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兵,周濤
(安徽醫(yī)科大學馬鞍山臨床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胸腰椎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折類型疾病,在骨折疾病當中占比率為5%-8%,主要由高空墜落交通事故重物砸傷等因素造成。目前臨床上對于嚴重的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為經(jīng)后路椎弓根螺釘內(nèi)固定手術治療從而恢復脊柱的穩(wěn)定性。傳統(tǒng)手術入路主要是以后正中入路沿棘突剝離椎旁肌從而暴露關節(jié)突,但是在不需減壓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此種方法創(chuàng)傷大,損傷了肌肉,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尤其是患者術后早期的疼痛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恢復[1-2]。隨著技術的進步,1968 年 Wiltse 等[3]首次采用經(jīng)多裂肌和最長肌間隙入路治療腰椎骨折,此后這種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廣的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4-5]。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我院 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72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對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與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的相關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72 例無神經(jīng)損傷的胸腰椎單節(jié)骨折患者,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按照手術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 人。觀察組男性24 例,女性12 例,年齡27-59 歲,平均(43.54±3.22)歲,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4 例,年齡29-58 歲,平均(42.93±3.9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上、性別比例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手術,全麻后俯臥于脊柱專用手術床上,使用C 臂機透視定位傷椎,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傷椎為中心沿正中棘突上下5 cm 定位切皮范圍,依次切開至棘突根部,電刀仔細止血,并將椎旁肌沿棘突兩側(cè)剝離,椎板拉鉤將椎旁肌拉至兩側(cè),暴露關節(jié)突。
觀察組采用Wiltse 肌間隙入路手術,全麻后俯臥于脊柱專用手術床上,使用C 臂機透視定位傷椎,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傷椎為中心沿正中棘突上下5 cm 定位切皮范圍,依次切開至腰背筋膜層,沿棘突旁開約2.5 cm 切開筋膜層,分離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暴露關節(jié)突。
將4-6 枚椎弓根螺釘依次置入,折彎縱向連接桿放置并用固定帽固定,使用撐開器復位骨折椎體擰緊固定帽,透視高度滿意后清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無菌輔料包扎。術后給予抗炎鎮(zhèn)痛等對癥處理。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VAS 評分對比。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及VAS 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及VAS 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及VAS 評分對比
注:★代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VAS 評分術前 術后1 天 術后1 周 術后1 月觀察組(n=36) 109.3±23.6★ 102.6±33.7★ 71.3±19.3★ 7.90±0.73 5.82±0.57★ 1.93±0.27★ 1.12±0.13對照組(n=36) 141.4±32.5 198.8±39.4 105.3±22.9 7.87±0.65 6.93±0.61 2.89±0.33 1.18±0.11
2.1 兩組患者術后傷椎相對前緣高度。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傷椎前緣相對高度無明顯區(qū)別(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傷椎前緣相對高度
對于嚴重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來說,只有進行良好的內(nèi)固定,才能恢復脊柱的穩(wěn)定性以及減少后期的并發(fā)癥。但是傳統(tǒng)的后正中入路對對椎旁肌的剝離常常造成患者術后長時間腰背痛,進而影響了患者早期的康復鍛煉,致使恢復病程較長,也增加了肌無力、肌損傷等并發(fā)癥。而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則是通過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暴露椎弓根螺釘進釘點,極大的縮小了術中操作對腰背部固有結構的破壞,明顯的較少了患者術后疼痛值,本研究通過VAS 評分、術中及術后出血量也證實了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另外,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不需要對椎旁肌進行剝離,進而節(jié)省了手術時間,另一方面,從椎弓根置釘位置上來說,剝離椎旁肌向兩側(cè)牽拉也增加了手術難度,而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置釘位置暴露相對清楚,不需很大力氣去牽拉肌肉,因此進一步節(jié)省了手術時間。本研究所統(tǒng)計的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要短于對照組(P <0.05)。當然,無論是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還是傳統(tǒng)的后正中入路,患者術后椎體高度恢復是評價手術效果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統(tǒng)計了術后3 天、1 月、6 月、1 年傷椎前緣相對高度發(fā)現(xiàn),兩種手術方式并無明顯區(qū)別,說明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同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綜上所述,相對于傳統(tǒng)的后正中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經(jīng)Wiltse 肌間隙入路內(nèi)固定治療方式效果更好,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患者術中損傷及術后疼痛,具有重要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