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斗娟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語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語文教師教好語文,并引導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其重要性與必要性不言而喻。而閱讀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關鍵,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能夠得到充分提升,是評判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標準。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來開展初中閱讀教學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jù)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近年來的理論研究成果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 閱讀教學 高效 教學方法
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已無需多言,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都面臨著相同的困境,即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這給教學的深入開展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教師應當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愛好;幫助學生理解詞句含義,掃清基礎障礙;分析文章結構,把握寫作思路;養(yǎng)成閱讀習慣,進行高效閱讀;閱讀結合寫作,讀寫全面發(fā)展這五方面入手,從而改善因種種因素導致的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現(xiàn)狀,構建高效的閱讀課堂。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愛好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要想高效地開展閱讀教學工作,就要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才能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引導學生將閱讀發(fā)展為自己的一項興趣愛好,讓學生“想讀”“愿讀”“樂讀”。
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只“以成績論英雄”,只注重向學生單向灌輸解題套路、分析文章中的“細枝末節(jié)”。學生的書面成績固然重要,但站在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教學模式存在過于單調乏味的弊端,使本該生動、靈活、富有生命力的閱讀課堂變成了灌輸答題套路的呆板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被消磨殆盡。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興趣作為閱讀教學的著眼點,使學生的閱讀行為受到興趣的驅使。
例如,在執(zhí)教《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時,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采用配樂詩朗誦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通過教師的示范,帶動學生的模仿欲望,進而使學生模仿教師的語調進行朗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詩歌的韻律感,體會到了詩歌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最重要的是,詩歌的內容充分激發(fā)了學生深入學習的欲望,促使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二、理解詞句含義,掃清基礎障礙
夯實基礎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梢哉f,任何脫離基礎的教學,都宛如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內容,才能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閱讀的基礎內容莫過于詞句,很多學生讀不懂文章、不會做題,根本原因是基礎知識不夠牢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從詞句入手掌握閱讀的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進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突破學習的重點與難點。
例如,在執(zhí)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文章的關鍵詞“金錢”,并通過動畫、PPT等方式將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產生初步印象。此后,教師從能夠體現(xiàn)于勒叔叔社會地位的三個關鍵動詞:“趕、盼、躲”入手,讓學生感受“我”以及其他人對于勒叔叔的看法。這樣一來,文章通過兩條線,即“金錢”為主線,于勒叔叔的社會地位為暗線,讓學生感受作者筆下于勒叔叔的變化。如此,學生便學會了“抓關鍵詞”的閱讀方法,進而將其靈活運用到解題當中。
三、分析文章結構,把握寫作思路
寫作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條理和順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而文章的結構指的是文章中各個部分的排列組合方式,是寫作思路的外在表現(xiàn),寫作思路依靠文章結構來體現(xiàn),二者相互依存,聯(lián)系緊密。因此,教師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結構,把握寫作思路,是高效開展閱讀教學的一條可行路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的是,一旦學生擁有正確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他們便能夠精準把握文本的思路,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時,教師需要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分層,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每一層所要表達的內容:在第一層中,作者以似乎確鑿的事實作為對方觀點的依據(jù),表現(xiàn)當時“中國人”的態(tài)度,即盲目自大、盲目崇拜、今不如昔。第二層則是駁斥對方的觀點。第三層是號召與呼吁廣大的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學習,并擺出作者自身的觀點,即從古至今都有從未失掉自信力的人。通過對文章進行分層,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便能清晰地體會到這篇課文的寫作思路,從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更深層的理解,從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受到教育。與此同時,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也能掌握分析文章結構的方法,使學生擁有可以正確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進而使學生在寫作時更夠自主把握思路和結構。除此之外,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同樣能夠利用這種方法理清文章的內容,更加高效地汲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使自身閱讀能力得到整體提升。
四、養(yǎng)成閱讀習慣,進行高效閱讀
如果學生只有閱讀方法,而沒有閱讀習慣,則不能將閱讀方法進行充分運用,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會受到阻礙。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讓他們將閱讀習慣長久地保持下去,進而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獲得實質性的提高。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閱讀,熟讀成誦,是最為重要的閱讀習慣之一。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背誦,需要教會學生通過理解的方式進行記憶。比如在執(zhí)教《醉翁亭記》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想讓學生背誦這篇文章,就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這樣,學生便能夠在自己的理解之上,在腦海中想象“醉翁亭”的樣子,并熟練地將文章背誦出來。
除此之外,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要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題。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币虼?,教師要盡量避免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包辦一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就不會有所發(fā)展,教師應鼓勵學生以獨立探索、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閱讀學習。
五、讀寫結合教學,全面發(fā)展能力
閱讀與寫作之間聯(lián)系緊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外在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展寫作能力。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建立摘抄本,讓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效提取信息,為寫作積累素材。其次,教師要通過仿寫、續(xù)寫等方式,幫助學生開拓寫作思路,并靈活運用已經(jīng)積累的寫作素材。這樣,學生的讀寫能力便會得到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開展更加高效的初中閱讀教學活動,首先,要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讓學生的閱讀行為受到興趣的驅動,進而產生由“要我讀”向“我要讀”的轉變,改變學生對閱讀的態(tài)度。其次,教師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讓學生掌握足夠的基礎知識,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并使其反哺于解題中。再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深層次對文章進行剖析,進而使學生準確把握寫作思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第四,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良好的閱讀習慣與優(yōu)秀的閱讀方法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要注重讀寫結合,形成以讀促寫、以寫帶讀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劉艷梅《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0期。
[2] 王小萍《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意義和方法》,《學周刊》2020年第1期。
[3] 吳培祥《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