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香
摘 要: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建立的關(guān)鍵時期,可塑性非常強,這一時期的教育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教授,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注重孝文化的融入,以便在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種下孝的美德?;诖耍疚闹饕槍鹘y(tǒng)孝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融合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希望能夠?qū)ο嚓P(guān)人員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孝文化 小學語文 融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過,當前很多孩子不知道怎樣去孝敬父母。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孝文化,能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孝心,懂得體諒父母和孝敬父母,而不是一味地索要與依賴。并且,在孝文化的影響下,學生和父母之間的親情也能更加深厚。不過,在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對于孝文化的融入意識比較淡薄。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傳統(tǒng)孝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機融合顯得意義重大。
一、孝文化的內(nèi)涵
1.道德本源
道德源于孝,是在人的感情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是教人怎樣做人的根本。就遠古人類而言,其情感并沒有現(xiàn)代人這么復(fù)雜,不過最原始的情感就是對父母撫育之恩的感激。隨著人類情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產(chǎn)生了感恩回報、尊老愛幼等最原始的道德。因為生育繁衍后代的主要職責在母親身上,所以古人不論尊卑長幼,對于母親都會給予充分的尊重,而這便是人類最初始的孝的行為。
2.維系和敬愛具有血緣關(guān)系的宗親
在文字還未出現(xiàn)前,孝觀念還只是一種情感。發(fā)展至夏商周時期,隨著宗族與階級的出現(xiàn),孝道便成為人們必須遵循的一種制度??鬃釉?jīng)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睆倪@里我們能夠看出,孔子論孝其實就是針對有著血緣關(guān)系的宗親。而且,中國傳統(tǒng)道德將一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職責,都建立在其對父母孝順的基礎(chǔ)上。所以,可以說,孝不只是維系宗親間血緣關(guān)系的紐帶,還有對國家、社會的責任。
3.知識修養(yǎng)在德行上的重要體現(xiàn)
作為一種重要的德行修養(yǎng),孝是一個人贏得社會認可的重要前提,而且對于個人事業(yè)發(fā)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自古以來,選拔人才的首要標準便是這個人的德行與孝行。孔子曾經(jīng)說過:“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主要就是指有孝心的人,很少會出現(xiàn)冒犯上級和長輩的情況。從古至今,一些有作為、獲得良好發(fā)展的人,無一不將孝當作是立身之道,從而為自己樹立良好的形象。
二、孝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合措施
1.在寫字教學中的融入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每一個漢字都具備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便包含了孝文化。
就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在教學實踐中應(yīng)該注重對漢字中孝文化的挖掘,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將其呈現(xiàn)出來,使得學生在漢字學習中,不僅能理解字義,還能掌握其中蘊含的孝文化。
例如,在“孝”字的學習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下這個字的由來,然后提出問題:“你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字,找出它和哪個漢字比較像呢?”問題一提出,學生紛紛陷入思考,然后提出和“老”“子”兩字比較像。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孝”就是由“老”與“子”這兩個字發(fā)展演化而來,孩子背著老人,便形成了“孝”字。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清楚記住漢字的來源,對這個字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進而感受到中華孝文化的源遠流長,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2.在寫作教學中的融入
就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而言,通常都是教師給學生一個主題,學生圍繞這個主題展開想象和寫作。當寫關(guān)于父母的文章時,學生總是不知從何下手,即便下手,寫出的文字也是十分枯澀,沒有絲毫的情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學生寫作之前,可以進行合理的引導(dǎo),讓學生討論自己的父母為自己做過什么,自己又為父母做過什么。針對問題,學生積極踴躍地發(fā)言,課堂氛圍逐漸被調(diào)動起來。等學生討論后,教師便可以引入寫作教學,讓學生將自己所說、所想的內(nèi)容加以整理,寫成一篇小作文。這樣,學生的寫作將更加的順利,情感也能更為豐富,作文質(zhì)量自然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通過這種習作活動,還能讓學生回憶父母對自己的愛,促使孝的教育更好地滲透其中。學生會清楚認識到,在面對父母的愛時,自己也應(yīng)該采取措施積極回應(yīng),把自己的愛給予
父母。
3.在文本解讀中的融入
就小學語文教材而言,其中存在很多有關(guān)于親情的課文。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從文本著手,在文本解讀中合理融入孝文化,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到親情的偉大,領(lǐng)悟其中的真諦。這樣不僅能充分發(fā)揮教材作用,還能產(chǎn)生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的效果。
例如,在《媽媽睡了》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文章主要講述了孩子在午睡時發(fā)生的事情,體現(xiàn)了母子之間的親情。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閱讀其中的關(guān)鍵語句,然后為學生細致解讀,引導(dǎo)學生探尋其中的母子情深。如“好像在睡夢中,媽媽又想好了一個故事,等會兒講給我聽”,這句話不僅描述了作者當時的想法,同時還體現(xiàn)了平時媽媽都會講故事哄作者入睡。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中的母子親情,了解母愛的偉大,從而在內(nèi)心深處種下“孝”的種子。
4.在課外活動中的融入
課外活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活動中合理融入孝文化,更能推動活動發(fā)揮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孝敬、感恩的意識,有效增強孝文化的教育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yè),讓學生在周末進行“小鬼當家”這一活動,既讓學生在家里當一天主人,負責家中的各種事情。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和辛苦,了解父母每天不僅需要工作,而且還得做很多家務(wù),進而愈發(fā)體諒父母,并在今后主動幫助父母做事,而不是回家就看電視、玩游戲。同時,在這種教育活動下,學生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最終達成理想的孝文化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開展孝文化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時還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孝親意識,使學生形成孝敬父母的品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注重孝文化在教學中各個方面的滲透,應(yīng)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推動其與教學更好地融合,充分發(fā)揮孝文化的育人作用,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劉朝明《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孝”文化的探索》,《情感讀本》2016年第29期。
[2] 謝麗《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孝道教育》,《中華少年》2016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