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目光進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紛紛出現(xiàn),課堂教學改革異彩紛呈,極具創(chuàng)造性、觀賞性。似乎我們已經(jīng)走進了新課堂,落實了新課標,似乎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認真審視一下當前的課堂教學,我們感到:不少小學英語教師對于新課程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理解,重現(xiàn)象不重本質(zhì),重形式不重實質(zhì),有的完全放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優(yōu)秀方法,盲目“跟風”,追求“時髦”,致使課堂教學出現(xiàn)虛假的繁榮,脫離了生活。離開了生活,教育將是空洞的,課堂遠離了“生活化”,也必將是空洞的。英語教學一旦脫離了生活情境,失去了生活體驗,必定是枯燥無味的。
關鍵詞:英語課堂;生活化;遵循
伴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小學英語教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給教學引來了一泓活水??梢哉f,英語教學如果脫離了生活,那將是貧瘠的、無味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英語課堂中,以直觀的語言、生動的情境、活潑的游戲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實現(xiàn)“生活化”教學,是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的有效舉措。為此,筆者在課堂中作了以下嘗試。
一、 生活——在語言中萌發(fā)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以人為本,遵循“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英語既是一門語言學科,又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學英語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所以說“生活化”是英語教學的富有時代意義的特征之一。
教學中,我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結(jié)合直觀演示和語言描述,使學生在腦海中展開想象思維活動,體會對話的含義、聲調(diào)與感情色彩,讓學生進入具體的生活情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學牛津版小學英語三上Unit 2對話:“A:Miss Li, this is David. B:Good morning,Miss Li. C:Good morning.”時,我在借助插圖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后,引領學生反復聽錄音,模仿人物的語氣進行讀說練習。在學生能流暢表達后,我通過語言描述和角色體驗讓學生依據(jù)畫面內(nèi)容,揣摩對話雙方的心理,想象他們對話時的表情、動作,利用Miss、David、Liu Tao的人物頭飾進行對話表演。在分組練習及集體交流中,學生以豐富的語調(diào)再現(xiàn)了對話情景,表演不再是機械的句子復述,而充滿了感情。學生對對話內(nèi)容的理解、對人物情感的體驗,都充滿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愛。又如,牛津小學英語三上Unit 5,此課以教學服飾詞匯為主,在教學完“jacket、cap、Tshirt、skirt”等單詞后,我指導學生用各種彩色紙制作新穎別致的服裝,進行一場微型時裝秀。當學生看到這些出自己手的服裝在同學們身上展示,不由自主地用“It's great.”“ It's pretty.”“ It's nice. How nice! ”等句子來表達內(nèi)心的激動,也進一步體會到生活的美。
在語言情境中,既達到了有效傳授知識目的,又培養(yǎng)了學生對英語的感悟能力,激發(fā)了他們樂于學習英語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生活——在情境中再現(xiàn)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上增加了許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如“health diet ”“I can play...”“ I like dogs. ” “ At a snack bar” “ Protect the Earth”等,這樣編排旨在讓學生體會英語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充分體現(xiàn)英語的價值,并初步學會幫英語的思維方式去觀察,體驗現(xiàn)實社會,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在教學中也充分考慮了這一點,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再現(xiàn)生活。
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四上Unit 7 How much?第一課時,我先錄制一段無聲的超市購物錄像,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猜猜錄像中人物將會用哪些句子來表達。激起學習期待,想說而又不知從何說起。給每一人學習小組準備可供選擇的句子卡片,讓學生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選擇符合購物情境的句型粘貼到相應的面上,再觀看配上對話的錄像。待學生能熟練表達這些句子后,組織他們配合無聲錄像進行模擬練習,再現(xiàn)購物情景。為真正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僅再現(xiàn)課文中的情境進行操練尚不夠。我還在教室內(nèi)利用簡單的道具,布置成小商品柜模樣,開設“跳蚤市場”。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學生在運用所學句購買到自己想要的鋼筆、尺等,學習用品時,強烈的成功感充溢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這樣,就真正拉近了學生生活與英語的距離,真正感悟到英語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三、 生活——在游戲中靈動
