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松 馮杜煬 王 冠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在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線區(qū)間隧道的建設過程中,通常將聯(lián)絡通道與廢水泵房合并建設。廢水泵房一般位于線路外側,故稱之為“外掛式泵房”?!巴鈷焓奖梅俊钡氖┕ねǔ2捎谩袄鋬龇ā盵1-4],其施工工期長,工程造價高,已經成為地鐵工程建設中的控制性因素之一[5-6]。
為了節(jié)約工期及降低造價,部分學者建議取消“外掛式泵房”,改為在軌道結構內部設置“內置式泵房”。其形式為在道床中心設置集水坑并內設排水泵進行排水,以取代傳統(tǒng)區(qū)間廢水泵房。目前,采用該項技術的有天津地鐵5號線、6號線,寧波地鐵3號線等[7-8]。
雖然上述工程項目采用了內置式泵房軌道,但設計速度均未超過100 km/h。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以下簡稱新機場線)是國內首條設計時速160 km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9-10],隨著列車速度的提高,軌道結構動力響應也隨之增大。另外,內置式泵房為特殊設計的軌道結構,需在道床內部進行開槽、開孔等處理,不可避免地對軌道結構的力學特性有所削弱。因此,有必要對新機場線內置式泵房軌道結構進行動力特性檢算,以確保軌道結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為了滿足道床內部放置排水泵及其附帶管線過軌的需要,需要對軌道結構進行開槽及開孔處理,降低了軌道結構的強度及穩(wěn)定性。相較于現(xiàn)澆混凝土道床,預制軌道板整體道床穩(wěn)定性及耐久性好,鋪設精度高,運營后的可維修性好[11-13]。因此,在內置式泵房地段,采用了板式道床。
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主要由鋼軌、扣件、軌道板、自密實混凝土、混凝土底座等組成,橫斷面如圖1所示。預制軌道板采用框架式軌道板,軌道板外形尺寸為5 300mm×2 500 mm×200 mm,與新機場線通用軌道板外形尺寸一致,便于利用既有軌道板模板。每塊軌道板設5道橫梁,開4個孔,水泵安裝于開孔處。一處內置式泵房需鋪設4塊軌道板,軌道板之間設150 mm寬的板縫,以滿足機電專業(yè)的過軌需要??蚣苁杰壍腊迤矫嬖O計如圖2所示。
圖1 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橫斷面(單位:mm)
圖2 框架式軌道板平面設計(單位:mm)
軌道板板下及外側灌注自密實混凝土,厚度為100 mm,軌道板外側寬度為200 mm,軌道板預留的門型鋼筋與自密實混凝土內的鋼筋相互綁扎。底座在現(xiàn)場澆筑并分段設置,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每2塊軌道板對應設置寬度為20 mm的伸縮縫。底座中部設置凹槽,形成中心水溝,水溝寬度為780 mm。底座中心水溝下部設置厚度為130 mm的混凝土層,以加強底座左右兩部分的連接和穩(wěn)定性。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車輛-軌道-隧道的三維耦合動力分析模型[14-15]。采用基于CRH6城際動車組改型設計的市域車型,主要參數(shù)為:車體長22.8 m,寬3.3 m,轉向架固定軸距為2.5 m,車輛定距為15.7 m,軸重為17 t。建模時做如下假設:車體、轉向架和輪對均視為剛體,不考慮彈性變形;三大構件的質心前后左右對稱,不考慮偏心作用;車體、轉向架和輪對三大構件之間的連接用彈簧阻尼單元模擬,不考慮其非線性特性;車體和轉向架考慮沉浮、點頭、橫擺、側滾和搖頭5個自由度;輪對考慮橫向、垂向、搖頭及側滾4個自由度,不考慮其旋轉運動[16-17]。建立的整車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車輛仿真模型
