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宛鹿
摘 要:徽州建筑的建造技藝于2008年被收錄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名錄之內,對于其搶救和保護的工作隨之開啟,并收獲了很好的成果,但是與建造技藝相輔相成的建房儀式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房屋建造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儀式性,并且建房儀式中蘊含了人們潛意識中的深層含義,揭示了過去人類所持有的宇宙觀念,它應與建造技藝共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建房儀式;徽州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
徽州建筑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極具代表性的建筑流派之一,也因此徽州建筑的建造技藝被收錄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名錄之內,對于其搶救和保護的工作隨之開啟,并收獲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在傳統(tǒng)徽州建房的過程中,與建造技藝相輔相成的建房儀式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房屋建造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儀式性,并且建房儀式中蘊含了人們潛意識中的深層含義,揭示了過去人類所持有的宇宙觀念,它應與建造技藝整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和傳承。
一、徽州建房儀式
對于舊時人們來說,建房是人生的重大喜事,人們希冀所建的房屋能安居樂業(yè),因此他們將建房時與建造技術本身無關的一些做法與禍福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特殊的做法就是建房中的儀式行為。
(一)開工前儀式
在徽州建造房屋之前必須要先請“地理先生”擇基,察看當前屋址是否適合建屋,然后根據(jù)主人家家庭成員的屬相和生辰等因素來確定地基和大門的方向,地基選定后設開工晚宴,主人向工匠師傅敬酒并贈紅紙包。建屋材料的準備也有儀式參與其中,主人需要提前一年左右請木匠師傅于吉日進山挑選樹木。在砍樹之前需要焚香、燒紙祭拜神靈,古時的人們認為萬物有靈,因此需要采取此種方式求得神靈的諒解?;罩莸哪承┑貐^(qū)在建房之前還需要祭拜“魯班先師”,以求建房能順利進行,這里的“魯班先師”是采用竹筍包裹著紙錢再用青線扎制而成,再將其掛在一棵偏僻的樹上,在建房的每個施工節(jié)點之前,主人家都需要對其進行祭拜,直到房屋建成后將其取下。
(二)奠基儀式
在奠基前要請“地理先生”推算“太歲”的朝向,避免因在“太歲頭上動土”而使主人家遭遇災難。奠基要選擇黃道吉日開工,如果因天氣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不能如期動工,便要想辦法去“圓期”,例如在定好的吉祥時辰由磚匠師傅在房屋東邊的墻腳處放置三塊磚,這樣一來便可延期奠基的時間。開工之前,主人家要先給夯工師傅“紅紙包”,隨后鳴放鞭炮開工,在地基上澆上雄雞血,在徽州的傳統(tǒng)民俗中雄雞血具有解百煞的作用,可以驅除鬼魅邪穢之物。夯工一般分為兩班輪流夯地,夯工在勞動時還會口呼吉祥的號子,內容一般是現(xiàn)場隨機編唱的,在場的眾人也跟著呼唱。隨后在磚匠師傅的帶領下舉行開工儀式,并用石塊“下屋腳”,第一塊“下屋腳”的石頭被稱為鎮(zhèn)宅石,鎮(zhèn)宅石被認為可以破邪、驅除鬼魅。
(三)豎屋上梁儀式
建屋開工后開始制作三腳木馬,三腳木馬是木工施工時使用的臺駕子,由于形狀酷似馬的造型而得名。與此同時也要進行其他材料的加工,如梁、柱、枋。工匠師傅將各個部件制作完畢后,就要選擇吉日將梁柱拼裝豎立起來,然后再舉行上梁儀式。上梁儀式是整個建房儀式的重中之重,上梁的時候參與建房的磚、木、石匠都會在場,并由三匠之首木匠主持上梁儀式。
上梁儀式的第一步是“偷梁”。這里的梁指的是正梁,在徽州傳統(tǒng)建筑中正梁是不具有負荷重量作用的,它是“屋神”的象征,由于不能沾染任何污穢,只有在上梁的前夜才能被砍伐。正梁必須到別人的山場去偷砍,所以在建屋之前,屋主就開始在附近尋找用來做正梁的樹,對于正梁樹的要求很嚴格,一般只選用香椿樹或是杉樹,因為這兩種樹的繁殖力強且樹干直,這也預示著今后子孫興旺,業(yè)正人和。到了上梁的前一天晚上,主人家請幾個強壯的年輕人“偷偷”來到選好的正梁樹前,點三柱香,燒紙錢,并在樹的旁邊埋下錢給樹主,然后鋸梁樹,鋸斷后抬起就走,中途不能說話。抬到主人家后,主人鳴放爆竹迎接,并由這家的父子或兄弟從抬樹人肩上接過梁樹,放到之前就已經制作好的三腳木馬上連夜加工,正梁直到安裝時才能離開木馬。第二天,梁樹的主人看到樹樁的香紙灰,明白自家的樹被人“偷”去做了正梁,不僅不生氣,而且還十分高興,因為這表示自己家的山地風水好。正梁被砍下后需立刻加工裝飾,工匠將正梁染成紅色,并在梁的兩頭分別寫上“文東”“武西”,寓意著主人家會出現(xiàn)狀元之才。正梁的中間還要貼上寫有“紫薇高照”的紅色橫幅,相傳紫薇代表著紫薇星也就是皇帝的星座,有大吉大利之意,因此民間認為有紫薇星坐鎮(zhèn),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會被震懾。在梁的兩側還要各插一束金花,金花中會放進很多專門制作的小人和五谷雜糧,寓意著主人家人丁興旺,世代豐衣足食,且金花需要由女方家舅舅相贈,因為在徽州文化中舅舅在女方家的地位最高,由舅舅贈送金花也顯示出外嫁的女兒在家中的地位,表現(xiàn)出了娘家人給予的美好祝愿。
上梁儀式的第二步是“請梁”?!罢埩骸睍r要將正梁用四根紅繩系在扁擔上,由四名左右的男性將其恭敬地“請”出,放置到名為“步步高升”的階梯上將正梁架空,焚香祭拜,隨后大木匠師傅開始呼唱詞,內容就是交代這支梁的由來及制作過程,并表達對東家的美好祝愿,師傅每說一句好話,眾人都要應和一聲“好啊”。
上梁儀式的第三步是“贊梁”?!百澚骸睍r焚香點燭,主人家要對著梁行禮,隨后由大木匠師傅手持大紅公雞開始唱贊詞,內容多是贊頌魯班先師以及為主人家祈福的好詞,每說一句,眾人都要應和一聲“好啊”。
