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慧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200)
本次研究的對象總例數為88例,均為本院在2017年6月~2018年9月所收治的陰道分娩產婦。將其分為對照組(n=44例)和觀察組(n=44例)。其中對照組產婦的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為37歲,平均在(28.92±3.41)歲,孕周在37~41周,平均(38.91±0.62)周;觀察組產婦的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為35歲,平均在(29.33±3.16)歲,孕周為38~41周,平均(39.60±0.92)周。通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觀察和分析,其差異并不明顯,P>0.05,可以進行比較。
給予對照組的患者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包括時刻關注產婦的生命體征、血壓、呼吸以及脈搏等。觀察組的產婦可以在此基礎上采取預見性護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分娩前護理。相關的護理人員必須要對產婦的年齡、身體素質以及性格特點等各方面因素都進行充分的了解并記錄,向產婦講解有關陰道分娩的基本知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等,提高產婦對陰道分娩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增強產婦的臨時應對能力。與此同時,護理工作人員還要與產婦多溝通、交流,緩解產婦的緊張情緒;②分娩中護理。在分娩的過程中,相關的護理人員必須要密切的關注產婦的血壓、脈搏、呼吸以及各項生命體征,并指導產婦有規(guī)律的進行呼吸,保存體力。在胎盤娩出后,護理人員還可以用專業(yè)的按摩手法對產婦的子宮進行按摩,從而更好的降低產婦在產后的出血量[1]。③分娩后護理。時刻關注產婦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產婦情緒的變化,如若出現異常,必須立刻告知醫(yī)生,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療。護理人員還可以指導產婦進行嬰兒的早乳吸吮,刺激子宮的收縮,從而避免產后出血的情況發(fā)生。另外,在分娩后,必須要注意產婦的飲食,及時補充體內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養(yǎng)成一個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從而較好的增強產婦的免疫力。
認真觀察并記錄兩組陰道分娩產婦在產后2h、產后12h以及產后24h內的出血量情況。
運用SPSS 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產婦在產后出血量的相關資料用()表示,t進行檢驗。P<0.05。
觀察組產婦的產后出血量主要包括產后2 h出血量、產后12 h出血量以及產后24 h的出血量,相比較對照組的產婦來說,有明顯的優(yōu)勢,P<0.05,如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比較[mL,]
表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比較[mL,]
組別 n 產后2h 產后12h 產后24h觀察組 44 82.65±19.96 103.48±20.05 146.23±34.68對照組 44 158.48±24.85 209.65±29.83 257.22±36.84 t-15.78 19.59 14.55 P-0.00 0.00 0.00
出血是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如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的影響產婦的生命安全[2]。因此,相關的護理人員采取預見性護理的措施可以較好的減少產婦的產后出血量,避免一系列并發(fā)癥的出現。
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觀察組產婦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主要原因分析為:對于陰道分娩的產婦,相關護理人員可以在分娩前就對產婦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齡、性格以及身體素質等進行詢問并詳細的記錄,普及陰道分娩的相關知識,提高產婦對陰道分娩的認知度,緩解產婦的緊張情緒;在分娩時,相關的護理人員還必須要及時關注產婦的各項生命體征,并指導產婦進行有規(guī)律的呼氣、吸氣,保存體力;另外,在分娩后,護理人員更要時刻關注患者的具體情況,發(fā)現異常立刻告知醫(yī)生,避免大出血現象的發(fā)生[3]。與此同時,還必須要注意產婦的飲食,盡量以清淡為主,適當的補充一些營養(yǎng)物質,增強產婦的免疫力,從而促進產婦能夠早日康復。
總而言之,采取預見性措施對陰道分娩的產婦進行護理,一方面能夠有效的控制產婦在產后的出血量;另一方面,還可以降低出血的風險,促進產婦能夠早日康復,臨床應用價值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