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有謐
(涪陵和愛醫(yī)院,重慶 408003)
成人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病,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發(fā)病率較高且逐年上升,主要由于腹股溝缺損所導致的腹腔內臟器突向體表而形成的疝,主要包括腹股溝直疝與腹股溝斜疝,一旦發(fā)病進行任何下半身行動都會引起疼痛,所出現的劇烈疼痛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患者發(fā)病之后難以愈合,并且對著病情發(fā)展,膨脹的疝塊會對腹壁造成損傷,導致患者休克,甚至會威脅到其生命安全,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治療來改善患者預后[1]。臨床對成人腹股溝疝一般采用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主要包括腹腔鏡疝修補術以及無張力疝修補術,通過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2]。本次研究對成人腹股溝疝采用腹腔鏡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的成人腹股溝疝患者68 例進行分組,觀察組34 例,男20 例,女14 例;年齡21-68 歲,平均(44.52±6.53)歲;病程6-53 月,平均(29.48±6.52)個月。對照組男22 例,女12 例;年齡22 歲-69歲,平均(45.55±6.54)歲;病程7-54 個月,平均(30.48±6.52)個月。兩組患者相比與年齡、病程之間差異較?。≒>0.05)。納入標準:①發(fā)病早期均無明顯癥狀;②均存在腹脹以及腸粘連、腸壞死等現象;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存在下腹部手術史者;③絞窄性以及嵌頓性等難治性疝者;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⑤存在認知障礙及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式為無張力疝修補術:腰硬聯(lián)合麻醉之后取仰臥位,然后在患側內環(huán)口至外環(huán)口進行長約6 cm 的斜切口,逐層分離皮膚以及皮下組織,將提睪肌打開之后充分暴露出疝囊,對疝囊進行分離,然后以疝囊頸為中心向四周游離,出現6 cm 左右的腹膜前間隙之后進行高位結扎并止血,對于體積較大的疝囊需要將其橫斷之后進行遠端止血,然后在精索后方放置補片并包繞精索,將腹股溝區(qū)韌帶、腹內斜肌以及恥骨結節(jié)等與補片進行縫合并固定,然后縫合切口,給予抗感染治療,在6 h 之后給予患者流質食物[3]。
1.2.2 觀察組治療方式為腹腔鏡疝修補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之后讓患者取仰臥位,將其頭部墊高并在臍部下緣1 cm 處進行弧形切口,充分暴露出腹直肌之后與腹直肌間隙進行分離,采用吸引器套頭與食指對腹膜前間隙進行分離,然后置入腹腔鏡與10 mm Troaer,采用超聲刀分離直至恥骨結節(jié)平面,取5 mm Trocar 置入恥骨聯(lián)合上方5 cm 處,之后采用超聲刀分離腹膜外疏松組織,擴大腹膜外間隙之后分離直疝三角、精索血管以及腹股溝區(qū)的腹壁下血管,對于疝囊較大的患者需要在保護好腹膜的情況下進行離斷處理,若出現撕裂需要在完全分離之后用可吸收線進行修補或者結扎,對于進入陰囊的斜疝疝囊若不能完全拉出,需要游離疝囊之后切斷近端疝囊,然后選擇B/BRAUN 公司提供的大小為10 cm×15 cm 的聚丙烯輕質補片通過10 mm Troaer 置入,在腹腔鏡監(jiān)視下用補片將間隙完全覆蓋,在無移位以及卷曲之后將腹腔鏡拔出,縫合傷口之后給予抗感染治療,6h 后給予流質食物[4]。
1.3 觀察指標。分析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情況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采用檢驗,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手術相關指標
表1 手術相關指標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34 43.61±5.42 20.03±1.19對照組 34 51.28±5.83 55.88±1.07 t - 5.618 130.624 P - 0.000 0.000
2.2 術后恢復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恢復正常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較低,P<0.05,詳見表2。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P<0.05,詳見表3。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的腹外疝,誘發(fā)因素較多,腹內壓力升高以及腹部強度降低等均會導致發(fā)病,患者患有腹股溝疝之后在行走、站立、以及跑步時均會出現疼痛感,對其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治療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采用的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的過程中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有張力組織縫合術存在的疼痛劇烈以及創(chuàng)口大等缺陷,在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發(fā)展的情況下,腹腔鏡疝修補術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5]。
表2 術后恢復情況,d)
表2 術后恢復情況,d)
組別 例數 下床活動時間 疼痛持續(xù)時間 恢復正?;顒訒r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34 0.75±0.22 2.59±0.36 15.67±2.31 2.32±0.86對照組 34 2.12±0.14 11.96±0.31 21.95±2.82 5.23±0.63 t - 30.634 115.004 10.045 15.916 P -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腹腔鏡疝修補術是在無張力疝修補術基礎上發(fā)展來的微創(chuàng)技術,手術切口較小且疼痛程度較輕,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采用該種手術防止治療腹股溝疝不會對患者的腹股溝管結構造成破壞,可有效彌補開放式疝修補術存在的不足,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術中出血量較少,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且不會對美觀度造成影響。并且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的過程中剖析結構視野較為清晰,可同時處理雙側腹股溝疝,患者接受該種手術治療之后能夠盡快下床活動[6]。相對于無張力疝修補術來說,腹腔鏡疝修補術只需要進行小切口即可完成手術,能夠滿足患者對美觀的要求,還可有效緩解疼痛,在實施手術期間,主要在患者的腹膜前間隙入路,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較低,且對患者疝囊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所需要的手術時間較短,對復發(fā)疝以及雙側疝采用該種手術治療均可取得顯著效果,進而有效降低疝復發(fā)概率[7]。
綜上所述,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效果優(yōu)于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時間較短且出血量較少,疼痛程度較輕,患者恢復速度較快,并發(fā)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