小學生好奇、好動。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再加上單詞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極不感興趣。游戲是一種深受兒童喜愛的活動。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游戲,往往能夠?qū)⒖菰锓ξ兜慕虒W活動變得充滿情趣。因此,在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連接身體部位游戲”“排兵布陣”“動作比賽”“Simon Says”等游戲不但可以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樹立自信心十分有利。
我們現(xiàn)行使用的牛津版英語教材,單詞容量大,對于初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語音學習存在較大困難。兒歌有一定的情趣,而且節(jié)奏明快,能克服語音學習中的枯燥和單調(diào)。牛津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喜歡的兒歌,平時他們就愛讀。通過讀兒歌和繞口令,不僅使學生的口齒得到鍛煉,糾正了錯誤的讀音,提高發(fā)音的質(zhì)量,而且還在無意中認識了英語單詞。例如:“Oh,where? Oh,where? Oh,where's my broom? I need it to clean my room.”學生讀起來瑯瑯上口,巧妙地將英語與實際生活結(jié)合了起來。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單詞,我們鼓勵學生合作創(chuàng)編了諸多英文兒歌。如:“小黑熊,真頑皮,手里拿著大畫筆,畫片天空是藍色,blue blue 是藍色……”就把相關顏色的單詞包含了進去,在說唱游戲中既練習了發(fā)音,又積累了詞匯。甚至還可以讓學生將這些節(jié)奏明快的兒歌帶入生活,在課余跳牛筋時,邊跳邊說唱這些英語歌謠。
又如在學生剛學完大量食物名稱后,組織他們展開“What's missing”“memory game”“傳話游戲”等,這樣不僅能使游戲有效地為英語教學服務,同時又能消除學生在語言學習和訓練過程中產(chǎn)生的身心疲倦感,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師在一節(jié)課上圍繞某一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語言技能的訓練開展多個教學游戲,一定要注意游戲內(nèi)容和要求的漸進性,即體現(xiàn)由易到難的原則。例如孩子們學完水果后,針對訓練學生聽的技能,教師依次展開“聽聽、指指”“聽聽、畫畫”“聽聽、寫寫”等教學游戲,此類游戲簡單易行,操作性強,學生愿意參與、樂于學習、勤于動腦,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 生活——在問題中閃光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教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關鍵場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果。實踐證明,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向?qū)W生提出與英語教學內(nèi)容相關且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活動。教師若能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把學生帶入一種問題情境,則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兩種主要方式,其一是言語提示,即由教師運用語言手段在講述有關教學內(nèi)容時,渲染氣氛,拋出問題要求,激發(fā)學生聽課思考的積極性。如學習水果類單詞時,教師以故事引入,創(chuàng)設了一個“小猴勇闖水果關”的問題情境,隱含著“這些水果識多少”的問題要求,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新單詞,以幫助小猴順利過關,從而達到了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其二是活動引導,即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實際活動而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時,我先組織兩名學生排演對話,而后在課上演示時,被問學生不必答出需要的事物,而以圖片出示,如此連續(xù)出示幾種圖片,引起學生的疑惑,達到急于表達卻“無言以對”的狀態(tài),此時教學新知,學生才會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有效的問題情境應該從學生出發(fā),融入生活,使學生能在興趣的驅(qū)動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深挖教材,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基于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nèi)容,精心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通過層層設疑、步步引導,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維品質(zhì)和應用語言的能力。
“課堂小天地,英語大課堂”,英語課堂雖然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生活”的天地是廣闊的,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生活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中萌發(fā)生活意識,再現(xiàn)生活情境,享受生活樂趣,閃現(xiàn)探究火花,才能使英語課堂這方小天地吐露絢麗的色彩,閃現(xiàn)“生活”的光華!
參考文獻:
[1]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涂金鳳,江蘇省溧陽市,溧陽市永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