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王士永 陳東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變革,我國相關部門對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升,體育作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可以助推“體育強國夢”的實現進程。如今社會各界都不斷的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不但可以提高高校的體育教學效率,也可以加深民族文化在大學生內心的融入度。體育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知識,并且很大一部分的體育教學內容還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所以文章簡單闡述將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的意義,并深入分析民族文化在高校體育教學滲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從而也可以令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在學生中得到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民族文化;高校體育教學;意義;措施
引言
民族文化屬于廣義的定義,其不但要包括漢族文化,還包含有少數民族的智慧。如今的民族文化更是承擔著推動國家發(fā)展的重要責任。高校作為現階段我國教育水平最高的學校,在我國民族文化的發(fā)揚以及傳承上都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大學生作為其中主要的人群,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發(fā)揚中更是有責任、有義務去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所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強大學生學生自身的體育修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推動體育強國夢想的進程。
1.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融合的意義
民族文化是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與生活中產生可以民族特點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總和,其對社會發(fā)展與民族團結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民族文化自身就具備一定的教育價值,其指的是把民族文化的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民族文化也具備普通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高校作為知識、文化的傳播平臺,也是面向我國大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平臺,因為其具備得天獨厚的教學環(huán)境與資源。在高校體育教育中,不但應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更應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所以高校應承擔起傳承、發(fā)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而民族文化具備自身的民族特色,將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是對高校教育的補充內容,長期參加民族文化與體育教學相結合鍛煉可以增強學生肢體協調能力與專業(yè)技能。此外將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可以讓民族文化憑借高校的優(yōu)良教學環(huán)境與資源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也令體育活動具備了更強的參與性,不但可以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發(fā)展,令高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還可以推動民族文化在學生間更好的傳承。
2.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2.1 項目內容設置不合理
即使國內部分高校已經針對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方面設計了有關的教學大綱、內容與考試要求,也聘請了專業(yè)的體育教師進行授課,但是教學內容重點聚集為武術類體育教學,這和風格多樣的民族文化不符。在如今的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中甚至是專業(yè)體育高校中與民族文化相關的體育運動數量較少,而且體育運動的內容也較為不夠合理設置,這就需要有關教育部門與高校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工作,探索研究民族文化怎樣與高校體育教學進行更為全面化、系統化、綜合化的結合,通過對民族文化進行梳理、分析、篩選與研究后將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進行進一步的整合,以免出現豐富的民族文化與高校學生的體育需求出現嚴重的錯位情況,從而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阻礙體育強國夢的實現進程。
2.2 教學方法落后
國內多數高校的體育教學仍舊使用傳統的依靠教師邊示范邊講解,而學生則進行模仿的教學方法,此種只看體育動作而忽略理論與提升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導致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較為單調、教學環(huán)境較為枯燥,這和如今飛速進步的社會經濟與生活方式嚴重脫節(jié),學生缺乏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得學生對民族文化體育的熱情下降,甚至出現不主動鍛煉的情況,導致體育教學效果較差。因此高校應將社會特點、學生特點、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互結合,創(chuàng)造出符合現代社會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使用新型有趣的教學方法來提生學生學習民族文化與體育的興趣,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
3.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的措施
3.1政府對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大力支持
現階段,我國政府對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結合民族文化也是十分重視的,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助于高校在開展民族文化教學的時候更加順利。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始終堅持的制度,對于民族文化亦是如此,始終堅持各個民族的文化能夠平等發(fā)展。為此,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結合民族文化更加有助于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重視。針對這種情況,相關教育部門應當大力推動民族文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合理的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對學生們展開教學。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關于民族文化的活動,加強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
3.2高校教育管理對民族文化政策的響應
在現階段,大部分的高校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民族文化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們仍舊沒有很好的運用,只是停留在文化教學方面。這種教學情況會使得教師以及學生們都沒有認真對待民族文化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得高校在體育教學中對民族文化內容的體現并不明顯,教學效率不夠高效。針對現階段的這種情況,學校應當加強教師們教育教學內容的管理,重新認識設計民族文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以此來提高教師以及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首先,高校在開展民族文化教學的時候應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首先考慮本地的學生,建立相關的區(qū)域民族文化人才輸送制度,以此來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有關民族文化以及文化歷史的知識。其次,高校還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關本地文化的課程,以此讓更多的學生們來了解當地的文化,加強當地文化的宣傳力度,促進民族文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3.3提高教師素養(yǎng)
在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應當努力將民族文化與體育教學內容相結合。民族文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都是由體育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們實現的,因此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們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們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的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此外,學校也應當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鼓勵教師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加強自己專業(yè)知識,還需要提高個人修養(yǎng),尊重學生們的看法,在教學中適當的講解民族文化的知識,以此來促進民族文化與體育教學的融合,同時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以及教學質量。
3.4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滲透民族文化
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一般情況下都是由體育老師帶領學生們一起鍛煉。體育與其他的科目不一樣,其他科目學生們可以自學學會,體育課雖然部分學生們也可以自學,但是體育教材相對較少,大部分的知識還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fā)揮的作用更大。從而使得體育教師在課上將民族文化傳給學生們占據的優(yōu)勢更大。因此對于體育教師而言,要抓住這個機會將民族文化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為此體育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進行學習,從而更好的教學生們。教師在體育課堂中穿插民族文化的內容,將體育精神傳給學生們,有助于學生們學習的更加高效。
3.5營造相應的教學氛圍
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將民族文化融入到體育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知識作為基礎,還要建立合適的教學情景,促進學生們去學習。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合適的教學情景更加能夠吸引學生們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們將民族文化記到心里。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建立教學情景,體育課相對其他科目來說在這一方面更有優(yōu)勢,因為體育課需要的上課場地較大,因此在建立教學情景的時候相對來說也能夠更加方便。另外,在教材上也要對民族文化內容有一定的闡述,幫助學生們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3.6提倡陽光體育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將民族文化內容融入進去,需要教師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體育活動,加強學生們的體質。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學生們的課余時間提高學生們的訓練力度,以此來更好的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磨練學生們的意志力。對于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們來說,在學校得不到充分的活動時間,因此相應的大部分的中學生也不能有良好的身體素質?,F階段教師在體育課上應積極倡導學生們進行陽光體育,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結束語
綜上所述,21世紀文化多元化已然變?yōu)橐环N發(fā)展潮流。民族文化從產生到發(fā)展經過了長久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如今的民族文化可以充分體現了中華人民的思想、文化與觀念等。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與思想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巨大沖擊,也嚴重影響了國內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從文化傳承的方面來說,高校是一個很好的傳播平臺。而高校作為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平臺,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教學資源與教學環(huán)境,將民族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相互結合,向當代的大學生傳播民族文化,令大學生具備優(yōu)秀的文化素養(yǎng)與專業(yè)技能,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弘揚,推動體育強國夢的實現進程。
參考文獻
[1]王亞瓊,羅建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貴州高校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1,32(5):195-197.
[2]伍娟,林志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5):132- 134.
[3]秦立凱,黎小龍,趙先卿.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113-117.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劉? 東,男,1973.04,山東濟寧人。漢,碩士,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體育教學部
第二作者:王士永,男,1975.04,山東菏澤人,漢,博士,職稱:研究員(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黨政辦。
第三作者:陳? 東,男,1968.08,湖北鄂州人,漢,碩士,職稱: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體育教學部。
主持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建質量提升路徑研究;2.北京市黨建研究會A類課題: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工作全面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