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尊重學生情感體驗,能夠?qū)δ壳按嬖诘慕虒W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jié)。結(jié)合施教者與受教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共識、教育工作者育人手段存在較大局限性兩方面問題,制定切實可行解決問題的新策略。即善用新媒體技術,構(gòu)建趣味性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學生思想成長特點進行動態(tài)跟蹤,強化教學手段的針對性。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能置身于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尤其,教育工作者應對當下社會的價值觀等進行深層次了解。認識到新媒體時代下所形成的多元價值觀,對學生思想成長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并能結(jié)合實際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等,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性改革與完善。切實關注到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價值觀建立,以及個體與社會關系的處理能力等方面內(nèi)容。由此,促使教師能夠重新定位教育角色,摒棄傳統(tǒng)“一言堂”教學觀念。將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始終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中,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舒適的學習氛圍。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
(一)施教者與受教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共識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過于拘泥傳統(tǒng)教學思想與教學手段,采用單一固化的教學形式,向?qū)W生傳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完全依照教材內(nèi)容以及教學大綱,設計相應的教學計劃與教學流程。教師對學生思想成長特點與問題等,缺乏足夠的了解與認識。導致施教者與受教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缺乏統(tǒng)一共識,甚至產(chǎn)生兩極分化的觀點。例如,大部分學生認為當前的思想政治教學內(nèi)容過于乏味,缺乏一定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二)教育工作者育人手段存在較大局限性
高職院校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較大,導致他們過于強調(diào)自身的權威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導致師生間無法對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疤铠喪健钡慕虒W手段,既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積極性,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等。由此,導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順利、高效的開展教學活動。
二、新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
(一)善用新媒體技術,構(gòu)建趣味性思想政治教育課堂
高職院校學生是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成長起來的一代,教師在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能夠?qū)W生認知習慣與認知規(guī)律進行全方位了解。能夠通過最大化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與價值,使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在思想層面建立有效的信息流通接口。即學生能夠就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教師達成統(tǒng)一的共識。而只有確保學生能夠?qū)處煹慕虒W內(nèi)容與教學手產(chǎn)生一定的認同感,才能使他們?nèi)硇牡膮⑴c到思想政治教學氛圍中?;诖?,教師可通過迎合學生認知習慣,以新媒體技術手段對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行可視化編排。利用新媒體設備,將文字進行趣味化轉(zhuǎn)化,形成有聲音有畫面的教學新載體。例如,教師通過深度挖掘教材有內(nèi)涵,將重要的知識進行精準提煉,并將其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幻燈片或視頻。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學氛圍,令他們能夠自主的了解與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利用新媒體技術構(gòu)建趣味性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過程中,應充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真實表達自身的政治觀點、學習感受,甚至可鼓勵他們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質(zhì)疑。由此,教師不僅可及時了解學生思想成長現(xiàn)狀,還可不斷優(yōu)化與完善教學流程與教學手段。
(二)對學生思想成長特點進行動態(tài)跟蹤,強化教學手段的針對性
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構(gòu)建成熟的思想體系、建立健全人格,并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不同階段的思想成長特點進行動態(tài)跟蹤。及時了解與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qū)λ麄兊呢撁媲榫w進行有效疏通與干預。同時,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教師需正確認識新的信息平臺對學生產(chǎn)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所謂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新媒體平臺對學生豐富知識層次起到的促進作用。而負面影響,更多情況下是學生不能對錯誤的價值觀與偏激思想等方面,進行辨證、客觀思考。不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易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心理疾病。因此,教師必須能夠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成長狀態(tài),根據(jù)他們目前呈現(xiàn)的心理品質(zhì),對教學計劃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與完善。通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對學生思想問題進行科學的引導。例如,教師應能從新媒體平臺中獲取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將學生關注的信息焦點巧妙的融入其中。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令雙方基于良好的教學互動與探討,真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結(jié)語
總而言之,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能夠制定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學新手段。新媒體時代下,教師在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過程中,需切實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能對癥下藥,對學生的負面情緒進行及時疏通與引導。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作用,幫助學生建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超高的思想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強.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8):218-220.
[2]劉淑林.新媒體時代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發(fā)展[J].智庫時代,2019(08):84+86.
[3]鄭娟.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yǎng)如何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資料,2018(23):91-92+103.
[4]蔣麗潔.新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初探[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16):9+15.
作者簡介:
王舒(1990.12),女 漢族 安徽宣城人,學歷:研究生 職稱:助教,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