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采用4塊長5.3 m的軌道板(長度共計為21.65 m),道床兩側均為雙塊式整體道床,由鋼軌、扣件、雙塊式軌枕、C35現(xiàn)澆混凝土道床組成。軌道扣件均采用WJ-8B型,靜剛度為30 kN/mm。為充分反映軌道部件的幾何特性,鋼軌、軌道板、軌枕、道床等均采用實體單元模擬,扣件采用彈簧阻尼單元模擬。軌道結構各部分材料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軌道結構各組成部分的材料參數(shù)
隧道由盾構管片與周圍土體組成,管片為厚0.45 m的環(huán)狀結構,混凝土等級為C50,土體為長方體塊狀結構,沿線路方向長度為140 m,橫向寬度為100 m,豎向高度為80 m。土體為分層結構,各土層厚度及參數(shù)采用本工程詳勘資料數(shù)據(jù)。為避免動力計算時應力波在邊界處的反射問題,在土體四周表面采用無限元邊界條件。
動力分析模型中,輪軌法向接觸關系采用Hertz非線性彈性接觸理論,輪軌切向作用通過罰函數(shù)摩擦模型描述,輪軌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取0.3[18]。本工程為國內首條設計時速160 km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國內尚無類似線路的不平順樣本,故采用美國六級譜作為輪軌激勵。
建立的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的有限元模型如圖4所示,車輛-軌道-隧道三維耦合動力分析模型如圖5所示。
圖4 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有限元模型
圖5 車輛-軌道-隧道三維耦合動力分析模型
為充分保證內置式泵房軌道結構的安全、可靠,同時研究不同速度對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動力特性的影響規(guī)律,計算時,列車速度取100 ~220 km/h(間隔為20 km/h),即100 km/h、120 km/h、140 km/h、160 km/h、180 km/h、200 km/h、220 km/h共7種速度工況。
采用垂向加速度和垂向位移作為軌道結構振動強弱的評價指標。其中,列車速度160 km/h下鋼軌的垂向位移及垂向加速度時程如圖6~圖7所示。
圖6 鋼軌垂向位移時程
圖7 鋼軌垂向加速度時程
提取軌道結構各部分垂向加速度及垂向位移,不同列車速度下的最大值統(tǒng)計如表2所示,為便于與規(guī)范限值[19]進行對比,在表格最右側列出各指標限值。
表2 軌道結構振動指標統(tǒng)計
由表2可以看出,軌道結構各部位振動指標均隨行車速度增大而逐漸增加,二者呈正相關性。以軌道板垂向位移和垂向加速度為例(見圖8、圖9),隨著列車時速增加,軌道板垂向位移變化范圍為0.17~0.25 mm,行車速度220 km/h時的軌道板垂向位移較100 km/h增加了47%;軌道板垂向加速度變化范圍為9.95~20.40m/s2,行車速度220 km/h時的垂向加速度較100 km/h增加了105%。
圖8 軌道板垂向位移隨行車速度的變化規(guī)律
圖9 軌道板垂向加速度隨行車速度的變化規(guī)律
將鋼軌、軌道板的垂向位移和垂向加速度與規(guī)范限值進行對比,不同速度下鋼軌垂向位移最大值為1.48 mm,為規(guī)范限值2 mm的74%;軌道板垂向位移最大值為0.25 mm,為規(guī)范限值0.5 mm的50%;鋼軌垂向加速度最大值為716.9 m/s2,僅為規(guī)范限值5 000 m/s2的14%;軌道板垂向加速度最大值為20.4 m/s2,僅為規(guī)范限值300 m/s2的6.8%。鋼軌及軌道板的垂向位移及加速度均未超過規(guī)范允許值,并且具有較大的安全余量。
軌道結構大部分為混凝土結構,可采用縱、橫向拉應力作為強度評價指標。根據(jù)相關規(guī)范要求,軌道板采用C60混凝土預制,拉應力允許值為2.04 MPa;自密實混凝土強度與C40等級的混凝土相當,拉應力允許值采用C40混凝土的指標(為1.71 MPa);底座采用C40混凝土現(xiàn)澆,拉應力允許值為1.71 MPa[20]。
提取軌道板、自密實混凝土及底座的縱橫向應力時程,統(tǒng)計其最大值,其中軌道板的縱、橫向應力時程(時速160 km)如圖10~圖11所示,各應力指標最大值統(tǒng)計見表3。
圖10 軌道板縱向應力時程
圖11 軌道板橫向應力時程
表3 軌道結構強度指標統(tǒng)計
