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林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有了更新的任務和要求,應急疏散是在應急事件發(fā)生時保護人民生命的重要舉措。國內外專家在應急疏散領域提出了很多計算機模型和數(shù)學模型。本文分析了國內外典型應急疏散模型,從應急疏散的個人行為、心理特征、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基于個體和集群對應急疏散的數(shù)學模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社會力模型可以比較準確的模擬應急疏散過程,大力推薦利用社會力模型開展應急疏散的決策和應用研究。
關鍵詞:應急疏散? 應急管理? 數(shù)學模型? 社會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TQ086?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3(b)-0239-03
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流更加頻繁,構成了如今生機勃勃的世界,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前進。如今的城市中,火車站、地鐵站、商場、學校、體育館、旅游景區(qū)等場所都是大量人員聚集的區(qū)域,一旦發(fā)生地震、火災、恐怖襲擊等突發(fā)事件,需要盡快的安全地疏散人員,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的安全發(fā)展。國內外學者都有大量的研究。
1? 應急疏散行為分析及研究方向
應急疏散本質上是時間優(yōu)化模型,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人群從一個危險場所疏散到安全場所。在疏散的過程中,將受到人員的個體特性、人群的行為特征、建筑空間的布局劃分等影響。人員個體在疏散過程的行為:反應——分析——撤離、再反應——再分析——再撤離的反復過程;人群的行為包括理性、恐慌、從眾等特征;建筑空間布局包括房間、過道、樓道的容量和通過能力。隨著計算機的發(fā)展,提高了數(shù)學模型的求解能力,越來越多的應急疏散模型應運而生。不完全統(tǒng)計,典型的應急疏散模型超過20種[1]。這些模型大都使用了網(wǎng)絡節(jié)點,模擬建筑物內部空間之間聯(lián)系,以此制定建筑物內部的疏散,但是各個應急模型都有自己疏散理論,故此各個模型的疏散效果和適用范圍都不盡相同。
2? 國內外應急疏散模型的發(fā)展狀況
2.1 國外應急疏散模型
國外應急疏散研究起步比起國內要早一些,典型的有:BFIRES[2],針對火災和個人行為開發(fā)的應急疏散模型,主要用于醫(yī)療建筑物中,最多同時模擬20個人的疏散,因此只能模擬小型的應急疏散。EXITT[3],是針對發(fā)生火災時建筑物內人員的疏散,利用建筑物的內部空間聯(lián)系建立網(wǎng)絡結構,定義好人員的位置、安全出口和疏散的路徑和節(jié)點,當火災發(fā)生時,模型會依據(jù)最近的安全出口計算出最佳疏散路徑,運行中一旦某條路徑阻塞或者變得不安全,模型會選擇其他的路徑代替疏散。EVACNET[4],是利用水流原理的計算機網(wǎng)絡疏散模型,把建筑物內部結構模擬看成水管之間的連接,把人的流動看成水的流動,沒有考慮人的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按照水流疏散的時間選取最優(yōu)的疏散線路,適用于大型建筑物,但是由于沒有考慮到疏散個體差異,實際的疏散時間要比模擬的疏散時間要長。BuildingEXODUS,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火災安全工學小組開發(fā)出的,模擬的是人與人、人與火災、人與構造物的相互作用[5],由人員、移動、行為、毒性和危險5個相互交互的子模塊組成,建筑物的空間和時間劃分為由節(jié)點和弧構成的二維網(wǎng)格,適用于醫(yī)院、學校、車站等人員密集的大型建筑物應急疏散。SIMULEX[6],是基于人的行為模型,以人員在人群中的個體特性作為分析目標,個體行為和環(huán)境互相影響,建筑物的空間劃分為精細網(wǎng)絡模型多精細的網(wǎng)格,該模型在于真實地反映人員在疏散中的行為,有直觀的界面輸出,在模擬的時候可以找到一些潛在的風險點。
國外的應急疏散模型較為系統(tǒng),大部分為應急疏散的基礎理論,模型各自都有自己的參數(shù)和適用范圍,直接應用性不強,但可供大量科研工作者借鑒,并可以以此為基礎開展二次研究。
2.2 國內應急疏散模型發(fā)展現(xiàn)狀
國內的應急疏散模型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目前缺少成熟的模型和軟件[7],但國內科研工作者也研究出了不少的應急疏散模型。如袁理明等提出的計算疏散時間的數(shù)學模型[8],溫麗敏等提出的火災群集疏散模型[9],劉文利等提出的地下商業(yè)街建筑人群疏散模型[10],王志剛開發(fā)了地下大型商場火災人員疏散計算機模型[11],陳一州等開發(fā)的人群疏散數(shù)學模型[12],李峰等從心理學和社會學出發(fā)研究人員聚集疏散問題[13],鄭霞忠等探究樓梯匯流運動規(guī)律[14],鄧宇菁等改進社會力模型的人群疏散[15]。
國內的應急疏散模型正在逐步發(fā)展,但由于人群流動和個體特征的復雜性,以及建筑物本身也具備一些特殊性,應急疏散研究成果的難以應用于各種建筑物。
3? 基于應急疏散數(shù)學模型
數(shù)學模型是根據(jù)事物的真實變化,將所有的變化聯(lián)系建立對應的數(shù)學公式,再通過計算求解得出結果的一種數(shù)學方法。如果數(shù)學模型得到的結果不理想,我們可以調整模型參數(shù)得到比較理想的結果。由于數(shù)學模型其獨有的前瞻性、預測性、易調整性和易決策性,應急疏散應用數(shù)學模型來研究更具優(yōu)勢??梢愿鶕?jù)從疏散的特性借鑒對應數(shù)學模型。
3.1 基于個體特征的疏散數(shù)學模型
