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玲,林宏容,巴宏軍,柯志勇,唐雯
EB病毒(EBV)是人類皰疹病毒4型的簡稱,超過90%的人群感染EBV,但多為無癥狀或輕微癥狀的隱性感染,兒童EBV感染率高[1]。絕大多數(shù)EBV感染表現(xiàn)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包括發(fā)熱、咽炎、淋巴結病和脾腫大,多為自限性且不伴有并發(fā)癥。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EBV感染表現(xiàn)為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CAEBV),以慢性或復發(fā)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樣癥狀為特征。CAEBV多見于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的個體,最近也有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被報道[2-3]。CAEBV是一種系統(tǒng)性EBV陽性的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EBV-LPD),其在臨床表現(xiàn)、病理特征、細胞克隆等方面呈現(xiàn)異質性[4],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樣癥狀、肝功能障礙、肝炎、噬血細胞綜合征、皮疹、對蚊蟲叮咬過敏等[5-7]。CAEBV還可引發(fā)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5],如惡性淋巴瘤[8]、肝衰竭[9]、間質性肺炎[10]、冠狀動脈瘤[11]、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12]、噬血細胞綜合征[13]、胃腸道大出血[14]、消化道穿孔[2]等,但CAEBV同時累及多個器官系統(tǒng)罕見。
CAEBV病死率高、預后差。有研究顯示,EBV-LPD 50%的死亡率是由于感染、噬血細胞綜合征和進行性淋巴細胞增殖[15]。目前CAEBV無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16-22],免疫抑制劑、激素、抗病毒、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治療方案的總體療效尚不滿意,多數(shù)僅可緩解病情進展,不能避免嚴重并發(fā)癥及降低死亡風險。
本文報道了1例罕見的免疫功能正常的CAEBV患兒并發(fā)腸炎及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大出血、多發(fā)血管病變、腦炎的診治過程,采用新的治療方案——沙利度胺、普萘洛爾、更昔洛韋和糖皮質激素等聯(lián)合治療后所有癥狀消失,并進行相關文獻復習,以提高臨床醫(yī)師對CAEBV的診斷及治療水平,現(xiàn)報道如下。
患兒,男,5歲,因“發(fā)熱2年余,腹痛腹瀉1年余,加重1個月”于2018-01-21入住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兒童重癥監(jiān)護室。患兒2年余前(2歲7個月)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發(fā)現(xiàn)肝大(右肋緣下約7 cm),查外周血EB-DNA 7.86×106copies/ml(參考范圍:<1.0×103copies/ml),診斷:EBV感染,予血漿置換、大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更昔洛韋、甲潑尼龍等治療后,EB-DNA降至參考范圍且熱退。1年余前(3歲3個月)再次發(fā)熱,伴腹瀉,外院行上消化道內鏡及結腸鏡檢查,結果示回腸及結腸多發(fā)潰瘍(見圖1),結腸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示不能排除克羅恩病,予甲潑尼龍治療1年,熱退,腹瀉癥狀好轉。1個月前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伴腹痛、血便,于當?shù)蒯t(yī)院住院并發(fā)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貧血(血紅蛋白最低為62 g/L)、血小板計數(shù)降低(最低為68×109/L)和降鈣素原升高(最高為4.75 μg/L);血清鐵蛋白最高為899 μg/L;腹部CT示腸壁血管擴張(見圖2a);胃鏡檢查示十二指腸潰瘍伴出血。