與振動指標類似,軌道結構各部位應力指標也隨行車速度的增加逐漸增大。當行車速度由100 km/h增加至220 km/h,軌道板縱向應力由0.567 MPa增加至0.88 MPa,增長了55%;軌道板橫向應力由0.445 MPa增大至0.648 MPa,增長了46%。自密實混凝土縱向應力由0.316 MPa增大至0.489 MPa,增長了55%;自密實混凝土橫向應力由0.162 MPa增大至0.259 MPa,增長了60%。底座縱向應力由0.086 MPa增大至0.118 MPa,增長了37.2%;底座橫向應力由0.027 8 MPa增大至0.034 8 MPa,增長了25.2%。
從應力數(shù)值與各自規(guī)范允許值的對比情況來看,即使行車速度提升至220 km/h,軌道各部分的應力數(shù)值仍未超過允許值的45%,說明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的強度滿足新機場線時速160 km的行車要求。
車體垂向、橫向加速度是評價車體運行平穩(wěn)性的重要指標,《軌道幾何狀態(tài)動態(tài)檢測及評定》[21]規(guī)定,車體垂向加速度允許值為1.0 m/s2,車體橫向加速度允許值為0.6 m/s2。
100~220 km/h不同速度下車體垂、橫向加速度最大值如表4所示,車體垂、橫向加速度隨行車速度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12所示。
表4 行車平穩(wěn)性指標統(tǒng)計 m/s2
圖12 車體加速度隨行車速度的變化規(guī)律
由表4和圖12可知,當行車速度由100 km/h增至220 km/h,車體垂向加速度由0.181 m/s2增至0.222 m/s2,增長了22.7%;車體橫向加速度由0.154 m/s2增大至0.194 m/s2,增長了26%。但相較于車體垂向加速度限值1.0 m/s2和車體橫向加速度限值0.6 m/s2,各速度下的車體加速度均小于限值,并且余量較大。
行車安全性指標包含輪軌垂向力、輪軌橫向力、脫軌系數(shù)、輪重減載率。
對于輪軌垂向力,地鐵及城際鐵路相關規(guī)范中沒有關于垂向力限值的規(guī)定,參照《高速鐵路工程動態(tài)驗收技術規(guī)范》[19],輪軌垂向力限值取為靜輪載的2倍,即170 kN。對于輪軌橫向力,參照《鐵道車輛動力學性能評定和試驗鑒定規(guī)范》[22],可根據(jù)木枕線路道釘所能承受的橫向力極限值確定。目前,軌道大部分已采用混凝土軌枕,故檢算時可參考歐美鐵路試驗結果,選取0.4倍軸重作為輪軌橫向力限值[14],即68 kN。
對于脫軌系數(shù)及輪重減載率,根據(jù)規(guī)范規(guī)定[23],脫軌系數(shù)不應大于0.8,輪重減載率不應大于0.6。
提取不同速度下行車安全性指標計算結果,其中輪軌垂向力、輪軌橫向力時程曲線(列車速度160 km/h)如圖13、圖14所示,不同速度下各安全性指標最大值匯總如表5所示。
圖13 輪軌垂向力時程
圖14 輪軌橫向力時程
表5 行車安全性指標統(tǒng)計
與行車平穩(wěn)性指標類似,行車安全性指標也隨速度的增加呈增大的趨勢。將各指標最大值與規(guī)范允許值進行對比,220 km/h速度下輪軌垂向力為133.9 kN,為允許值170 kN的79%,輪軌橫向力、脫軌系數(shù)、輪重減載率最大值均未超過允許值的15%。
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在部分地下線最低點處設置內置式泵房,并采用了特殊設計的板式道床。為保證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在160 km/h市域列車動荷載作用下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建立了車輛-軌道-隧道三維耦合動力分析模型,計算分析100~220 km/h行車速度下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的動力特性以及行車的平穩(wěn)性和安全性。計算結果表明,各動力學指標均隨行車速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取行車速度220 km/h時各動力學指標的最大值,將計算結果與規(guī)范允許值進行對比,各動力學指標均小于限值,并且安全余量較大。內置式泵房板式道床的動力特性以及列車運行的平穩(wěn)性和安全性滿足新機場線列車的正常運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