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語文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培養(yǎng)學生言語實踐意識的途徑,提出引導學生在對比、關聯(lián)、情境中想象的教學建議,從而為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四個太陽》 閱讀教學 想象 言語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A-0084-02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辈烤幗滩目傊骶帨厝迕艚淌谝舱f:“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語文課的文學教育,在強調‘審美與鑒賞的時候,應當扣住多方面的‘思維訓練,特別是容易被輕視的‘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fā)展,重視想象力的培養(yǎng)。”《四個太陽》是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散文,本單元圍繞“心愿”這一主題共編排了4篇課文,語文要素是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課文以一個小朋友的口吻,按照夏、秋、冬、春的順序,用第一人稱進行講述,分別描繪了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表達了美好的愿望。全文充滿想象,貼近兒童生活,有景、有境、有情,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能力和想象能力,喚醒學生言語意識的良好范例。
經過一年級上冊的學習,學生已對四季的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還具備了初步提取信息的能力。但這個階段的學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于如何把從文本中提取到的信息進行理解和加工,進而正確理解和感悟課文詞句所表達的含義缺乏有效的方法?;谝陨系牧私猓约皬膶W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考慮,筆者教學這篇課文時嘗試為學生提供想象這一支架,并在想象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言語實踐活動,喚醒學生的言語意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發(fā)展思維,提升素養(yǎng)。
一、在對比中想象,品詞悟情
對比,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對比的作用在于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鑒于“對比”這一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在《四個太陽》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為何要給夏天畫“綠綠的太陽”,感悟作者美好的心愿,教師經常會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體會“炎熱”和“清涼”的不同感覺來理解文本內容。然而,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教材中的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加以形象化,留給學生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文本的意蘊。因此,教師要在緊扣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比后展開想象,透過文字看到畫面,感悟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活形象。
在體會“炎熱”感受時,筆者以看圖補充詞組的方式“小花熱得( ? ? )”引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并由此發(fā)散開:你還知道“誰熱得怎么樣”。在學生對“炎熱”有了直觀的認識之后,筆者順學而導,抓住文中“清涼”一詞,啟發(fā)學生想象高山、田野、街道、校園“到處一片清涼”是什么樣子的。在之前對于“炎熱”一詞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對比想象,把課文內容想象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學生對“炎熱”和“清涼”這兩種感覺有了直觀的強烈對比,再體會“綠太陽”在夏天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就水到渠成。
依托想象,學生的表達有了抓手,言語表達的欲望也得到了激發(fā):“我仿佛看到了高山上長滿了綠油油的樹木,街道上綠樹成陰?!薄把谉岬南奶?,我在校園的大榕樹下乘涼,舒服極了!”……學生的精彩描述讓課文的文字涂上了色彩、賦予了生命,課文內容也變得更為充實。依托想象將詞語理解與情感體會融為一體,既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又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
二、在關聯(lián)中想象,積累語言
同樣是想象,實施的路徑可以是不同的。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生活,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如果能把課本中生硬的語言文字,直接變成現(xiàn)實中的生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的教學會更富有立體的實踐意義。
在體會“金黃的太陽”給人們帶來的豐收喜悅,識記和理解“香甜”一詞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關聯(lián)生活,相機提問:“‘香甜這個詞讓你想到生活中的什么東西?”“香甜的面包”“香甜的糖果”“香甜的冰激凌”……一連串詞組從學生嘴里說出。
在學習“紅紅的太陽”部分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溫暖”一詞,筆者再次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溫暖”二字均有一個“日”字后,相機追問:“兩個‘太陽讓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并讓學生借助生活的積累想象這些情景:“陽光溫暖了小河,小河______;陽光溫暖了小樹,小樹______?;陽光溫暖了小朋友凍僵的手和臉,小朋友______?……”
以想象為支架,將文本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相關聯(lián),把無聲的文字嵌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事物中,學生即刻消除了對“香甜”和“溫暖”這兩個詞語的陌生感,激發(fā)了主動識字的愿望與興趣,并在運用的過程中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拓展了思維,豐富了語言的積累,言語實踐意識也得到了喚醒。
三、在情境中想象,觸發(fā)表達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痹诮虒W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文本內涵,珍視學生的體驗,有意識地營造學習情境。有了“情境”,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才得以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置身其中,為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
結合第二自然段“金黃的太陽”這個部分,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豐收的喜悅之情,筆者抓住“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伙伴嘗嘗水果的香甜”這一文本內容,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的交際情境,融“口語交際”于閱讀教學中,將想象與具體的情境相結合,化抽象為形象,觸發(fā)學生交際的內驅力,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筆者先示范,將自己代入“落葉”的角色:“此時,我就是一片金黃的落葉,我要開始邀請小伙伴了!”在師生合作完成了一組對話之后,變師生對話為生生對話,讓學生也化身為一片落葉,隨機邀請小伙伴。在生生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秋日豐收的愉悅心情,既有效促進了表達力的發(fā)展,又提升了思維品質。
閱讀是語言的儲備,表達是語言的運用。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加強言語實踐?;谶@樣的認識,在學生學完全文,感受作者美好的心愿之后,筆者設境導思,開展“送太陽”的學習活動?;顒右潦迹€是教師做示范:“鐘老師想畫一個開心的太陽,我把它送給你們,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你們想像鐘老師這樣畫一個太陽嗎?你們想畫一個怎樣的太陽?送給誰?你要對他(她)說什么?”兒童就是這樣,你為他打開一扇窗,他定會給你一個精彩的世界。有孩子說:“我想畫一個高高的太陽,送給典典,希望她能長得像我一樣高?!庇泻⒆诱f:“我想畫一個瘦瘦的太陽送給我自己,因為媽媽說我有點胖,要減肥了?!庇泻⒆诱f:“我想畫一個藍藍的太陽,送給學校,‘濱湖藍是我們學校特有的顏色,我喜歡濱湖藍,我喜歡濱湖?!?/p>
在情境中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啟迪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字之美,進而表達出自己的美好愿望,這樣的教學不僅啟智,更能激發(fā)兒童心中最美的情感。這不正是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走向“向善、求真、審美”彼岸的初衷嗎?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及思維能力。衡量學生是否學好語文,不是看他們理解了多少語言知識,而是看他們會不會很好地運用語言。學習語言,離不開言語實踐,只有堅持學習閱讀和運用語言同步走,并著力于言語實踐,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真實的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想象”作為支點,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這種極具畫面感的方式更有利于年紀尚小的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教師通過各種方法有目的地引導,活躍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才能使想象力成為學習中的助力,讓學習真正發(fā)生,進而提升學生的言語思維品質,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根基。
【參考文獻】
[1]楊迎霞.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龐學敏.在閱讀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J].當代教研論叢,2017(9)
注:該論文在首屆全國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yōu)秀論文推薦活動中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提名獎。
作者簡介:鐘蕙(1978— ),女,廣西南寧人,在職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