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安
不知你是站在屋背上呢,
還是站在樹枝上,
把我從沉睡中喚醒,
你的歌聲清新而委婉,
圓潤如花瓣上的新露,
悅耳如情人的話語,
給我這陰暗的房子,
流注了草木的香氣,
和溫柔如乳液的晨光。
……
——艾青《鶇》
這首《鶇》中所描寫的鶇,原本只是一種平凡的鳥,跟椋鳥長得有幾分相似,而在詩中,鶇變成了帶來生機和希望的使者。讀罷,我腦海中鶇的形象也更加清晰。
自從喜歡上拍攝野生鳥類,已經(jīng)拍到的大大小小的鳥有400多種,我把他們存入電腦,隔三差五地欣賞。在這400多種五顏六色的鳥中,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哪一種鳥,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鶇。
之所以喜歡這類鳥,一方面是因為鶇的體型略大,容易被發(fā)現(xiàn),也很好拍,對技術要求不高,只要有耐心有毅力,就能拍好。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類鳥的種類比較多,鶇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約有47屬316種,我國約有18屬80種。它們在體型和生活方式上有一定差異,多在地面棲息,善于奔跑,也善于飛行,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羽翼豐富多彩、五顏六色,有的甚至不止五顏六色,有一種名叫仙八色鶇的鳥,全身上下竟然有8種色彩。
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中,鶇是一種會唱歌的黑色的小鳥,這類鳥的叫聲婉轉悠揚、高亢嘹亮、富有變化,有的還能模仿其他鳥乃至蟲鳴的聲音。據(jù)介紹,有一種名叫歐歌鶇的鳥,喜歡傍晚時分在棲息的樹枝上賣弄歌喉,唱出動人嘹亮的歌聲。每當這時候,不遠處通常還會有另一只鶇鳥用歌聲應和,一唱一和之間,或暗許芳心,或互相傾慕。歐歌鶇的曲調婉轉曲折,有時還會夾雜有哨聲、尖叫聲,興起之時,還會模仿其他鳥兒的歌聲,這些技能使得歐歌鶇在所有能歌唱的鳥類中脫穎而出,甚至有人認為勝過了夜鶯、烏鶇和黃鶯。
在古希臘傳說中,烏鶇象征著珀爾塞福涅,這是因為與吃了哈德斯的石榴而墮入地獄的冥后一樣,傳說中烏鶇吃了石榴就會死。此外,烏鶇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許多的歐洲民間文學中,《六便士之歌》即其中之一。英語圣誕頌歌《圣誕節(jié)的十二天》中的歌詞“four calling birds”在十八世紀時作“four colly birds”,即被認為是烏鶇。據(jù)說塞爾維亞語中的科索沃一詞也來來源于烏鶇(kos),科索沃波爾耶的意思就是“有烏鶇的地方”。
經(jīng)過多年拍攝和學習,我總結了鶇的一些特點:橙頭地鶇,長相別致,音色優(yōu)美,大唱如醉如癡。鷗歌鶇數(shù)量少,可遇不可求,善仿各種鳥鳴,在歐洲很有名氣;寶興歌鶇分布范圍狹小,以中國產(chǎn)地命名,叫聲復雜多變;烏鶇,又名“百舌”,善于模仿,它是高音歌唱家,中國傳統(tǒng)名鳥,羽色黑亮。藍磯鶇、栗腹磯鶇,羽色艷麗養(yǎng)眼,叫聲多變;白喉磯鶇羽色花哨,鳴叫婉轉哀怨,很有韻味,體型、音量適中;灰翅鶇、烏灰鶇,鳴叫聲音似烏鶇,卻沒有烏鶇音色美;紫嘯鶇羽色靚麗有金屬光澤,鳴聲帶有金屬音;灰背鶇是一種被輕視的鳥,小叫婉轉悠揚,大叫單調乏味;白眉地鶇,白眉黑羽相得益彰,善仿蟲鳴,大叫不易。
喜歡鶇類,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最初拍攝到的比較心儀的鳥,就是一種名叫斑鶇的鶇類鳥。那應該是至少5年前的一個周末,我拿著相機到“鳥湖”學拍鳥。那時我主要是拍攝一些半野生狀態(tài)的鴨、天鵝、夜鷺、鴛鴦等。聽說北京不少拍攝野生鳥類的攝影師,當初都是以這樣的方式練習的。有一天在“鳥湖”拍完準備回家,在路邊突然發(fā)現(xiàn)一只我沒有見過的鳥在草坪上跳來蹦去,而且離我很近,便趕緊舉起相機拍了幾張?;丶以陔娔X上欣賞這一意外收獲,竟然發(fā)現(xiàn)這只鳥不但羽翼靚麗、精神俊俏,而且目光明亮、靈動俏皮、萌動活現(xiàn),頗為喜歡。后經(jīng)專業(yè)老師指教,得知原來這是一種名叫斑鶇的鳥。
從此,我開始在更廣闊的的天地里尋覓,鏡頭開始向江河湖海、山野叢林延伸拓展。林子大了,鳥的種類也豐富了,鳥類世界可謂異彩紛呈、多姿多彩。
拍得多了,對鳥的世界也了解了一些、熟知了一些。但在這大千世界里,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鳥世界里,我始終對鶇鳥情有獨鐘,每每有此鳥種出現(xiàn),我都會陷入狂熱的追逐。
這些年里,我在全國不同的地方,總共拍攝了20多種鶇鳥,我把它們集中呈現(xiàn)出來,是為回眸,亦為欣賞,也是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