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成功 馮浩 陳兵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川北醫(y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急救醫(yī)學科神經(jīng)外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高血壓危重癥,是由于持續(xù)性高血壓導致腦血管破壞進而導致出血引起,通常起病急驟,進展迅速,致殘率和致死率高,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2]。臨床認為,對于出血量達到30ml或以上的患者,單純內科治療往往難以達到明顯效果,手術治療是有效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臨床上外科治療的常用方法包括穿刺引流術、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等方式[3-4]。傳統(tǒng)開顱血腫清除手術由于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已逐漸被淘汰。本研究納入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入組對象探討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時機、手術方式與療效的關系。
納入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本次對象,依據(jù)患者手術時機的不同分為早期組和晚期組,同時依據(jù)患者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微創(chuàng)穿刺組和小骨窗開顱組,每組各25例。早期穿刺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范圍44歲~68歲,平均年齡為(56.3±6.7)歲。晚期穿刺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范圍43歲~69歲,平均年齡為(56.9±6.8)歲。早期開顱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45歲~71歲,平均年齡為(57.1±7.2)歲。晚期開顱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范圍47歲~69歲,平均年齡為(57.2±7.1)歲。組間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上經(jīng)頭顱MR或頭顱CT證實為腦出血,具有高血壓既往病史,腦出血量≥30ml,符合重癥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病歷資料齊全;(2)患者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愿意承擔相關風險并同意積極配合相關手術治療的安排。排除標準:(1)懷疑合并其他白血病、淋巴瘤、肝癌、腦癌等腫瘤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急性嚴重的心臟器質性疾病如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力衰竭需要緊急搶救處理的患者;(3)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傳染性疾病的患者;(4)合并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重度躁狂等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難以配合檢查的患者;(5)合并腦動靜脈畸形破裂、腦部動脈瘤或腦干出血的患者;(6)合并腦疝的患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依據(jù)患者手術方式分為微創(chuàng)穿刺組和小骨窗開顱組,微創(chuàng)穿刺組行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小骨窗開顱組行小骨窗開顱手術,詳細情況如下。
1.3.1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所有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隨后以血腫中心為靶點進行垂直進針,穿刺針進入血腫周邊后引流血腫,操作過程中注意避開重要血管功能區(qū)域。
1.3.2小骨窗開顱術:所有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隨后在距離血腫中心最小處做半徑為1.5cm的骨窗口,“十”字切開硬腦膜,并進一步對血腫進行清除。
觀察兩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和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定義GCS中輕度意識障礙為12~14分,中度意識障礙為9~11分,昏迷為8分或以下分數(shù)。定義GOS評分患者痊愈并正常生活為5分(優(yōu)),患者中度殘疾但尚可獨立生活為4分(良),患者重度殘疾且生活不能獨立為3分(一般),患者長期處于植物生存狀態(tài)為2分或以下(差)。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手術時機、手術方式患者術后GCS評分對比,早期穿刺組GCS評分優(yōu)于晚期穿刺組,早期開顱組GCS評分優(yōu)于晚期開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同時期不同手術方法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早期總體治療效果優(yōu)于晚期。見表1,2。
表1 對比不同手術時機、手術方式患者術后GCS評分(±s,分)
表1 對比不同手術時機、手術方式患者術后GCS評分(±s,分)
注:a表示相同時期不同手術方法相比,P>0.05;b表示不同時期相同手術方法相比,P<0.05。
組別nGCS評分早期微創(chuàng)組2511.23±1.35早期開顱組2511.57±1.21晚期微創(chuàng)穿刺組2511.38±1.17ab晚期開顱組2511.47±1.16ab
表1 對比不同手術時機患者術后GOS評分[n(%)]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發(fā)病率高,并發(fā)癥多樣[5]。長期高血壓容易引起一系列血管并發(fā)癥,導致血管重塑。腦血管疾病是高血壓導致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6]。持續(xù)高血壓可以導致腦部小血管纖維樣變性或玻璃樣變性,嚴重時引起破裂出血。出血后血腫通常在腦內蓄積并引起顱腦占位,并對周圍正常腦組織造成積壓,導致腦組織灌注不足,引起顱腦缺氧缺血[7]。在造成積壓的同時可以引發(fā)多種炎癥反應,導致腦組織水腫、變性、壞死,進一步損傷腦部功能。手術治療是有效緩解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改善臨床預后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開顱手術雖然較為成熟,但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較多,現(xiàn)臨床上已應用較少。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在傳統(tǒng)手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由血腫最小、最淺處開窗并行減壓清除,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治療效果顯著,可以有效進行顱腦減壓和血腫清除[8]。穿刺引流術是近年來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另一重要方法,同樣具有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點,通過引流可以有效降低顱腦壓力,阻斷腦細胞凝血酶級聯(lián)反應的毒性[9-10]。本文納入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探討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時機、手術方式與療效的關系。結果表明早期組GCS評分及GOS評分均優(yōu)于晚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微創(chuàng)穿刺組和小骨窗開顱組間GCS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早期診斷并針對性治療對于腦出血的臨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早期進行手術治療對于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效果意義重大。雖然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臨床上爭議的熱點,但本結果顯示這兩種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治療效果差異并不明顯,具體手術方式的選擇應該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血腫的位置、血腫大小、手術者自身技術水平以及患者基礎狀況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
綜上所述,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時機對療效影響較大,而手術方式的不同對療效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