上梁儀式的第四步是“祭梁”。主人擺上酒以及雞、肉、魚“三牲”供品,主持“祭梁”的木匠師傅先焚燒紙錢,繞后圍著正梁走一圈,用酒水祭天、祭地、祭八方神靈,隨后將酒從梁頭澆到梁尾,邊灑邊念好詞,再將雄雞的血滴在正梁上,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上梁儀式的第五步是“上梁”。隨著吉時到來,大木匠師傅大喊一聲“上梁!”,早先在脊柱上等待的工匠師傅立刻放下兩根紅繩,木、磚師傅按規(guī)矩站立在右、左兩個方向,將紅繩捆在正梁的兩端,隨后正梁緩緩往上升,此時鞭炮聲響起,木匠師傅開始唱祝詞,每唱一句祝詞,參加儀式的眾人應答:“好??!”正梁上升的速度也有講究,工匠師傅會盡力保持勻速上升正梁,這寓意著主人家的每個兒孫都同樣能夠飛黃騰達。正梁升到指定位置后,大木匠師傅快速地登上將正梁安裝好。
上梁儀式的第六步是“拋梁”。上梁完成后,工匠師傅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糖果、糍粑、小木錘等向下拋撒,參與儀式的人們就在下面接著,這里的小木錘是提前制作的,它也被稱為“子孫錘”,寓意著主人家兒孫滿堂?!皰伭骸钡闹饕康氖菫榱蓑尦八罴捌砬笊耢`的祝福,通過拋撒糖果、糍粑等向鬼神們行賄,希望能保佑主人家平安幸福。此外“拋梁”也有繁衍生息、興旺發(fā)達之意,因此人們哄搶得越厲害,主人家越高興。
二、徽州建房儀式的功能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一切文化想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無論是整個社會還是社會中的某個社區(qū),都是一個功能統(tǒng)一體。構成統(tǒng)一體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研究時只有找到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它的意義?!?/p>
(一)社會功能
首先建房儀式有助于徽州宗族內部的團結?;罩菔且粋€移民社會,從漢代開始就陸續(xù)有中原士族遷入徽州地區(qū),這也帶來了中原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文化,徽州本地住民難免會有“排外”的傾向,因此中原士族更需要團結彼此,鞏固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而建房儀式活動就是其中一個紐帶。尤其是在上梁儀式活動中,為了向神明表示敬意,是需要全族人一起參與其中的,在上梁當天親朋好友們也會攜帶爆竹、紅燭、楹聯(lián)、禮金到屋場道賀,一起慶祝這一喜慶的時刻,建房儀式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宗族內人們的距離。建房儀式也具有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由于徽州本身的環(huán)境是山多地少,因此中原士族的大規(guī)模遷移給人們的溫飽帶來了問題,這會不自覺地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的情況,而在舉行建房儀式時,主人家會很感謝到場參與和幫忙的人們,建房儀式的舉行緩解了緊張的人際關系,增加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從而有助于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
(二)文化傳承功能
徽州建房儀式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徽州的文化傳統(tǒng)。著名儀式文化研究者保羅·康納德曾說:“儀式是文化的特有形式,在眾多的文化形式中,它代表了文化的實踐形式。此外,儀式能很好的結合認識記憶與習慣記憶。在進行儀式活動時一般包含眾多群體元素,例如群體在生活中產生的動作,生產活動動作,以上種種勾起參與者對該種族的回憶與認識?!本腿绫A_·康納德所說,群體的儀式活動能夠喚起人們對于該民族的回憶和認識,從而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如在建房儀式中的幾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表現(xiàn)出了徽州先人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和信仰,這種崇拜和信仰是深深扎根于中國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古時的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而世間的禍福都是由神靈所掌控,因此人們不僅尊重自然且敬畏自然,這雖然與當時農村生活特性與信息不暢有關,但是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所持有的特色文化傳統(tǒng)。
三、結語
如今徽州的建房儀式已經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有的地區(qū)雖然還留有建房儀式,但是儀式的過程與以往相比也簡化了許多。也許有人會質疑儀式必要性的問題,而筆者在與多位建房工匠交談時得知,在建房時如果不注意儀式準確性的話,的確會有“不幸”的事發(fā)生。雖然如今建房儀式更多地被人們看作是一種“迷信”,但是它確實在過去的時間里,消除過人們心中的擔憂,為他們帶來了更美好的期望,同時它也是古人在與自然和諧相處過程中摸索出的特色實踐和經驗。我們應該對建房儀式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對其展開應有的保護措施,它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地方志叢書:黟縣志[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2]吳正芳.徽州傳統(tǒng)村落社會:白楊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