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陽,劉殊雙,許煥財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肝膽外科,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3)
肝膽外科疾病是臨床常見病,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容易被患者忽視。目前,肝膽外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在治療的同時應盡可能減少創(chuàng)傷。目前,腹腔鏡手術是臨床治療肝膽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隨著外科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逐漸從多孔向單孔手術發(fā)展[1]。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是在傳統(tǒng)腹腔鏡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本研究探索了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技術在肝膽外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如下。
入組本院科室收治的肝膽外科疾病患者共70例,入組時間2019年2月—2020年1月,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男/女:21/14,其中肝囊腫有10 例,肝血管瘤2例,膽囊息肉6例,膽囊結石12例,脾囊腫5例。年齡28~63(35.25±2.78)歲。觀察組男/女:22/13,其中肝囊腫有11例,肝血管瘤3例,膽囊息肉6例,膽囊結石11例,脾囊腫4例。年齡28~63(35.11±2.21)歲。兩組統(tǒng)計學比較顯示P>0.05。所有患者無腹部手術史。
對照組的患者實施常規(guī)三孔腹腔鏡手術,觀察組給予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技術。均實施全身麻醉,手術體位是分腿頭高腳低位。其中,脾囊腫手術患者左側抬高位,肝臟手術患者根據(jù)病灶所在側選擇左側或者右側抬高。術者均在患者雙腿中間。臍部下緣做1.5 cm弧形切口之后分別穿刺三個5 mm套管,其中,采用的是5 mm的腹腔鏡,并用多角度可旋轉的分離鉗,對膽囊疾病的患者,先解剖膽囊三角,之后進行膽囊管和動脈分離,用5mmHem-o-lok夾閉之后將膽囊分離,經(jīng)臍部穿刺孔擴大之后將膽囊取出。
肝血管瘤患者采用Tri-Port操作。肝血管瘤患者給予超聲刀進行肝臟組織離斷,沿著腫瘤邊緣設計切線后將肝臟組織分離,促使膽管和血管暴露,之后Hem-o-lok夾閉,對主要血管用組織切割閉合器(因臍部和腫瘤位置距離比較遠,組織切割器需要用可多方位旋轉較長的)閉合。術后肝血管瘤患者經(jīng)臍給予1根乳膠管放置。
脾囊腫、肝囊腫給予開窗手術,先穿刺囊液后送檢,排除腫瘤和包蟲病后經(jīng)臍部切口取出囊腫包膜。術后給予抗感染。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下床和出院時間、治療前后患者腹腔炎癥應激、并發(fā)癥。
SPSS 26.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率實施x2統(tǒng)計,其他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出血、下床和出院時間低于對照組相應的指標,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下床和出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下床和出院時間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出血(ml) 下床(h) 出院(d)對照組(35) 76.56±2.91 29.56±2.91 25.25±3.18 4.25±1.18觀察組(35) 86.21±3.21 16.21±1.21 16.19±2.51 2.19±0.24 t 8.564 8.011 7.355 7.956 P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療前二組病患相關指標比較,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腹腔炎癥應激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改善程度,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腹腔炎癥應激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腹腔炎癥應激比較(±s)
組別 時期 C反應蛋白(mg/L)觀察組(35) 治療前 10.13±2.91治療后 12.56±3.21對照組(35) 治療前 10.11±2.43治療后 18.78±3.67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例發(fā)熱)2.86%低于對照組20.00%(4例發(fā)熱,2例腹痛和1例感染),P<0.05。
肝臟和膽囊的正常對維持生理功能發(fā)揮重要作用,出現(xiàn)肝膽外科疾病對患者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一些肝膽外科疾病患者在傳統(tǒng)的腹腔鏡手術后仍有一些疤痕,影響了患者腹部的美觀。有報道稱,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可使用單一工作通道減少手術切口,臍部隱蔽性好,可保證術后患者腹壁的完整性,以達到更好的美觀效果[2]。本研究的成果中,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出血、下床和出院時間、治療后患者腹腔炎癥應激、并發(fā)癥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顯示,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與傳統(tǒng)腹腔鏡技術具有相同的臨床治療效果,但由于操作的復雜性,醫(yī)生對該技術的臨床經(jīng)驗并不豐富,因此手術時間會明顯延長。和我們本研究的結果契合。
但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手術可保證患者腹部完整,且手術成功,效果良好,表明了單孔腹腔鏡肝膽外科疾病切除術治療肝膽外科疾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術后單孔腹腔鏡手術的并發(fā)癥少,且腹腔應激小,主要是明顯減少了外部器械對患者腹部器官的影響,有效克服了手術器械在腹腔內長度不足、外部碰撞等問題,降低了腸道意外損傷、腹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3]。
同時,術后切口隱藏在臍孔窩內,肚臍周圍的皺褶可以覆蓋傷口瘢痕組織,更符合微創(chuàng)理念,患者接受度更高,且可減少出血。但需要注意的是,單孔腹腔鏡對外科醫(yī)生的技術要求較高,對手術器械的依賴性較高,外科醫(yī)生要不斷豐富自身臨床經(jīng)驗,提高操作技能,臨床醫(yī)生應綜合考慮患者病情等多種因素,為患者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4-5]。
綜上,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技術在肝膽外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確切,手術時間稍微比三孔手術長,但減輕了創(chuàng)傷和應激,加速了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