住院期間突發(fā)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予擴容、輸注血制品、止血、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但出血未得到完全控制,后在放射介入下行十二指腸動脈栓塞,但僅控制了2 d(不出血2 d);再予大劑量甲潑尼龍(10 mg/kg,1次/d)治療3 d,消化道出血無改善,且出現(xiàn)多尿(約4 000 ml/d)及頻繁抽搐,存在低鈉血癥(血鈉109 mmol/L),予呼吸機輔助呼吸,補鈉,給予氫化可的松鎮(zhèn)靜后,抽搐停止并撤離呼吸機;但消化道出血、多尿持續(xù)存在,為進一步處理轉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入院時患兒呈昏迷狀態(tài),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11分,查體示肝腫大和脾腫大,肋緣下分別可觸及6 cm和2 cm,觸診發(fā)現(xiàn)內側有硬度。輔助檢查示白細胞計數(shù)6.02×109/L,血紅蛋白112 g/L,血小板計數(shù)75×109/L,D-二聚體3.82 mg/L,凝血酶原時間13.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6.4 s,纖維蛋白原1.66 g/L。血清白蛋白26 g/L,肝酶在參考范圍內。血清三酰甘油1.58 mmol/L(參考范圍:0.45~1.70 mmol/L),鐵蛋白227.5 μg/L(參考范圍:20.0~200.0 μg/L),均在參考范圍內。血EBV-DNA 1.17×104copies/ml,巨細胞病毒DNA 2.62×103copies/ml。血清EBV抗體檢測,免疫球蛋白(Ig)A/病毒衣殼抗原(VCA)、IgG/VCA和IgM/VCA均為陰性。血中自然殺傷(NK)細胞數(shù)量較少,占淋巴細胞的0.6%。起初腦脊液壓力異常升高,為245 cm H2O(1 cm H2O=0.098 kPa),腦脊液中EBV-DNA 1.43×104copies/ml,腦脊液EBV IgG/VCA陽性,腦脊液常規(guī)檢查和細菌培養(yǎng)無異常,腦脊液抗弓形蟲、風疹、巨細胞病毒和單純皰疹IgM檢測呈陰性。骨髓穿刺結果示骨髓細胞增生活躍。腹部和盆腔CT示肝脾腫大、腸管血管擴張、雙側腎臟多發(fā)性囊腫以及腹部和盆腔積液。頭頸部三維CT血管造影示右側頸內動脈瘤(見圖2b)。由于其胃腸道內有用于止血的鈦夾,因此未進行顱腦磁共振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基本正常,無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在患兒近4歲時留取的腸道活檢組織標本送本院進一步檢測EBV編碼的小RNA(EBER)示陽性(圖3~4)。EBER陽性證實胃腸道受累為EBV感染所致。腦電圖示彌漫性減慢。
患兒2018-01-21具體實驗室檢查結果詳見表1。
表1 患兒2018-01-21實驗室檢查結果Table 1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on January 21,2018
參考2005年日本CAEBV的診斷標準[23]:(1)持續(xù)性或復發(fā)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樣癥狀;(2)抗EBV抗體異常伴抗VCA和抗EA升高,和/或在包括外周血在內的受影響組織中檢測到EBV基因組〔外周血血漿EBV-DNA>5×102.5copies/ml;原位雜交如EBER陽性;免疫熒光如核抗原、低分子多肽基因(LMP)陽性等〕增加;(3)無法用其他已知疾病過程來解釋的慢性疾病。滿足以上三項即可以診斷CAEBV。本病例存在復發(fā)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樣癥狀,可排除其他慢性疾病所致,外周血血漿多次EBV-DNA>5×102.5copies/ml,腸道組織EBER陽性,腦脊液EBV IgG/VCA陽性,支持CAEBV。患兒住院期間已完善相關基因檢測,未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或X連鎖淋巴增生性疾病。因此臨床最終診斷為CAEBV,同時合并EB感染性腸炎,EB感染性血管炎,EB感染性腦炎。
