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茂娟
【摘要】觀察指的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是寫作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寫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觀察力不是先天決定的,它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獲得。但觀察力的訓練課程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關注學生觀察動機的激發(fā),給予學生觀察實踐強有力的支持,重視學生觀察效果的激勵強化。只有這樣,觀察才會真正發(fā)生。
【關鍵詞】觀察 學生 學習
2020年春節(jié),因為新冠肺炎的肆虐,疫情在華夏大地蔓延。為確保廣大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為了更好地落實文件精神,讓學生在居家背景下能夠真正開展有意義的語文學習,利用心理學“21天法則”,我們開發(fā)了“21天觀察力訓練營”的習作專項訓練課程。
課程針對在習作教學中出現(xiàn)的盲點——觀察力缺失的現(xiàn)狀開展實施。統(tǒng)編教材非常重視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整套教材的第一個習作策略單元的要素就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交流平臺中也強調(diào)了觀察的重要性,“留心周圍的事物,我們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細致的觀察可以讓我們對事物有更多更深的認識”。但在實際教學中,對觀察力的培養(yǎng)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在我們回收的285份有效問卷中,98.95%的教師認為觀察力的培養(yǎng)對于提升學生習作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僅有12.98%的教師進行過較為系統(tǒng)的觀察力培訓,63.5%的教師只是在寫作時強調(diào)觀察,卻沒做過相關的訓練。
課程從2020年2月10日起,至3月1日結束,吸引了??谑屑爸苓吺锌h廣大師生主動參與,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海南省青少頻道對此課程也做了專題報道。
一、一個核心理念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是“21天觀察力訓練營”習作專項訓練課程的核心理念,包含兩層意思:
1.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了“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著名論斷,他認為自發(fā)的學習是最持久,也是最深入的。如果學生不能自己發(fā)動學習某事物的動機,就不會學到什么東西。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知識,是他自己發(fā)現(xiàn)和化為己有的知識。
美國教育家和哲學家杜威在繼承人本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兒童中心論”,他認為,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為起點,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構建,讓學生在興趣的驅(qū)使下以及教師的指導下獲取知識。
2.以學習為中心,遵循學習規(guī)律
建構主義認為對知識形成深層次的理解是學習的核心目標,而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學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而建構起來的。學習是在新舊知識之間的雙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同化與順應的相互交替、循環(huán)往復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發(fā)展。
我們希望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特點及學習規(guī)律設計課程,讓學生變成積極的觀察者,實現(xiàn)從“要我觀察”到“我要觀察”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和“愿觀察”到“會觀察”的能力提升。
二、兩個主要途徑
本課程是在疫情期間開發(fā)和實施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由一根網(wǎng)線連接,互相見不著面,課程的實施主要依靠以下兩個途徑:
1.制作任務海報
為了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每天上午8點發(fā)布當天的觀察任務。觀察任務以海報的形式呈現(xiàn),制作很簡單,在PPT上制作,將幻燈片方向設置為縱向,內(nèi)容編輯好后截屏以圖片形式保存。任務海報主要包括三個部分:①趣味導語,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激發(fā)學生觀察興趣。②觀察主題,聚焦當天的觀察對象。③觀察任務,按“觀察小勇士”“觀察小能手”“觀察小專家”三個層面通過提問的方式設置不同難度的觀察任務。
2.建立觀察微信群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已成為人們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之一,以班級為單位建立觀察微信群(也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早上,通過微信群發(fā)布每天的觀察海報;下午,學生的觀察日記完成后拍照,上傳至微信群;晚上,教師在微信群里反饋、評析當天的觀察情況。
三、三個基本策略
1. 吸引——嚴選觀察對象,讓觀察“有意思”
觀察主題是最先作用于學生的顯性信息,契合學生心理的主題學生會趨之若鶩。因此,我們對觀察主題的篩選做了大量的工作。
選學生能夠觀察的對象。課程是在學生居家背景下完成的,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千差萬別,每天的觀察對象必須是能覆蓋所有學生生活的,否則會因為觀察對象的缺失,而使觀察活動不能進行。因此,在做課程設計的時候,設身處地地想象各個層面的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興趣點、興奮點,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觀察的客觀條件。課程挑選了家人的催促、廚房里的聲音、飯桌上的佳肴、家人打電話等作為觀察對象,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
選學生樂于觀察的對象。課程中我們特意甄選出生活中必備的、常見的,但又出乎意料的事物來讓學生觀察,如口罩、家人的鞋子、家里最柔軟的東西等。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物與學生們心目中嚴肅認真的寫作素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有學生感慨“原來鞋子、冰箱都能寫成一篇文章??!”這種反差形成的沖擊力會讓學生對每天的觀察任務充滿好奇和期待,由“要我觀察”逐漸向“我要觀察”轉(zhuǎn)換。
選蘊含意義細節(jié)的對象。在選擇觀察對象的時候,除了考慮普遍性和趣味性,還反復考量了選用的觀察對象具有細節(jié)觀察的意義和數(shù)量。例如,觀察今天午餐時餐桌上你最喜歡的那道菜,就蘊含著食材品種、做法、形狀、色澤、味道等豐富的觀察細節(jié),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觀察力。需要注意的是課程把觀察對象聚焦到“你最喜歡的那道菜”,而不是餐桌上所有的菜,原因是小學生注意力的廣度和分配都還處于發(fā)展階段,觀察對象數(shù)量太多,或蘊含的細節(jié)太多,學生就不能察覺事物隱蔽的特征,其觀察的籠統(tǒng)性和粗略性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影響觀察力訓練的效果。