Helbing[16]提出的社會力模型是基于個體的微觀疏散模型,應用了流體動力學原理,分析行人運動的受力狀態(tài),包括心理初始動力、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排斥力、人與障礙物之間的物理排斥力,這些力綜合作用并影響行人下一步運動行為,最終通過計算得出疏散的時間,還可以反映疏散中出現(xiàn)的擁堵、擠壓等狀態(tài),數(shù)學模型如公示(1)。
3.2 基于群集特征的疏散數(shù)學模型
李釗[17]等針對現(xiàn)代高層電梯建筑,基于Evacnet利用水流原理,所有的人的特征都一樣,是一種群集疏散,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如公示(2)。
3.3 綜合個體及群集的疏散數(shù)學模型
陳一州[12]等開發(fā)人群疏散數(shù)學模型,是基于的流體動力學原理,分析了個體特征,結合了人員疏散的移動速度、疏散時間、人群密度等建立數(shù)學模型,并經過大量的模擬耦合,建立了人群疏散數(shù)學模型,如公式(3)。
以上各個數(shù)學模型中參數(shù)的具體含義在對應的參考文獻中有詳盡描述,科研工作者可以根據(jù)對應應急疏散的特征選取對應數(shù)學模型進行定量研究。其中Helbing等提出的社會力模型分析應急疏散行為比較全面,適用面廣,可以很大程度的模擬的真實情況,同時數(shù)學模型參數(shù)的調整和修改比較容易,二次開放相對容易。李釗的數(shù)學模型能很好反應群集疏散,但不能反映個體行為差異。陳一州的數(shù)學模型研究得比較透測,但參數(shù)太多且結構復雜,系數(shù)在今后的變化中可能需要重新調整,再次開發(fā)不太容易。
4? 結語
應急疏散方案盡可能的模擬被疏散對象的個體特征、群體特征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要經得住科學和社會的考驗。國內外應急模型都各有特點,在各自的特定適用范圍都有很好的應用型,但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發(fā)展,會對應著社會參數(shù)和系數(shù)的變化,這些模型都需要繼續(xù)修正和發(fā)展。社會力模型考慮到了心理因素和物理因素,可以比較真實的模擬應急疏散過程,大力推薦利用社會力模型開展應急疏散的決策和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 Gwynne S,Galea E R,Owen M, et al. A Review fo the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e Comper Simulation of Evacuation from the Built Environment[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1999(34):741-749.
[2] Stahl F. BFIRES II:A Behavior Base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Emergency Egress during fires[J].Fire Technology,1982,18(1):49-65.
[3] Levin B M.EXITT-A Simulation Model of Occupant Decisions and Actions in Residential Fires[C]//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Safety Science. Lond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Safety Science,1988:561-570.
[4] T. Kisoko,R. Francis,and C.Noble. EVANCET4 Users Guide[R],University of Florida,1998.
[5] 郝樹青. 基于風險及Exodus的地下空間火災疏散[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6):1495-1498.
[6] Thompson P, Marchant E. A Computer Model for the Evacuation of Large Building Populations[J]. Fire safety Journal,1995(24):131-148.
[7] 姜傳勝,楊鑄.公共安全之人員應急疏散[J].安全,2004,25(1):7-9.
[8] 袁理明,范維澄.建筑火災中人員安全疏散時間預測[J].自然災害學報,1997,6(2):30-35.
[9] 溫麗敏,陳全,陳寶智,等.火災中群集疏散的設計方法及計算機仿真[J].東北大學學報,1998,19(6):1-4.
[10]文利,熊洪.地下商業(yè)街建筑人員疏散預測[J].火災科學,1999,8(3):72-79.
[11] 王志剛.地下大型商場火災時期人員疏散計算機模型[J].火災科學,2001,10(1):57-62.
[12]陳一州,陳文濤,等.復雜建筑人員密集區(qū)域疏散模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29(5):13-18.
[13]李鋒,劉曉強.基于Agent和元胞的火災逃生仿真模型應用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8, 20(15):163-167.
[14]鄭霞忠,田丹,謝雪凌,等.考慮被疏散者匯流的樓梯疏散模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8, 28(8): 168-173.
[15]鄧宇菁,陳鶴天.基于改進社會力模型對人群疏散過程的模擬[J].現(xiàn)代計算機,2019(27):27-31.
[16]Helbing D. 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 Nature,2000,407 ( 6803 ) : 487-490.
[17]李釗,梁棟,等.基于Evacnet模型的高層建筑電梯疏散特性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16,23(6):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