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笛已在華夏土地上流傳千年,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不僅在合奏、伴奏中廣泛應用,因其高亢嘹亮、婉轉動人的音色,逐漸發(fā)展為一種獨立的器樂表演藝術。近代竹笛發(fā)展迅速,其獨奏曲大多脫胎于戲曲音樂、民歌小調。本文通過分析戲曲元素,結合當代知名的竹笛曲目《春到湘江》,探討對戲曲材料的應用及其對竹笛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竹笛音樂;戲曲元素;《春到湘江》
【中圖分類號】J6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035-02
【本文著錄格式】姜雨彤.竹笛獨奏曲中對戲曲音樂的運用研究[J].北方音樂,2020,04(08):35-36.
戲曲通過伴以音樂的舞蹈來講述故事和小農經(jīng)濟自足式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獨有的綜合舞臺藝術,它自成體系,獨立品格,融合了民間音樂、詩詞曲賦、雜戲武術等藝術形式,是脫胎于實際生活的審美外化,有著嚴謹?shù)慕Y構方法和表現(xiàn)體制。根據(jù)音樂來辨別戲曲種類是最直接明了的方法,以聲表情是音樂的特點,而笛曲同樣也在講述故事,從聽覺的角度達到審美的體驗,“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直接表達濃烈的情感。中國幅員遼闊,橫跨寒溫熱三帶,既有“大漠孤煙直”又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笛子作為戲曲中的伴奏樂器,逐漸走向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對民間音調的改編移植使笛曲空前繁榮,笛子在演化發(fā)展中,形制主要流行六孔笛,大體根據(jù)地域分為南北兩派、新派、山東笛派及西北笛派等,而依托不同的戲曲聲腔又創(chuàng)造出許多經(jīng)典的笛曲,研究戲曲音樂對器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技巧都有益處。
一、戲曲音樂的特點
戲曲中的音樂包括演唱的曲調,曲調依托于各地區(qū)方言的音調而有不同,有樂器笛、笙、胡琴、揚琴、打擊樂等器樂伴奏,而不同劇種的樂隊編配卻不盡相同,配器各種各樣,代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音樂特色,劇種的分類就是根據(jù)起源發(fā)展、流行、語言、當?shù)靥厣珮菲?、旋律特點來分的,如山東呂劇、四川川劇、上海滬劇等。根據(jù)曲式結構分,在同一曲調基礎上變化不同節(jié)奏特點、力度強弱的被稱為板腔體,以板行腔,不同的板式表現(xiàn)不同的情感,如京劇中,激昂悲憤的[二黃搖板],也就是通常說的“緊打慢唱”,表現(xiàn)的情感與伴奏鼓點、京胡的節(jié)奏緊密相關?;厩{是一個劇種的形成的標志,圍繞最典型的曲調,通過裝飾音、“腔兒”加以潤色,增強劇種的辨識度和強烈的感情色彩。如京劇“西皮”“二黃”組成的皮黃腔,盛行于陜西、山西、河南、甘肅的“碗碗腔”等都有著明顯的特點。如同詩詞中的詞牌,由獨立曲調或套曲組合構成的音樂,被稱為曲牌體,每個曲牌都有獨特的調式,曲牌來源豐富,取材于各種鄉(xiāng)間的田秧歌、雜劇、諸宮調等,同為“商調式”而[朝元歌]和[小桃紅]一個表現(xiàn)纏綿柔和,一個表現(xiàn)哀痛悲傷。昆劇是典型的曲牌體,在昆曲伴奏中,笛子是不可或缺的,有一部分曲牌,只有音樂沒有唱詞,更突出了作為單聲部樂器旋律線清雅高昂的優(yōu)勢,通常用來烘托氣氛、抒發(fā)感情。
戲曲音樂中聲腔與地域密不可分,吐字歸韻都依據(jù)地區(qū)方言來填寫唱詞,人物的稱呼、口頭語、襯詞、發(fā)聲方式的不同使不同聲腔也別具特色,劇種和聲腔的外延重合,如京劇包含皮黃腔、吹腔、四平調等,而粵劇、贛劇、桂劇中也有皮黃腔的組成部分。
二、戲曲在笛樂中常用的元素
對于近代笛曲來說,改編移植民間音樂、戲曲音樂使笛子作為獨奏樂器漸漸發(fā)展起來,正是因為千錘百煉的戲曲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擁有戲曲元素的笛曲加之藝術性的創(chuàng)新,笛曲漸漸進入人們視野,使人身臨其境地產生共鳴,給予人審美體驗。
傳統(tǒng)戲曲音樂在竹笛音樂中常用的元素有幾種:第一類是直接以某一樂段主題展衍、變化發(fā)展而來?!豆锰K行》就是根據(jù)昆曲曲牌音樂和絲竹樂音調改編的一首具有典型江南地區(qū)音樂風格的笛子獨奏曲,多用曲笛演奏,曲笛就因常給昆曲伴奏而得名,曲笛常運用圓潤的連音、加花、倚音等,使音樂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古色古香,猶如人們游園登山、瀏覽古跡時喜不自禁的心情,旋律綿長婉轉,正如昆劇的聲腔軟糯溫柔。
改編的昆曲曲牌叫[節(jié)節(jié)高],通過譜例來看,原來是快板的音樂,后擴板為抒情的音樂,從一板一眼改為四二拍,整體降速,以迎合整首曲子優(yōu)雅綿長的基調。
在戲曲音樂的基礎上直接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的,還有《鬧花燈》《萬年紅》等馮子存大師依據(jù)二人臺音樂和民歌編寫的,滬劇曲牌改編的《紫竹調》,《小放?!返囊魳沸蓙碓从诶デ按登弧薄!陡什葑印分苯痈牧祭デ疲舵i南芝》《亂彈娃娃》的音樂旋律,來源于山東柳子戲曲牌,這些都是取了主要的音樂素材變化而來的。
