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志 許靜
摘 ? ?要:人文科學本科“導師制”的實施對于高等教育意義重大,它需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本科生要具備三種精神:自信、激情與德性,這不僅有精神化成的層級要求,也有精神圓融的整體涵攝。導師的經驗同樣有三種要求:指引、規(guī)范、身教。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識灌輸,而是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與精神境界的圓成。一切教育的根本在于使得人變得更加“文雅”,更富有涵養(yǎng)、情操與氣象。
關鍵詞:人文精神;導師制;本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5-0057-02
一、時代精神的感召
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是大學教育的原初構想,在西方已經推行多年,比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我國江蘇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早在1916年也實行過這種制度,但自此之后,直到2001年左右國內才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繼續(xù)實行本科導師制的方式,并逐步推廣。作為從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導師制需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上來。正所謂,德不修則教不興,行不正則事不成[1]。在“事”上,必需回答如何增強本科教學中文科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在“立教”中圓融“人文”精神。
社會學家、哲學家馬克斯·韋伯在一百年前就說,在大學的課堂里,只有“理智的正直誠實”才是最好的德性,并認為我們不應祈求和等待,而需“正確對待無論是為人處世的還是天職方面的‘當下要求”,然后投入我們的工作,把握生命的神圣[2]。因此,哲學本科教育的“有效性”問題,與許多其他問題相一致,都是在這個時代精神的感召下所急需我們回答的問題。緣于此,本文將從兩個方面著手探討:一是本科生所需要的基本精神;二是導師制中導師的基本經驗。
二、哲學本科生必備的三種精神涵養(yǎng)
大學還代表著社會良知的底線,代表著社會道德的底線,代表著國家棟梁的基礎,代表著人類知識的堡壘[3]。如此看來,學生進入大學,要努力成為有教養(yǎng)、有智慧、有擔當的社會精英。既然作為精英,就需要與眾不同。
第一,對于青年人而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定律。今年是2020年,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回到祖國,當時的清華教員林語堂去接他,胡適講了這么一句話,我們回來了,一切都會不同了。這是何等自信,何等豪邁。風云際會,少年英名,胡適后來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并培養(yǎng)了大批精英學生,如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歷史學家傅斯年、顧頡剛、毛子水等。胡適生于1891年,在北京大學當教授的時候27歲,林語堂生于1895年,在清華當老師的時候21歲,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時僅31歲,這些都是青年人。因此,青年人是能干大事的,得有足夠的“自信”。
第二,當今社會,“激情”是我們最缺乏的,因為社會節(jié)奏太快,人變得非常疲憊,也就失去了對許多事物的“激情”。但筆者認為“激情”是最重要的。例如,英國的數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特蘭·羅素在他的自傳中就說,有三種強烈的激情支配著他的一生,那就是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對人類靈魂痛徹肺腑的憐憫[4]。羅素活到98歲,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相信這樣一位近百歲的老人所講的話足夠激勵著我們:“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對人類靈魂痛徹肺腑的憐憫”,不僅僅是一種人生感悟,更是一種從理解自我到理解世界的精神境界,是一種“高貴的激情”。我們需要擁有這樣的“激情”,不忘自己的本性。
第三,大學當培養(yǎng)具有完善的“德性”之人?,F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奠基者之一,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立者威廉·洪堡說,大學不是要培養(yǎng)一些職業(yè)家,而是要培養(yǎng)最完善的人。什么是最完善的人,就是不僅要具備一流的學識素養(yǎng),還要具有良好的德性。因為在沒有德性的前提下,知識可能會成為奴役他人的工具,成為禍害社會的毒藥。只有在具有德性的條件下,知識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因此,修養(yǎng)自己的德性,提升自己的靈魂,是大學本科生所必需努力做的[5]。
我們堅信,不管在哪個時代,以上三種精神涵養(yǎng),從“自信”到“激情”,再到“德性”,它們不僅具有精神化的層級要求,也有精神圓融的整體涵攝。因此,倘若學生能夠知其所可,行其當為,那么也就回應了時代精神的感召。
三、本科“導師制”涵攝“人文精神”的策略
