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萍
(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湖北 宜昌 443003)
麻醉恢復室(PACU)是一個特殊的護理單位,是指麻醉后密切觀察和監(jiān)測患者的部門,并繼續(xù)治療,直到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1]。極易發(fā)生低血壓、寒戰(zhàn)、躁動等并發(fā)癥事件,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管理,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尤為重要。但過去常規(guī)護理管理缺乏規(guī)范性與針對性,且與臨床麻醉銜接不當,實施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2]。鑒于此,我院創(chuàng)建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并正式應用于麻醉恢復室當中,觀察管理實施前后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收集2018年1月~2019年4月間于我院行全身麻醉手術治療的8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于2018年8月開始至今實施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將期間于我院擇期行全麻手術治療且符合納入標準的43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其中男患14例,女患29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6.8±3.1)歲;另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實施傳統(tǒng)護理管理期間接收的42例手術患者納入對照組,其中男患15例,女患27例,年齡63~79歲,平均年齡(66.5±2.8)歲。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信息錄入統(tǒng)計學中處理未發(fā)現較大差異(P>0.05),值得比較。
對照組患者進入麻醉恢復室后予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具體內容有:①詳細交接:進入PACU后,麻醉師將手術交給PACU的醫(yī)護人員,并由其再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全面評估,包括肌張力、意識及膚色情況等。②加強患者體位護理:協(xié)助患者擺放合適體位,既要符合手術操作要求,同時患者也未訴不適,以防止壓力性潰瘍。③疼痛護理:當麻醉劑未完全消退時,患者已訴疼痛不適,護理人員可利用非藥物鎮(zhèn)痛方式,如轉移注意力法、冥想法等方式減輕其疼痛。④對PACU護理過程進行精細記錄:除了常規(guī)的醫(yī)療記錄之外,設計一套專用的PACU護理記錄單,詳細填寫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記錄已完成并經過驗證并放入案例文件夾中。⑤嚴格轉出評價:一是中樞神經:當患者的思維非常清晰,方向感已經恢復,并且可以清楚地識別位置和時間。二是循環(huán):患者的血壓和心率穩(wěn)定超過30分鐘,并在術前水平左右波動在20%以內。三是呼吸:通氣功能無異常,可自行確保呼吸暢通;呼吸頻率范圍控制在12~30次/min。當患者符合上述條件時,由PACU護士和外科醫(yī)生將其送回普通病房并交給病房護士。
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取n(%)表達,x2檢驗,計量數據采?。ā纒)表達,組間差異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PACU滯留時間、呼之睜眼時間以及拔除氣管導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PACU滯留時間、意識完全恢復以及拔除氣管導管時間對比(min)
麻醉恢復室是手術后患者的特定監(jiān)測和治療場所,可對所有麻醉和鎮(zhèn)靜且未清醒患者進行良好的密切監(jiān)測,而麻醉恢復期間的護理強度與管理質量與患者的安全密切相關[3]。由于患者復蘇期間是由麻醉醫(yī)生和護士共同管理,但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存在多種問題。而麻醉護理綜合管理模式改進和優(yōu)化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因此,2018年8月,我院開始實施麻醉護理綜合管理模式,盡快促進手術和麻醉患者的康復。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PACU滯留時間、呼之睜眼時間以及拔除氣管導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通過PACU的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繁瑣復雜的護理工作流程以最簡潔易懂的語言進行交接處理,改善手術的內容使得負責任的護士更加自律。當醫(yī)務人員交出時,逐項進行觀察,提高護理的針對性,可以大大避免因情況不明造成的信息遺漏,減少錯誤事件的發(fā)生,使患者室內麻醉恢復時間縮短,床位周轉率加快。
綜上所述,對麻醉后的康復室患者實施麻醉護理綜合管理模式,及早發(fā)現并及時有效地治療各種并發(fā)癥,并且功能完善的康復室可加快手術時間,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