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群芳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指出:“就數學本身而言,也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tài),引人入勝的”。數學像一座絢麗多姿的百花園。而數學教師則是一名出色的導游,他只有對園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閣、一溪一徑了如指掌,爛熟于心時,他對游客想要了解的信息才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他才能引導學生漫游在數學大花園中,使他們在愉悅中得到激勵。贊嘆中產生興趣,達到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境界,從而積極投入到數學課的學習中。特別是在農村小學,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知識面不廣,基礎較差,要想在課堂中收到較佳的學習效果,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特別注意利用上新課前三分鐘來創(chuàng)造出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一些特別的語調、一些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小故事等。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上到循環(huán)小數時可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故事(因為學生是特別喜歡聽故事的),故事的內容是: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重復兩三遍,讓學生跟著重復講。教師面帶微笑地說:“你們要講到什么時候?!比嗪逄么笮?,愉快、輕松的氣氛出來了,也進入了今天的課題“循環(huán)小數”。
2.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數學廣角》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精美圖片,以及動聽的音樂,自制動漫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形象,真實的畫面,優(yōu)美動人的語音,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要能夠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實的活動才能整合多重的內容和技能。這將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并將課堂教學向課外體驗延伸。例如我在教小學數學第一冊“認識人民幣數學廣角”時。盡可能把教室變成超市,讓學生拿各種面值的錢去購買所需的物品,在這個活動中他們就綜合本單元所學的“人民幣的認識、簡單的計算”等。得到體驗后,方可知道錢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所在,而不是死記硬背。
二、保持興趣,注重“以人為本”
以往的課堂教學常常是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恰如布魯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币虼宋覀儜酁閷W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維,解除被動跟老師走的現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突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既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真是一舉兩得。
三、要注意因材施教
現代教育理論中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生置于恰當的位置,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具,設計好教學過程并進行良好的組織,課堂上教師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喚醒他們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我們教師注意因材施教。例如回答難點的問題盡量讓反應比較靈敏的學生回答;簡單一些的問題就讓成績中下的學生回答,老師加以幫助,回答正確時,老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保持他們的榮譽感,又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四、學習多元化學習方式
在新課標新課程理念的教育形式下,我們必須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元化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特別是在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中,學生會獲得一種平等的交談權利,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即充滿了溫情和友愛。又體現了互動與競賽,在小組活動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大家合作學習,學習就變得更加輕松、愉快,更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與學行為,才能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起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五、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yǎng)學生運用能力
在許多學科中都倡導“任務型”教學,我也借簽了它的優(yōu)點,這一標準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教師應避免單純傳受數學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但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三是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技能,從而提高實際數學運用能力。四是活動應積極促進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五是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六是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六、把微笑送給每一個學生
送給孩子們一個燦爛的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露,是相互交流的基礎,為他們提供上進的機會。一個只會訓斥、嘲笑、輕視學生的老師,永遠都不可能營造出適宜學生生長的空間。
總之,教師課堂的教與學策略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充分發(fā)揮學生能動性,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知道怎樣學,快樂地學,玩中學。減少學習的盲目性。要想在課堂中收到較佳的學習效果,關鍵在于教與學方式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