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連琴
(青海省藏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濕疹皮炎類皮膚病是臨床皮膚科常見一類疾病,發(fā)病率較高且病程相對較長,臨床治療難度有所增大,預后效果不算相對較好,如果不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則很容易導致反復發(fā)作或局部皮膚炎癥加重[1]。一般而言,復方氟米松是臨床常用一類疾病,具備較強糖皮質(zhì)激素效能,對于局部位置可以較好地消除炎癥,且滲透性也相對較好,在理論上應用會取得一個較好的效果,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更加具備著優(yōu)勢。本次研究就此類藥物在濕疹皮炎類皮膚病患者應用效果情況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所有受試者均選取本院所收治濕疹皮炎類皮膚病患者,共計7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n=35)與對照組(n=35)。所有受試者均明確診斷,面積小于等于總體表皮膚的百分之十,初次就診嚴重度積分≥7分,近期沒有進行治療,皮損均有明顯細菌,沒有水楊酸過敏,也不存在皮質(zhì)醇類技術的突發(fā)過敏。觀察組之中,患者年齡最小19歲,最大61歲,平均(37.2±6.7)歲,而病程最短14天,最長2年,平均(8.7±2.4)個月。對照組之中,患者年齡最小20歲,最大60歲,平均(37.5±6.4)歲,而病程最短15天,最長3年,平均(8.1±2.7)個月。在進行對比時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兩組患者之間彼此不同之處相對較?。≒>0.05),可以進行兩組不同治療方法的對比。
對照組患者采取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觀察組則采用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用藥之前都進行常規(guī)清潔,涂抹藥物輕柔緩慢地涂勻,每日兩次,連續(xù)用藥三周。
對所有受試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其中痊愈標準為,局部皮膚改善≥90%,而顯效標準為≥60%且<90%,有效標準為≥20%但<60%,無效標準為改善面積<20%,或繼續(xù)加重。
所有數(shù)據(jù)利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客觀準確錄入并進行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治療效果用%表示。采用t和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從最終的數(shù)據(jù)對比可以明顯看得出來,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相對更好一些(P<0.05),臨床效果更加可觀。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對比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對比[n(%)]
濕疹皮炎類皮膚病是臨床常見一類疾病,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病因也較為復雜,這樣的原因致使臨床治療相對較為困難,治療周期較長,利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而言,藥物滲透性相對較差,最終效果也相對不佳[2]。此類疾病具備著較為明顯的多樣性,局部皮膚存在明顯的瘙癢,但在臨床諸多病例中,不同病例是具體病理改變和發(fā)病部位、季節(jié)交替等具備著一定差異。一般此類疾病治療過程中,都會選用糖皮質(zhì)激素進行治療,而復方氟米松作為以3%水楊酸加0.02%氟米松復合而成的制劑,在非感染性炎癥性皮膚病中有一個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整體操作效果相對較好,臨床藥物干預相對較為可觀,作為一類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不會帶來較大的不良反應,有收縮血管、抗組織增生和脫屑的作用,從而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局部皮膚現(xiàn)有情況。
如上所述,此類藥物在臨床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中的應用效果相對較為明顯,與其他藥物相比,此類藥物更加具備著針對性,有助于輔助患者局部皮膚的康復。此類藥物不會帶來較大的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臨床安全性相對更為可觀,不會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