第二類是通過演奏技法、節(jié)奏型、特殊音色、用笛聲模仿戲曲聲腔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竹笛作為吹管樂器,表現(xiàn)力極強,不同于西方長笛固定的木塞琴鍵,笛子可以通過呼吸急緩、手指力度、運指方法、唇舌配合、特殊技巧模仿各種聲音。《秦川抒懷》是對唱腔器樂化的改編,樂曲特殊演奏技法取材于陜西戲曲秦腔和碗碗腔音樂,運用笛子特殊演奏技法,模擬板胡的壓揉弦與滑音的效果,即上手的中指和食指同時按壓半空,微微低頭使唇部壓住吹孔,使樂曲模擬出人聲,這種“碗碗腔”體現(xiàn)出黃土高坡的寂寥沉重和人民豪放激昂的情景。《朝元歌》選用了昆曲《玉簪記·琴挑》中陳妙常的唱腔,昆劇以字行腔,一個字的音通常拖延反復、上下起伏小,轉換音符時,手指快速顫指,輕巧地演奏出疊音、顫音的技法,與唱腔相同步,在每一句長音運用細膩均勻的氣息和腹震音,旋律舒展自然,具有典型的南方曲調。
三、《春到湘江》與花鼓戲的結合
寧保生先生創(chuàng)作的竹笛名曲《春到湘江》,表現(xiàn)了春天到來時湘江水波粼粼的優(yōu)美景色,被收錄到《中國笛子考級證書曲集》等各類竹笛教材書中,另有根據(jù)其改編的古箏曲,也深受學習者們喜愛?!盎ü膽颉钡牡胤綉蚯鷦》N眾多,其中屬湖南的花鼓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在與音樂素材結合時,汲取了花鼓戲音樂藝術的特色,貼近群眾的生活,活潑歡快、優(yōu)美動人,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與舞臺表現(xiàn)力。
全曲結構明確,對比強烈,舒緩結合,從譜例來分析,引子部分(1-8小節(jié))、過門(9-10小節(jié))、如歌的行板(11-38)、過門(39-42)、歡騰的快板(43-103)華彩樂段(104-123)華彩變奏(124-149)接尾聲(150-158)。
運用了b3-#5的半指顫音增添湖南韻味(見譜例3),演奏時要掌握觸孔的面積,半壓半開,虛實之間,帶輕微的上滑音,手指動作需快而干凈,用延音記號對其標記,但時值不易過長,要干脆利落,落在mi上要飄渺輕盈,整首樂曲中的3的前倚音都要用此法吹奏,以體現(xiàn)江水的動感與花鼓戲的歌唱性。第2小節(jié)中,1-6之間的六連音,要由緩到急,由弱到強,與下一音連接緊密,落音干脆。而4-5小節(jié)六連音的音型時值更長,要吹出花鼓戲的韻律,強弱得當,靈動有力。
行板的速度與節(jié)奏要穩(wěn),不能搶拍,用四分、八分等的附點音符,接半指顫音,漸強漸弱,氣息連綿,似斷非斷,生出搖曳多姿之感。中段轉調,從羽調轉向徵羽調,音域的提高使旋律明亮立體,表現(xiàn)其場面熱情而歡快。
全曲共有四段過門,明快的節(jié)奏模仿了花鼓戲的鼓點(見譜例4)。華彩樂段中,以四個十六分音符的節(jié)奏音型,排比遞進式,推動情緒發(fā)展,各種吐音技巧的緊密配合,節(jié)奏穩(wěn)定,旋律一路向上發(fā)展,層層遞進推向高潮。尾聲出現(xiàn)全曲顫音的最高音,丹田的支撐配合,口腔內呈哈欠狀,唇部繃緊,口風略急,以氣頂聲,保持穩(wěn)定,以免氣息塌陷。尾聲再現(xiàn)開頭旋律,表現(xiàn)出熱烈的情緒。
四、結語
中國地方戲曲音樂多達數(shù)百種,地域環(huán)境決定了音樂的地方特色,為竹笛音樂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音樂的主要魅力就在旋律之中,現(xiàn)在文化市場繁榮,南北派及新派等笛曲逐漸融合,雖發(fā)展勢頭很快、緊跟時代潮流,但保留地方特色在層出不窮的新作品中尤為重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戲曲為藍本的笛曲創(chuàng)作,在不斷吸收傳統(tǒng)戲曲養(yǎng)分的同時,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做到引用適度,旋律與技法相結合,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作出通俗易懂、更被群眾接收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許建明.竹笛技巧在戲曲中的運用許建明[J].藝海,2007,No.177(4):65.
[2]田甸佗.戲曲音樂元素對竹笛藝術的影響[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8.
[3]郝乃鳳.淺析中國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J].黃河之聲,2008,No.284(23):49.
[4]李建錦.竹笛演奏技巧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研究[J].黃河之聲,2019,No.527(2):31.
[5]劉浩宇.試論竹笛與戲曲音樂的關系[J].知音勵志, 2017,No.478(3):228.
[6]程詩佳.淺論湖南民歌與花鼓戲的融合與發(fā)展[J].藝術評鑒,2019(15):134-135.
作者簡介:姜雨彤(1998—),女,民族,山東省青島人,吉林省長春市高新區(qū),吉林大學,音樂表演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