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婷 魏獻策
摘 要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影像史學”在學界的研究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也突破傳統(tǒng)的書面史料教 學模式,影像史料的教學作用凸顯。利用影像史料進行教學的前提是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如搜集、分類、甄別、技術指導 等。文章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影像史料的分類與甄別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高中歷史教學;影像史料;分類;甄別
運用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是高中 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史學界研究領域的 不斷拓展,影像史料越來越受歷史研究者的重視,影 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逐漸被關注,但在具體 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中遇到一些問題,如對影像的搜集、分類、 甄別、技術指導、應用、總結等。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 中運用的影像史料的分類與甄別作探討。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影像史料的分類
1988年,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 對一部有關的歷 史影片作評論時,首次提出 “Historiophoty”一詞:“以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來表現(xiàn) 歷史和我們對歷史的見解。”[1]臺灣的周樑楷教授首 次將“historiophoty”一詞譯為“影像史學”,并提出影像 資料的概念: “遠自上古時期的巖畫,歷代以來的靜態(tài) 歷史圖像,以及近代的攝影、電影、電視和數(shù)字化多媒 體?!?sup>[2]隨著影像史學深入的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吳瓊 博士對“影像史學”作了更為具體的表述: “影像史學 是以視覺影像材料和影像完成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 既包括書畫、碑文、石刻、文物、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 產的影像化過程和成果,涵蓋民族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慶和 傳承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對象,又包括 公共媒介音像作品等以視聽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歷史 文化產品?!?sup>[3]而高中歷史教學運用的史料具有自身 的特點:一是真實性。選取一手史料,盡可能將歷史 本來面目通過史料呈現(xiàn),有利于學生更加客觀地分析 和解釋歷史現(xiàn)象,加上教師的引導,形成正確的歷史 觀;二是科學性。教師在兼顧史料真實性的同時,要 考慮學生自身接受能力,選擇符合學生年齡和思維接 受能力的史料,高中生理解能力較初中生更強,因此 選取的史料應更加有針對性啟發(fā)歷史思維;三是趣味 性。結合中外史學界對影像史料的界定以及高中歷 史教學史料運用的特殊性,筆者大致把高中歷史教學 運用的影像史料作了以下分類(見表1):
此表格對影像史料的分類僅代表筆者的觀點,分 類的完善還需要大量教學實踐的探索與總結,其中存 在一些不盡恰當之處,有待不斷完善改進。筆者認 為,影像史學研究尤其是影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研 究方面的深入,可以利用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建立史料 分類數(shù)據(jù)庫,在不斷探索中加入新鮮血液。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影像史料的的甄別 對高中歷史教學影像史料的甄別應該遵循以下 三個原則:
(一)素材的真實性
歷史是一門求真的學科,歷史教學目標的完成也 是基于史實的基礎上,能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影像 史料,它應該具備符合歷史史實的條件。因此,在史 料的選擇上應以一手影像史料為首選。從表1“高中 歷史教學運用的影像史料分類表”中,在只考慮真實 性原則的條件下,應以“史料型影像史料”為首選,歷 史紀錄片、歷史資料片、歷史影像和新聞等,通過實時 實景和對歷史人物、歷史場景或歷史遺存的拍攝,具 有真實性和歷史感的高度統(tǒng)一,較為客觀展現(xiàn)歷史。 通過對這種影像資料的學習,學生可以自己發(fā)現(xiàn)、體 會,從而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性認知。
例如,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第20課《新民主主義革 命與中國共產黨》的第四子目“抗日戰(zhàn)爭”,當教師在 講解“日軍滔天罪行”時,由于年代久遠,學生代入感 和同理心不強,靠教師的語言無法全景再現(xiàn)真實歷史 史實,因此影像教學是講解這一部分較為合適的教學 手段。而如今,關于抗戰(zhàn)的影像史料盈千累萬,如何 在其中甄別出最適合教學的史料是教師在備課中的 重要環(huán)節(jié)。曾流行的“抗戰(zhàn)劇”《亮劍》《雪豹》等,雖然 這些劇作都有相關的歷史專業(yè)人員作指導,但其中也 摻雜了許多錯誤的信息和夸張的成分,這些影像都不 利于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形成。而《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紀 實》《南京大屠殺》等歷史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運用大 量原始影像、文物資料等,其背后有許多歷史學家、思 想家等做專業(yè)指導,這些歷史影像能更好地給學生時 代的代入感,通過感受當時當景及教師的講解,提高 對這段歷史的理性理解,培養(yǎng)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 素養(yǎng)。
(二)目標的科學性
課程目標是衡量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首要準則。 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強調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歷史問 題的能力。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對學生史料分析能力 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影像史料的選擇應緊緊圍繞課程 標準要求,以教材的重難點為核心精心挑選,以幫助 學生提高對課堂重難點的理解。如高中歷史岳麓版 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政治 家》第11課《圣雄甘地》一課學生在理解甘地“手紡車 運動”,崇尚印度傳統(tǒng)手工業(yè)時,給學生放映一分鐘 1931 年甘地赴英訪問向群眾致敬的歷史影像,影像中 西裝革履人群中一襲白布的甘地格外顯眼,從甘地訪 問他國的服飾上,學生更容易理解甘地主張手工紡 織,抵制西方經濟侵略的決心。
(三)教學的有效性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使我們接觸了更多龐大數(shù)據(jù) 的影像史料,但一節(jié)課課堂容量有限,在考慮影像真 實性和內容貼切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對影像的處理, 選取最精華的部分用最恰當?shù)臅r長發(fā)揮其作用。
首先,宜精不宜多,宜短不宜長。對于歷史紀錄 片等時間較長的影像史料,在課堂教學應用前應對影 像史料進行有效處理,比如,通過剪輯精華、視頻截取 等手段,壓縮時長,契合課堂容量需求;其次,教師在 課堂應用影像史料時應注意介紹其來源,讓學生認識 到不同性質的史料對歷史研究的不同影響;再次,處 理好影像史料與其他教學資源的關系,要有連貫性不 宜重復;最后,要從影像中獲得對歷史理解的有用信 息,精心設置問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影像資料 真正服務于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Hayden Whit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88(5):1193-1198.
[2]?周梁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J].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1999(6)
[3]?吳瓊.影像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探析[J]史學理論與 史學史學刊,2014(1)
(責任編輯: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