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林
摘 要語文作為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學校教學中的重點。語文的習作教學,能夠鍛煉小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文字溝通能力,是學生學習的重點。特別在小學時期,是習作教學的重要時期,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加強習作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精準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9-0162-01
由于小學生的性格和特點,所以對小學生實行習作教學,是每位語文教師頭疼的地方。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要保證習作放松性,又要保證習作的效率和準確,因此需要教師采用精準指導的策略。本文以小學五年級為例,思考教師開展習作教學精準指導的策略。
一、加強以讀促寫,在閱讀開展習作教學
閱讀和寫作是不可區(qū)分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文章的寫作手法,體會文章的思想和含義,并且加以模仿和利用。因此,有效的閱讀能夠和寫作相輔相成,促進習作教學。所以教師在實施習作教學時,需要注意“以讀促寫”策略?!耙宰x促寫”的主要內容指,在語文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文章的寫作結構、文章的思想和內涵,并學會利用在自己的習作中。由于五年級的小學生對閱讀的文章選擇經驗不夠豐富,不知道該閱讀什么文章,因此教師在實行以讀促寫的習作教學時,需要事先為學生考慮好閱讀文章,注重文章和教學目標的關聯性,以達到精準指導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和課文內容寫作手法類似的文章,提供學生進行模仿習作。例如,在閱讀課外書籍《魯濱遜漂流記》時,教師讓大家學習書籍中記事手法,進行模仿習作;在學習《父愛之舟》時,讓學生重點閱讀課文中對父親樣貌和外形的描寫,要求學生閱讀并學習文中人物外貌的描寫方法,進行模仿習作;在教授《四季之美》時,讓學生重點閱讀文中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句子和段落,讓學生通過閱讀文中的段落,在這些句子和段落中學習景色的習作方法。
二、加強素材積累,提高習作教學效果
素材是習作中的重點,良好的素材引用能夠讓習作有更高的深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素材是習作教學的精準指導的關鍵。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當學生懂得了大概的文章習作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要開始正式的習作,要讓習作的文章變得有內容和思想,便需要引用合適的、新穎的素材,這時習作中的素材引用便成了關鍵。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要將素材積累的思想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日常生活中。
首先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積累素材。例如帶學生參觀植物園、動物園,感受植物、動物的景象,積累描寫自然的素材;帶學生參觀各種景點,積累描寫景物的素材;為學生布置課后感恩家長的任務,讓學生積累親情主題文章的素材;要求學生必須每天寫日記,在日記中記錄下生活,用日記收集素材等。
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素材,讓學生收集和積累素材。例如,結合課文講述相關主題的故事或案件,如在學習五年級語文課《慈母情深》時可以講述同類型的體現親情的樸實和無私的故事和真實案件;在教授五年級的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時可以為學生講述中國歷史上其他被侵略和反抗的故事和事件。教師也應抓住課堂的教學實踐為學生積累素材,注意在課上分享時事政治和實時熱點,讓學生收集素材。還可以為同學提供機會互相進行分享和收集素材,讓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有趣經歷和有意義的素材,讓同學之間互相收集素材等。
總之,小學的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收集和積累素材,為習作打下基礎,讓習作內容得到深入的提高,實現教師習作教學的精準指導。
三、注意習作評價,促進學生習作進步
習作的評價是提高學生習作自信心和習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在習作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同學們的習作成果,及時批改和評分,并批注上習作中的優(yōu)秀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讓學生得到肯定并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讓之后的習作得到進步。
例如,在進行習作評價時,教師可以用波浪線畫出習作中優(yōu)秀的句子、段落和成語,用橫線畫出語病的地方,并在習作文章后備注上文章的亮點和不足之處。在評價完之后,教師要設立習作講解,發(fā)下學生的習作文章,讓學生針對教師備注的不足和語病進行修改。并展示優(yōu)秀的習作文章,讓學生從優(yōu)異的作文中學習,促進學生習作進步,幫助教師達到習作教學的精準指導。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之間進行同學互評,讓同學指出習作文章中的不足和優(yōu)點,為習作文章評分。同學之間的建議和鼓勵更能被學生聆聽和接納,是學生的習作評價的良好策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只有加強學生的習作教學,才能提高同學們的寫作水平和整體的成績,是教學中的有效策略。因此小學五年級的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加強對小學生的習作教學,結合班級同學的實際情況,將多種策略相結合,采用合適的策略開展習作教學,保證習作教學的精準指導,達到習作教學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愛玲.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9(3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