以今天的實際來看,本科人文教育的徹底實現就在于朱熹所謂的“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6]?!靶苑种逃小本褪侵笇W生和教師從本性來講都希望獲得生命的奮進、情感的充實、精神的愉悅,“職分之所當為”則是由生命的奮進、情感的充實、精神的愉悅所帶來的何者當為與何者不當為的義務。因此,回歸“人文精神”,就必然需要追問人的精神的教育如何可能。我們不要忘記,本科教育才是大學教育的根基所在?;谶^往的經驗,筆者想就“導師制”談三點,涉及三個關鍵詞:“指引”“規(guī)范”和“身教”。
先講第一點“指引”,“指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重點穩(wěn)定學生專業(yè)思想,強化專業(yè)認同感,引導學生形成讀書興趣或實踐興趣、提高閱讀與實踐能力,閱讀范圍起初不受限制。第二階段:以經典著作閱讀為指引中心,進行專業(yè)素養(yǎng)的通識塑造。第三階段:以指引學生的專門研究為中心,針對不同學生的研究方向進行相應的指導。
第二點是“規(guī)范”,所謂“規(guī)范”包括規(guī)范學識和規(guī)范行為。本科生的可塑性比較大,很多時候他們需要一種外在力量對自身的“規(guī)范”,以提高內在自覺的程度。比如:規(guī)定每兩周或四周寫一篇讀書報告,導師再根據讀書報告進行“指引”性培養(yǎng)。再如:以“外國哲學”為例,還可以要學生在一個月時間內翻譯某一篇論文,這樣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其專業(yè)興趣……諸如此類。在行為規(guī)范方面,要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管理,保持上進心、持恒心,就像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提倡的那樣,養(yǎng)成有以做某一事為“志業(yè)”的決心。
第三點是“身教”,中國傳統(tǒng)講“言傳身教”。因此導師要多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可以集中在一起開座談會,也可以與個別學生單獨談話。只有多與學生交流,才知道學生之所想、所需,從而可以進行相應的“指引”與“規(guī)范”。剛開始接觸時,學生畢竟對教師還不很熟悉,可能講的很少,但學生與導師多次接觸、熟悉了之后,他們才會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問題告訴教師,這樣教師才可能指引好與規(guī)范好學生。哲學家羅素曾說過,明智是一種可以由教育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東西。
總之,要立足于專業(yè)特點,以“精英教育”為培養(yǎng)原則。一切教育的根本在于使得人變得更加“文雅”,或者說更“富有涵養(yǎng)”“富有情操”“富有氣象”。借用《中庸》中的話就是要培養(yǎng)“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7]的人,這是一種理想,但同時也是現實所急需。當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令人能夠繼續(xù)教育自身,這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愿望。如果能夠達成學生“繼續(xù)教育自己”了,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回歸“人文”:提升精神境界
曾國藩在《原才》一文中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底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俗之于人之心也,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盵8]
由此而言,人才的塑造與教育,在于社會人心的正與不正。問題是,我們往往把人的教育僅僅理解為一般的知識教育,進而忽視了德性的造就、心性的進步和氣質的變化,沒有注意生命的奮進、情感的充實和精神的愉悅。因此,只有憑借“人文”的熏陶,讓學生對人生有更多體驗,讓其理解生命之貴,親人之情,故鄉(xiāng)之愛;培養(yǎng)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對精神的企慕;教會他們靠自己去獲得美好生活的信念,并用同情、憐憫、愛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目前,如何重建21世紀大學生的完美人格,安立他們的精神世界,尋求失落的精神家園,已成為了大學人文教育實踐中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因此,筆者認為,反思功利化的教育,回歸人文精神的教育,能夠推動我們對具體問題的理解,能夠引領我們解讀教育所處的“現代性的陷阱”。在這個理性工具化時代,如何堅持人文教育的通識性,如何改革大學哲學教育的課程,如何讓大學人文教育德性化,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面對這些使命,我們無法左右別人的看法,但卻可以提醒自己。
參考文獻:
[1][6][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93,1,36.
[2][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49.
[3]陳平原.大學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3.
[4]Russell,B.Autobiograph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9:3.
[5]陳平原.大學何為: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6-33.
[8]曾國藩.曾文正公詩文集[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