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堅 劉偉 滕晶 王冬梅
[摘要] 目的 探討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炎患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方案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治療的84例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病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組,每組42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西醫(yī)藥物治療方案,觀察組則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7.62%優(yōu)于對照組8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F-36量表分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觀察組的脛神經SNCV、腓神經MNCV、正中神經MNC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炎患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功能及臨床癥狀,并顯著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糖尿病末梢神經炎;降糖活血湯;針刺;中西醫(yī)結合
[中圖分類號] R587.2;R747.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4(a)-0024-02
近年來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末梢神經炎屬于糖尿病患者比較典型的嚴重性并發(fā)癥[1]。目前對于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患者多采取西醫(yī)藥物方案,然而總體來看療效并不顯著,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措施。中醫(yī)在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患者的治療中通過采取中藥內服及針刺等療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安全性較高,該文2018年1月—2019年7月將著重探究通過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對于提升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42例患者治療價值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該院治療的84例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病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組,兩組均為42例,觀察組性別比為男22/女20,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為(56.4±0.5)歲。對照組性別比為男19/女23,年齡44~82歲,平均年齡(57.2±0.2)歲。兩組線性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組標準:符合臨床中對于糖尿病的診療標準;患者存在顯著的手足麻木和疼痛感,同時鍵反射明顯減弱甚至消失;對該次研究知曉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颊吲懦龢藴剩汉喜⑿母文I等功能異常;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通過應用降糖藥物和飲食、運動干預來控制血糖水平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對照組患者在基礎治療方案之外應用甲鈷胺、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治療,同時給予神經節(jié)苷脂20 m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行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藥降糖活血方口服和針刺療法治療,中藥組方如下:郁金、益母草及當歸均為14 g,太子參、丹參、牛膝、川芎、白芍及赤芍均為16 g,桂枝為10g,木瓜和葛根均為18 g,煎煮后取汁約300 mL,口服1劑/d,2次/d,均于餐后口服。針刺療法:主穴為足三里、脾俞、三陰交、外觀、腎俞、陽陵泉及曲池和合谷穴等,在此基礎上隨癥加穴,上肢癥狀顯著者增加雙側內關及八邪穴,下肢癥狀顯著者增加雙側八風、然谷及太沖穴。取0.35 mm×40 mm的毫針,患者保持坐位,針刺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毫針快速刺入上述穴位,其中腎俞和脾俞穴均為提插捻轉補法,而其余穴位均為平補平瀉手法?;颊叩牧翎槙r間為30 min,行針次數2次,1次/d,6次/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顯效:即癥狀均消退,深淺感覺和腱反射均恢復至正常,且神經傳導速度提升≥5 m/s;有效:即癥狀顯著緩解,深淺感覺和腱反射均恢復大部分恢復至正常,且神經傳導速度提升3~4 m/s;無效:即未達到上述標準。利用簡明健康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盡快來進行測評,滿分100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脛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腓神經與正中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NCV的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7.62%,對照組8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SF-36量表分值
兩組入組時SF-36量表分值較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F-36量表分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臨床指標
兩組入組時脛神經SNCV、腓神經MNCV、正中神經MNCV較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觀察組的脛神經SNCV、腓神經MNCV、正中神經MNC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末梢神經炎屬于糖尿病患者比較常見的一類嚴重性并發(fā)癥,其典型癥狀表現(xiàn)為患者雙側肢體對稱性的感覺功能異常,特別是下肢的患病率相對較高,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手足部疼痛感和麻木感不斷加重,嚴重地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的研究結果提示[2-3],該疾病的主要誘因在于患者神經纖維血管發(fā)生病變,同時機體血糖水平持續(xù)性升高,對神經傳導功能的發(fā)揮形成異常影響。近年來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4-5],西醫(yī)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炎患者的治療中多采取藥物治療方案,例如通過應用ACEI類藥物來改善患者末梢血管阻力以及神經血流動力學,促進神經傳導功能的修復。同時應用甲鈷胺片等藥物來進行神經營養(yǎng)治療,改善細胞內核酸脂質及蛋白等物質產出,進而促進受損神經組織的修復,同時有助于髓鞘形成及軸突再生。在此基礎上,輔助應用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等,能夠促進核酸蛋白脂肪代謝功能的恢復,有利于促進受損神經組織的進一步良好修復。然而總體來看,常規(guī)西藥治療方案無法徹底根除患者手足部疼痛和麻木感等不良癥狀。
中醫(yī)將糖尿病納入到消渴范疇中,并且認為患者長時間處于消渴狀態(tài)下容易造成陰虛燥熱即及血液成瘀的情況,進而導致機體內經絡不暢、四肢經脈失養(yǎng),進而容易誘發(fā)手足部的疼痛感和麻木感。因此在治療中須堅持疏通血瘀和調養(yǎng)經絡的基本原則,促進四肢氣血的供給恢復,并促進受損經脈的良好修復。該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中,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藥降糖活血湯進行治療,該方劑當中包含桂枝、太子參、益母草、葛根、當歸、白芍、郁金、木瓜和川芎等,均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和通絡止痛等功效,同時可促進疏肝行氣,還具有良好的養(yǎng)血效果,可促進受損的神經功能恢復,并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特別是方劑當中的葛根、當歸和川芎等聯(lián)用,可發(fā)揮良好的活血化瘀效果;木瓜和白芍合用則具有顯著的通經絡價值;而牛膝則能夠化瘀疏通靜脈,諸方合用可共奏疏筋活絡以及行氣養(yǎng)血等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配合針刺治療,能夠對穴位產生刺激并誘發(fā)患者神經束的放電,進而達到調節(jié)機體臟腑功能的作用,同時通過針刺可促進周圍神經缺血和缺氧狀態(tài)的改善,進而有利于恢復周圍神經受損。除此以外,針刺還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有利于對蛋白非酶糖轉化形成抑制作用。同時從該次的比較結果中可知,觀察組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總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特別是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也進一步證實,對于糖尿病末梢神經炎患者來說,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案可取得理想療效,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炎患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功能及臨床癥狀,并顯著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馬懷榮.分析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并發(fā)末梢神經炎的療效[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2):80-81.
[2] ?吳鳳娟,陳兆洋.益氣化瘀通絡湯治療對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的臨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3):182-183.
[3] ?趙利娟.關于前列地爾注射液應用于老年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治療的效果及護理研究[J].海峽藥學,2018,30(5):224-225.
[4] ?李榮華.探討肌電圖對無癥狀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的診斷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22):85.
[5] ?宋云霞.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并發(fā)末梢神經炎52例臨床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7,7(5):355-356.
(收稿日期: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