2018-01-21至2018-01-24予患兒經驗性抗生素、輸血、生長抑素、去氨加壓素及止血治療,癥狀無改善;后在放射介入下行十二指腸動脈栓塞止血,止血2 h后再次出血。經多學科討論后,給予更昔洛韋、沙利度胺2 mg·kg-1·d-1,分3次口服;普萘洛爾初始劑量2 mg·kg-1·d-1,因竇性心動過緩減量至1.5 mg·kg-1·d-1,分3次口服。治療后5 d(入院第8天)出血止,癥狀改善,尿量恢復正常。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為14分。治療后6 d(入院第9天)熱退,腦脊液壓力恢復正常(115 cm H2O),腦脊液EBV-DNA降至2.5×102copies/ml(參考范圍:≤500 copies/ml)。在本院住院期間,患兒入院第19天出現(xiàn)抽搐,雙眼凝視伴意識喪失,持續(xù)2~3 min后自行緩解。入院24 d后,患兒病情明顯好轉并出院。出院后患兒繼續(xù)口服沙利度胺和普萘洛爾共7個月,口服潑尼松共5個月,口服更昔洛韋共12個月,無腹瀉、腹痛及便血,無發(fā)熱,EB-DNA最低降至2.3×104copies/ml,絕大多數(shù)波動在 2.70×104~1.29×105copies/ml。出院后 5個月左右,患兒因抽搐反復發(fā)作而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癲癇,予左乙拉西坦和奧卡西平治療。出院3個月后復查CT示右頸內動脈瘤和腸管血管擴張病變消退。
圖1 結腸鏡檢查結果Figure 1 The results of colonoscopy
圖2 腹部CT及頭頸部三維CT血管造影結果Figure 2 Abdominal CT scan and head and neck 3D CT angiography
文獻檢索:以“EB virus或EB病毒”和/或“Encephalitis或腦炎”和/或“vasculitis或血管炎”和/或“enteritis或腸炎”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PubMed等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間為2009年1月—2019年1月。對所得文獻進行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僅有3篇文獻[24-26]報道了具有2個及以上器官受累的罕見EBV感染的患者。MASHIMA等[24]報道了1例55歲女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診斷為EBV-LPD和EBV感染性腦炎。NODA等[25]報道了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65歲男性患者,其主訴為全身不適和重度意識障礙,根據(jù)腦部MRI結果、EBV抗體滴度升高和腦脊液EBV-DNA陽性的結果,最初擬診EBV相關性腦炎,最后被診斷為EBV相關的B細胞淋巴增生性疾病并累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尸檢時發(fā)現(xiàn)腦組織EBER原位雜交(EBER ISH)陽性。RAMAN等[26]描述了1例新診斷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因EBV感染而發(fā)生了腦血管炎和腦炎。
本文報道了1例同時合并腸道淋巴增生性病變、多血管病變和腦炎的CAEBV患兒,這種由于EBV感染所致的多個器官受累的臨床案例較罕見。本病例病情危重,出現(xiàn)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大出血,但經沙利度胺、普萘洛爾和更昔洛韋、糖皮質激素等聯(lián)合治療后,患兒臨床狀況明顯改善,所有癥狀消失。
圖3 結腸病理活檢結果(HE染色,×10)Figure 3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colon
圖4 結腸病理活檢結果(HE染色,×40)Figure 4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colon
普萘洛爾是一種已知的血管生成抑制劑,是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首選治療藥物,其除了能收縮血管外,還可作用于潛在靶點,破壞血管瘤細胞[27-29]。沙利度胺是另一種血管生成抑制劑,已證實對骨髓瘤有效[30-31]。但這2種藥物均未用于治療EBV感染相關的血管病變。
本例CAEBV患兒病情較嚴重,出現(xiàn)腸炎、多發(fā)血管病變(腸道血管擴張和右側頸內動脈瘤)和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大出血。EBV感染所致血管病變以冠狀動脈病變?yōu)橹鳎?,22,32],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33],僅有少數(shù)研究報道有多處血管病變[33-34]。NISHIMURA等[34]報道了1例CAEBV并發(fā)冠狀動脈瘤和椎動脈瘤病例。MURAKAMI等[33]報道了1例10歲女性因CAEBV導致大血管動脈炎,其存在廣泛的動脈炎,并累及3支冠狀動脈、雙側鎖骨下動脈、1支單頸總動脈、雙側髂總動脈、雙側腹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管腔呈動脈瘤樣擴張,未觀察到冠狀動脈瘤,但存在腸道血管擴張和右頸內動脈瘤,曾予免疫抑制藥物和糖皮質激素治療,但最終死于呼吸衰竭,提示CAEBV病死率高,特別是合并多器官受累的患者。
