cm,其中<3 cm 病灶84 個,3~5 cm 病灶29 個,大于5 cm 病灶12 個;肝轉移病灶多數(shù)位于肝右葉,以S5 為主。合并肝硬化25例、高血壓17例、COPD12例、心功能不全8例、糖尿病7例。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為A 級76例,B 級12例,C 級0例。
常規(guī)在手術前行B 超、超聲造影、CT 或MRI等影像學檢查,了解肝轉移灶的大小、數(shù)目、位置及毗鄰關系,確定布針方案及治療策略。治療過程中,先用彩色超聲找到腫瘤,推注聲諾維針行超聲造影,觀察病灶區(qū)域的血流分布情況及擬穿刺路徑,進一步明確病灶。病人取平臥位或左側臥位,粘貼好負極板,確定穿刺點及穿刺路徑。臀部肌注鹽酸哌替啶針100 mg,于擬穿刺點附近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針5 mL 局麻,在超聲引導下將射頻電極針快速穿刺進入肝臟腫瘤內部,確定位置無誤,開始行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治療過程中,功率在80~200 W 之間,針尖溫度控制在20℃以下,單次消融時間為12 min,燒灼針道3 min,術后患者均禁食、平臥6 h。治療結束后常規(guī)行超聲造影檢查。
數(shù)據(jù)經SPSS 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肝轉移病灶總數(shù)為125 個,消融病灶119 個,單次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最多病灶數(shù)為4個,消融比例為95.52%;6 個病灶由于位置特殊、定位困難、射頻消融風險較大等原因未予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未消融病灶與消融病灶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術處理病灶統(tǒng)計(n)Tab.1 Statistics of lesions after Cold-circulatioRFA(n)
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后1 個月行超聲造影檢查,109 個病灶超聲造影顯示腫瘤血供完全消失,表示腫瘤完全消融毀損(見圖1)。其余10 個消融病灶血供減少,但懷疑有腫瘤病灶殘留,行再次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部分消融病灶與完全消融病灶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88例患者術后1月復查發(fā)現(xiàn)4例出現(xiàn)肝臟新發(fā)病灶,其中3例再次行射頻消融毀損病灶。
表2 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術后1月療效統(tǒng)計(個)Tab.2 Efficacy statistics of 1 month after Cold-circulatioRFA(piece)
圖1 結腸癌肝轉移患者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術前后超聲表現(xiàn)Fig.1 The ultrasonographic manifestations in colon cancer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before and afterCold-circulatioRFA
72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腹部穿刺部位周圍疼痛不適,疼痛的發(fā)生及程度與腫瘤位置相關,腫瘤越靠近肝包膜疼痛越明顯,一般疼痛不劇烈,可耐受,必要時可行止痛處理。另外,部分病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傷、發(fā)熱及胃腸道等癥狀。其中55例患者術后肝功能異常,經積極護肝、降酶處理后好轉;13例患者術后發(fā)熱患者體溫一般<38℃,對癥處理體溫降低;2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予止吐處理后均有改善;1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少量胸水,未行處理觀察1 周后復查超聲顯示基本吸收(見表3)。患者術中未出現(xiàn)死亡現(xiàn)象,無腹腔內出血、血胸、氣胸等癥狀,未出現(xiàn)鄰近臟器損傷、膽漏等嚴重并發(fā)癥。
表3 88例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并發(fā)癥情況分析Tab.3 An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ofCold-circulatioRFA in88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本治療組88例患者,采用門診或電話隨訪,部分病例因各種原因中斷隨訪,堅持隨訪58例,1、2、3 a 生存率分別為100%,93.1%,76%。
肝臟是結直腸癌最常見的遠處轉移器官,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發(fā)生率高達50%,且20%~30%的結直腸癌患者僅有肝臟轉移,故肝轉移灶的治療是決定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關鍵。據(jù)報道結直腸癌并發(fā)肝轉移的患者如果未經治療,其中位生存期僅有6.9 個月,未行手術切除的患者5 a 生存率幾乎為0[3-4]。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最佳治療方法,肝轉移病灶能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能達到35 個月,5 a 存活率達30%~50%[5]。但80%的CRLM 病人初診時肝轉移灶不可切除,且術后1 a 內復發(fā)率為30%~47%[6-7]。近年來,隨著多學科綜合治療協(xié)作組模式的開展,對結直腸癌肝轉移病人進行全面評估,對于不能或不愿手術切除的肝轉移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如化療、靶向治療、放療、介入治療、局部消融等。目前,射頻消融是應用最多、療效最好的局部治療方法,其不僅在原發(fā)性肝癌中的治療地位非常重要,在轉移性肝癌的治療中效果也非常確切,局部復發(fā)率為0%~46%不等[8-9]。其中,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術近年來廣泛應用,在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治療中獲得了很好的療效。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開腹直視和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術對88例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肝轉移病灶進行治療,125個肝轉移病灶消融119 個,單次射頻消融最多病灶數(shù)為4 個,消融比例達到95.52%;6 個病灶由于位置特殊、定位困難、射頻消融風險較大等原因未予射頻消融。消融病灶1月后超聲造影復查,僅有10 個病灶顯示有殘留情況,治療效果良好。
另外,射頻消融治療腫瘤的原理是使肝臟腫瘤組織細胞發(fā)生熱凝固壞死和變性,并且封閉其中的微小血管及膽管,從而達到毀損病灶的目的。穿刺途徑可分為開腹、經腔鏡輔助及經皮穿刺三種。其中,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冷循環(huán)射頻消融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治療時間短、療效確切、病人痛苦小、無嚴重并發(fā)癥、可反復多次治療等優(yōu)點。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術中及術后均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術后穿刺點疼痛、肝功能異常及發(fā)熱等癥狀經過簡單對癥治療后均好轉。這與相關報道是一致的。同時,經射頻消融治療后,患者的生存率明顯增加,Solbiati 等[10]報道了117例CRLM,經射頻消融治療后中位生存期為36 個月,1、2、3 a生存率分別為93%、69%、46%。KOS 等對比手術治療與射頻消融的結果,兩者5 a 總生存率沒有差異,射頻組與手術組的5 a 無病生存率分別為17.6%和22%,兩者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11]。本研究中,去除無法隨訪的病人,剩余58例,1、2、3 a 生存率分別為100%,93.1%,76%,其生存率較上述報道的高。
總之,對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肝臟腫瘤大小和部位良好時,射頻消融治療可獲得與外科切除相近的治療效果。射頻消融代表腫瘤治療的微創(chuàng)化趨勢,是外科切除最好的補充和替代,也可作為部分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首選,將射頻消融技術靈活應用于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大大拓寬了治療手段的選擇范疇,可以使更多的患者獲益,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