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籍閱讀對于高中生而言,既可以豐富高中生的情感內容,也可以提高高中生的閱讀能力。而當前的高中生語文教學中,關于閱讀教學方面仍存在些許的問題,從而阻礙高中生的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這就使得提高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就成為語文教學的必要任務。因此,本文主要圍繞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有效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一、 引言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高中生總是被動地跟隨著教師學習,并沒有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必須要發(fā)生轉變。因此,以下將提出四點關于提高高中閱讀能力的措施。
二、 加強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雖然大多數(shù)高中院校對于語文教師的專業(yè)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課堂講解能力和教案編寫能力,但其實在閱讀教學方面也是要有足夠的專業(yè)水準。而有些教師在此方面存在欠缺,因此需要加強自身的閱讀教學素養(yǎng)。
比如,某教師的下堂課是講解《記念劉和珍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僅帶領高中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且還要提前在教學備案中,記載魯迅先生當時編寫這篇文章的寫作起因和文化背景。因為在該篇課文中,主要內容描述了關于當時處于中華民國統(tǒng)治下的社會慘狀,文章的主人公劉和珍是當時北京學生運動的領導者,主人公由于參與進三一八慘案中的游行活動,導致被段祺瑞下令武力鎮(zhèn)壓致死,而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劉和珍的英勇行為,所以才寫在了這篇文章。由此可見,該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在軍閥混戰(zhàn)的中華民國時代的黑暗統(tǒng)治,但在該篇課文中,并沒有詳細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
因此,語文教師在備案中需要添加關于當時民國軍閥混戰(zhàn)的歷史,并且講述新文化起源的艱辛歷程。而通過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高中生體會到當時參與文化運動的先烈們的大無畏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高中生的歷史知識深度,從而提高高中生的閱讀文化素養(yǎng)。
三、 引導高中生提前進行閱讀預習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選擇讓高中生在課堂上完成閱讀練習,而在課后布置的語文作業(yè)中,主要以書面作業(yè)為主,或者根本沒有布置閱讀作業(yè),這就使得高中生過多地關注語文寫作方面,從而不利于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由此看來,高中語文教師應在布置語文作業(yè)方面,增加足量的閱讀作業(yè),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比如,在要講解《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前,可以先讓高中生在課下提前進行閱讀預習,并在閱讀的過程中標注出精美的段落語句。而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一篇開放性課文,在短文的結尾處是一句寫明日期的語句,說明故事并沒有說完,因此可以讓高中生在預習的時候,將自己認為的故事延續(xù)寫在筆記本上。然后第二天在上課時交給教師檢查,并且教師在檢查后給予中肯的評價。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給高中生布置課外閱讀作業(yè)的方式,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四、 建立學生閱讀自信心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無論是在家庭的親情教育中,還是在學校的應試教育中,批判性教育思想都是占據(jù)主導地位,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鼓勵高中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就算朗讀過程中沒有注意語句斷點問題,也要予以一定的鼓勵,從而慢慢地幫助高中生提高語文閱讀的自信心。
比如,在閱讀《離騷》在課本中的節(jié)選段落時,很多的高中生被語文教師要求當眾朗讀時,常常會因為把握不好楚辭語句的語氣停頓,導致在讀錯后會處于尷尬困窘的狀態(tài),如“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因此,教師需要先鼓勵高中生勇敢地讀完全部詞句,然后讓全班同學為他鼓掌,這時高中生就會慢慢松弛緊張的情緒,接著教師需要用鼓勵性的言語稱贊其的發(fā)言行為,并且平和地指出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問題。由此可見,通過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高中生產(chǎn)生一定的榮譽滿足感,從而建立語文閱讀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可以有利于高中生接受自身的錯誤,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五、 營造優(yōu)質的語文閱讀環(huán)境
在新課改的應召下,教師需要以培養(yǎng)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讓其自我感受到語文閱讀帶來的魅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我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營造優(yōu)質語文閱讀環(huán)境的方式,來提高高中生對于語文閱讀的興趣程度。
比如,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課文中,主要描述了詩人辛棄疾對于晚年處于朝堂政治斗爭中,依然對于國家未來憂國憂民的悲憤情感。那么可以在講解時,可以先給高中生講解一些關于南宋時期外憂內患的歷史史實,如靖康之恥、秦檜誣陷岳飛等,然后要再說明辛棄疾作為南宋不多的滿心復國的詩人,在官場上常常被奸佞臣子所詆毀降職,這就使得無從發(fā)揮報國才能,這也是本篇詩文體現(xiàn)的中心情感。由此就將高中生帶進了一個壯志未酬仍報國的閱讀環(huán)境,使得高中生可以親身感受到,因國家的積貧積弱而被肆意侵略產(chǎn)生的民族憤怒感和無力感,從而建立愛國主義情懷。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及營造優(yōu)質閱讀環(huán)境等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中生自身的道德和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從而促進高中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康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討[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3):106.
[2]李亞軍.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教育現(xiàn)代化,2016(12):47.
[3]吳東林.提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探討[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7(15):100-101.
作者簡介:
呂舒晴,山東省聊城市,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qū)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