本病例經鈦夾止血、放射介入栓塞術均不能控制消化道出血,最后使用沙利度胺和普萘洛爾治療5 d后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出院3個月后復查CT示右頸內動脈動脈瘤和腸道血管擴張消退,這證實沙利度胺和普萘洛爾對繼發(fā)于EBV感染的血管病變明顯有效。但JONES等[35]報道顯示,沙利度胺、來那度胺和泊馬度胺可能在體內外激活EBV陽性的靜息記憶B細胞,從而增強EBV溶解周期和對宿主免疫功能的抑制。然而,沙利度胺在增強EBV溶解周期方面的效果弱于泊馬度胺和來那度胺。
CAEBV屬EBV-LPD范疇,是一種具有惡變傾向的少見疾?。?]。腸道病變是EBV-LPD最常見和最主要的表現(xiàn),由于臨床和內鏡特征相似,難以區(qū)分累及腸道的LPD和炎性腸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23]。腸道受累的EBV-LPD思路[23]:首先Southern印跡法檢測到EBV-DNA水平升高,其次受累腸組織中存在EBER;再次伴或不伴人外周血單核細胞中EBV-DNA超過102.5copies/ml。目前臨床對這種情況的了解有限。DONG等[36]報道的6例CAEBV相關性腸炎患者均有腹瀉,其中有2例(結腸和回腸穿孔各1例)患者出現(xiàn)大出血、穿孔,需手術切除腸管,所有患者最終死亡;提示免疫抑制劑、類固醇激素、抗病毒治療和抗增殖化療對CAEBV的療效是有限的。
EBV-LPD目前尚缺乏標準、有效的治療方案,患者后期常發(fā)生腸穿孔和出血,嚴重者需手術切除腸管。本研究采用沙利度胺和普萘洛爾有效治療多發(fā)性血管畸形,也控制了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出血。在本病例中,抗病毒治療開始時更昔洛韋為靜脈給藥,隨后是長期口服治療,同時使用糖皮質激素緩解癥狀。YAGER等[37]研究發(fā)現(xiàn),口服更昔洛韋可以通過降低EBV散毒速率和病毒散毒數(shù)量來抑制EBV復制。由于腸道病變是EBV-LPD最常見和最主要的表現(xiàn),本病例采用靜脈注射更昔洛韋之后再長期口服更昔洛韋也可抑制EBV在胃腸道的復制,并對EBV-LPD產生治療效果,從而改善病情。
本病例入院時為昏迷狀態(tài),伴有多尿及顱內壓升高,且腦脊液EBV-DNA陽性,證實存在EBV相關性腦炎。研究顯示,7%~21%的CAEBV患者出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如腦膜炎、腦炎和腦脊髓炎等[33,38-39]。本病例經沙利度胺、普萘洛爾、更昔洛韋、皮質激素治療后,意識恢復,顱內壓及尿量恢復正常,提示治療有效,也證實在沒有嚴重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情況下,CAEBV引起的顱內壓升高可能是可逆的。
經聯(lián)合用藥治療后,本病例熱退,胃腸道出血停止,其癥狀性癲癇(需要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經治療后未再發(fā)作,這均提示治療有效。雖然多次監(jiān)測該病例外周血EBV-DNA仍高,均超過5×102.5copies/ml,未能達到完全緩解,但本研究的治療目標是使患兒攜帶EBV長期無癥狀生存,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因此已達到治療目標。
綜上所述,本例CAEBV合并多處血管病變、腸炎、腦炎的患兒,經沙利度胺、普萘洛爾和更昔洛韋等聯(lián)合治療后,血管病變、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已持續(xù)消退1年余,并避免了外科手術切除腸管治療,實現(xiàn)了患兒攜帶EBV長期無癥狀生存,提示這種聯(lián)合方案質量EBV感染是安全有效的,可能代表一種新的治療選擇,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
作者貢獻:柯志勇、唐雯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巴宏軍負責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徐玲玲、林宏容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撰寫論文;徐玲玲、巴宏軍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徐玲玲、柯志勇負責結果分析與解釋;徐玲玲、唐雯負責論文修訂;柯志勇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唐雯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