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英,陳敬國,盧賢秀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兒科,廣東 中山 528403)
支原體肺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常發(fā)于秋冬兩個主要季節(jié),屬于典型的呼吸類疾病,患兒體溫不斷增長,對心肌、肝臟造成嚴重的損傷。在接受有效治療的同時,配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強化治療效果,促使患兒早日康復。本研究選取特定對象,采取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并同常規(guī)護理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以2017年我院治療的支原體肺炎病例庫中隨機抽取80例,參照《中華內科學》及臨床癥狀均確診為支原體肺炎,對本次研究知情,排除妊娠者、精神障礙者、臟器疾病嚴重者。其中男女比例為48:32,平均年齡為(4.11±1.21)歲。使用雙盲篩選的方法將病例資料均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相關資料較為相似,不會影響研究結果統(tǒng)計的準確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具體操作為:補液、抗感染、霧化平喘等處理方法,必要情形下可使用激素,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確保呼吸順暢,有效預防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觀察組接受中醫(yī)特色護理,具體操作為:(1)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動作應盡量輕柔,用心安慰患兒,以此來緩解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巧妙借助“順情解郁”的方法對患兒進行心理引導,盡量滿足患兒所提出的需求,以此來使得情緒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2)基于患兒的臨床癥狀,對其進行辨證分型護理干預:①風邪閉肺:患兒往往存在舌苔薄白、發(fā)熱、氣促、咳嗽等癥狀,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攝入營養(yǎng)價值高、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得食用腥味較重、辛辣、油膩的事物。同時,加強保暖,將患兒病房溫度稍微調試高一點;②風熱閉肺證:患兒常常感覺到咳嗽、胸痛、口渴難耐、發(fā)熱、有汗,應指導患兒服用馬蹄湯、紅蘿卜湯、雪梨汁等食物。當患兒處于高熱狀態(tài)時,應多喝水,并及時擦干汗水,更換衣物;③正虛邪念:患兒往往感到低熱、多汗、干咳、舌苔紅等癥狀,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多使用新鮮蔬菜水果,干咳癥狀嚴重的患兒可使用川貝母燉冰糖;④肺脾氣虛證:患兒往往感到四肢寒冷、低熱多汗、痰多清稀、咳嗽物理等癥狀,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加強營養(yǎng);⑤痰熱閉肺:患兒往往感到咳嗽困難、高熱、口渴、大便干燥等癥狀,指導患兒應多食用白果粳米粥,并勤喝涼開水。(3)為了有效緩解患兒睡眠不足、呼吸不暢的癥狀,護理人員囑咐患兒取仰臥位,并輕輕地按揉患兒神門穴與內關穴,按揉時間不得低于三分鐘。然后,指導患兒取俯臥位,采取掌揉的方法按摩患兒的背部,按摩時間至少三分鐘。同時,按揉患兒的天突穴、合谷穴、心俞穴,按揉時間至少三分鐘[1]。針對存在發(fā)熱癥狀的患兒,護理人員應注重監(jiān)測其體溫的變化。當患兒體溫變化幅度較為明顯時,可每隔兩小時測量一次體溫。當患兒體溫趨于平穩(wěn)時,可每隔6h對體溫進行測量。若患兒體溫≥38.5℃,可接受物理降溫。若物理降溫效果差強人意,應嚴格遵照醫(yī)囑服用中藥予以退熱[2]。
對兩組患兒各項指標時間(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喘憋緩解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觀察組患兒各項指標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各指標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小兒肺炎特點主要表現在起病快,病情重、致死率高,對小兒的生命健康具有嚴重威脅。雖然臨床上多以藥物來治療該病,但仍然需重視臨床護理。常規(guī)護理干預效果差強人意,因此應對護理模式進行積極創(chuàng)新,為患兒及家長提供精細的護理服務。
祖國醫(yī)學[3]指出,小兒支原體肺炎歸屬于“肺炎喘咳”類型,肺氣閉塞是其主要病因與病機。因小兒支原體肺炎病程較長,所以疾病治療過程中應配以相對應的護理指導,基于患兒病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迅速改善臨床癥狀,避免并發(fā)癥的出現,有效保障患兒生命健康。本研究主張采用中醫(yī)護理干預,充分彰顯了中醫(yī)特色,體現了中醫(yī)在小兒支原體肺炎治療中的優(yōu)勢。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各項指標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論同楊愛華[4]研究相一致,充分證實了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使得患兒不再受疾病的折磨。分析其原因在于:中醫(yī)特色護理堅持辯證施護的理念,基于患兒具體病情實施針對性有效的干預,具有顯著的作用[5]。同時,注重患兒及家屬情緒的緩解,護理動作十分輕柔,對于患兒的各種合理需求予以盡力滿足,可對患兒情緒予以安撫,并促使其積極配合臨床工作。另外,監(jiān)測體溫變化,囑咐患兒及家屬適當添加衣物,對室內溫度有效調節(jié),促使其體溫盡量恢復正常,有效緩解臨床發(fā)熱癥狀。本研究因研究時間的限制,只選取了少量病例進行研究,為了進一步探究中醫(yī)特色護理的臨床價值,還需開展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