當嚴選、精選后的觀察對象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欲等時,學生就會被“觀察”吸引,不由自主地走近、走進它,讓觀察這一行為的發(fā)生成為可能。
2.支持——搭建觀察支架,讓觀察“有路子”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觀,強調(diào)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的引領者和促進者,要讓學生的觀察力水平從一個層面提高至另一個層面,必須為學生的觀察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即提供觀察的線索和框架。例如,學生在觀察餐桌上的美食時,我們通過“觀察任務”這一板塊提供了這樣的觀察支架:今天中午你家的餐桌上有些什么菜?你最愛吃的是哪道菜?它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什么味道?和昨天的午餐相比,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從這些變化中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在觀察支架的引領下,學生的觀察由零亂走向有序,由模糊走向清晰,由籠統(tǒng)走向具體。而這些看得見的收獲和提升,又再次激發(fā)了學生觀察的興趣,使觀察這一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激勵——柔化習作評價,讓觀察“有溫度”
分層設置目標。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心理發(fā)展和認知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受遺傳和環(huán)境的影響,兒童在不同系統(tǒng)里的發(fā)展的速度、起始與成熟時間是不同的,智力和個性品質(zhì)也有所不同。教師必須尊重這些差異,實施分層教學。課程中,我們把觀察目標設定為三個層面,以起到激勵的作用:觀察小勇士目標、觀察小能手目標、觀察小專家目標,例如,學生在進行疊衣服的觀察實踐中,依次設定的三級目標是:觀察小勇士——仔細觀察你疊衣服的過程,看清楚疊衣服的動作;觀察小能手——仔細觀察你疊衣服的過程,看清楚疊衣服的動作以及衣服的變化;觀察小專家——仔細觀察你疊衣服的過程,看清楚疊衣服的動作、衣服的變化,再用心體驗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和想法。目標分層能讓不同層面的學生享受到成功的體驗。當學生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項活動時,就會產(chǎn)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愿意為新的成功付出更大的努力。
改變評價方向。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總是把目光投向?qū)W生的不足,否定、指責成為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長此以往,學生會產(chǎn)生一種“習得性無助感”,逐漸喪失對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因此,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調(diào)整了評價的方向,認真踐行以下四個“替代”:
用信任替代懷疑。懷疑在教學中是一種有害的心理暗示,會讓教師輕易喪失信心,做出錯誤的判斷。西美爾認為很少有關系可以完全建立在關于他人的確定的認知上,如果信任不像理性的證據(jù)和個人經(jīng)驗那樣強或者更強,很少有什么關系可以持續(xù)下來,社會上所有的合作都無法進行。所以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盡量去關注和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在每天的習作評價中,都傳遞著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都有積極投入觀察實踐的念頭和行為的信息,不妄下定論,不隨意指責和否定。這種傳遞著教師信任的評價,給學生帶來了溫暖的前行力量。
用鼓勵替代批評。觀察并不是隨意地看,需要意志的參與,而且還要用文字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這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都是個考驗,因此交上來的觀察日記中難免有觀察淺泛、句子不通順等問題。如果對學生一味地批評指責,將會挫傷學生參與觀察訓練活動的積極性,帶來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甚至導致學生放棄觀察,退出課程。因此在課程評價過程中,教師一次又一次地明晰課程的目標,不貪多求全,不急功近利,重點做學生個體的縱向?qū)Ρ?,看到學生的努力和進步,及時進行鼓勵和表揚?!巴?,美竹今天是第一個交日記的,值得表揚!”“最不認真的弟弟和最認真的媽媽的洗手過程小新不僅看得清楚,寫得也很清楚,好棒!”“一點就通,改過的文章比以前的更加生動了。”這樣的正向鼓勵能激發(fā)學生的正確行為動機,形成“激勵→努力→成效→獎勵→滿足并從滿足回饋努力”的良性循環(huán)。
用示范替代灌輸。我們認為評講時,選取學生中優(yōu)秀的范文做示范的意義遠大于教師的抽象講解,希望學生做成什么樣,教師就去尋找相應的范例。如,希望學生書寫工整、漂亮,就每天推出書寫工整漂亮的習作進行表揚;希望學生能真正地觀察、真實地寫作,就推薦沒有被家長指導過的、不是那么完美的原生態(tài)的習作;希望學生能捕捉到真實的意義細節(jié),就推薦有細節(jié)的習作,哪怕只有一處??傊處熕械囊蠛拖M纪ㄟ^范文的示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在觀察他人榜樣示范的基礎上,范文中蘊含的信息就會在以后的觀察中作為其余學生的行動導向,幫助其矯正或改正,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引領學生前行。
用援助替代指責?!?1天觀察力訓練營”習作專項課程重視學生觀察的過程,努力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促進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實踐,而不是在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的觀察結果指手畫腳、橫加指責。例如,學生在完成觀察哪位家人洗手最認真這個任務時,教師就給學生提供了“七步洗手法”的圖片和文字說明,讓學生對正確洗手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觀察評判起來就有了框架和標準。又如,在通過資料認識、了解觀察鐘南山爺爺這一課時,教師就為學生提供了查閱資料的途徑、鐘南山爺爺近照、抗疫事跡等文字、圖片、視頻資料,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深度觀察。
“21天觀察訓練營”習作專項課程已于2020年3月1日結束了,但師生們對觀察的熱情不減,有的學生每天起來就自己找東西來觀察,有的教師按照現(xiàn)有的模式又推出了新的一期觀察力訓練課程??磥恚挥幸詫W生的學習為中心,關注學生觀察動機的激發(fā),給予學生觀察實踐的支持,重視學生觀察效果的激勵強化,觀察才能真正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汪潮.語文學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彭小虎,王國峰,朱丹.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