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平
摘 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就是史料實證,通過史料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史政意識,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與著手點。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合理運用史證史料,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中選擇高中歷史為著手點,分析歷史課堂上運用史證史料的策略。
關鍵詞:歷史課堂;史證史料;運用策略
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側重引導學生重視史證史料,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意識,實現(xiàn)對學生史證意識的培養(yǎng)。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史證史料,結合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實現(xiàn)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
一、 高中歷史課堂運用史證史料的重要性
通過培養(yǎng)學生史證意識,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史料,通過論證、思辨及推論等還原歷史真相,實現(xiàn)對學生實事求是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研讀史料,最終得出歷史結論并重新認識,不斷提升師生的史證意識。
以史為鑒,要想實現(xiàn)歷史教育目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在羅列史證史料上,要想達成這一目的,就需要整體理解材料。理解過程就是回答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理解過去的問題。理解過程中要立足方法與材料,實現(xiàn)現(xiàn)在與過去的鏈接,整個考證過程中離不開史料,需要學習者具有強烈的證據(jù)意識,在證據(jù)意識驅動下運用史料證實歷史事實,最終形成史證意識,促進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提升。
二、 高中歷史教學史證史料運用策略
(一)選擇合適史證史料
1. 選擇合適影視資料
精選的前提是善用。如果教師在案例選擇或精選方面存在欠缺,可以從央視《百家講壇》中進行借鑒和學習,該欄目中收錄了很多具有影響力和教育意義的片段以及講解。比如對孟憲實講的“玄武門之變”、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等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都可進行適當借鑒和摘錄。同時,在這些權威影視當中,《復興之路》《口述歷史》《檔案》等,都講述了我國現(xiàn)代發(fā)展史;而《大國崛起》講述了世界歷史,等等這些,教師在教學中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取舍和套用,將這些內容精選合適的納入中學歷史教學中,在提升自己課程廣度的同時,為學生擴充知識,開闊視野。
2. 正確處理主次關系
聲像史料的引入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容易產(chǎn)生混淆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印象、感受、認識和理解,從而達到對教學的一種輔助,提升歷史教學效果。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時間、安排好內容,不能整節(jié)課或者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播放影片資料,可以在課程的開始、中間和結尾部分適當加入一些片段,一堂課最好不要超過三段影視資料,同時每段影視資料的時間最好控制在2~3分鐘為宜,在播放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交流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將影視資料的教育意義發(fā)揮到最大。
(二)選擇合適教學方法
1. 故事教學法
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與人文水平,繼承與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入歷史故事教學方法時,首先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資料內容,并以故事形式引出來,豐富歷史課堂內容,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如,甲午戰(zhàn)爭作為我國近代史的重要分割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所在。當教師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時,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一狀態(tài),也就談不上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如當時我國存在的大量租界,很多租界中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讓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當時我國的處境。
2. 討論式教學
高中歷史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史料意識,要求教師利用課堂提問,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對史實的看法,并在課堂上主動討論,通過爭辯實現(xiàn)思維啟發(fā)。學生課堂上思考問題時,教師做好正確引導,避免學生走上思維誤區(qū),學生反復思考并求證,整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與提高審辯思維。教師引入一些紅軍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如,紅軍長征這部分內容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正確看待南昌起義的歷史價值,要求學生依據(jù)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總結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于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并說出給后人留下那些教學。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相互溝通、討論,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大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革命陣線內部出現(xiàn)問題,使得革命力量損失;有學生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當時處于幼年期,并未深刻認識中國社會及革命問題等。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前者客觀、后者主觀。通過提出問題,學生交流分析,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與觀點,提高思維靈敏性,并靈活運用歷史知識,促進學生審辯思維的提升。
(三)做好課后作業(yè)開發(fā)
新課改的推動下,所謂的情感教學和價值觀培養(yǎng)實際就是對歷史教學中課程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具體體現(xiàn)。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圍繞情感和價值觀,尋找合適內容的載體,幫助學生進行合理規(guī)劃和拓展,在拓寬知識廣度的同時加以有效滲透。
例如,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對“近代中華人民救亡圖存所付出的勇猛斗爭和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所進行的艱難求索”進行感悟,該目標的主要載體為“近代化探索”等相關知識點,對于這類感悟性教學內容,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作業(yè)形式引導學生自己從自身出發(fā),認真去觀察、體驗和感悟,由此掌握知識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價值觀引導。這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當?shù)剜l(xiāng)土資源為學生選擇合適內容,要求學生關于近年來家鄉(xiāng)的變化寫一份真實調查報告,實行以這類調查活動主題為主的校本作業(yè),即隨堂小調查,根據(jù)教學內容對知識點進行合理挖掘與拓寬,同樣能夠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目標感悟。
三、 結語
總之,高中歷史課堂運用史料史證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與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歷史教師要意識到史料實證的重要性,精心選擇合適的內容,在課堂上合理運用,創(chuàng)新使用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吳允鑫.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史證史料運用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2020(1):155-156.
[2]易艷梅.高中歷史“史料史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9.
[3]丁慧君.高中歷史教學中階段性培養(yǎng)史料運用能力的措施[J].文教資料,2018(2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