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芬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 716000
1946 年春,國民黨破壞《國共停戰(zhàn)協(xié)定》,進攻解放區(qū)。4 月8 日,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王若飛、秦邦憲(博古)在參加重慶舉行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之后,與葉挺、鄧發(fā)、黃齊生等乘坐飛機,由重慶回飛延安。當天下午,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遇濃霧失事,機上全部人員罹難。噩耗傳來,延安和全國各地陷人極大的悲慟之中,中華大地掀起了一場隆重悼念“四八”烈士的群眾活動。作為中共中央黨報的《解放日報》及時發(fā)布消息,刊登新聞資訊,并開辟專輯特刊對延安和全國各地的悼念活動進行集中報道,發(fā)揮了中央主要媒體的作用。本文通過對1946 年《解放日報》“四八”烈士報道的形式、內(nèi)容和特點梳理和分析,為新時代下更好地緬懷革命先烈、銘記時代英雄、凝聚磅礴力量提供借鑒。
1946 年4 月12 日,《解放日報》刊登了關于“四八”遇難烈士的第一則消息《中共中央以極大悲痛宣布:王若飛同志等遇難》,自此在短短一個半月內(nèi),《解放日報》持續(xù)刊發(fā)“四八”烈士報道文章多達172篇,包括被難烈士生平傳略、遺作,中共領導人的題詞,國內(nèi)外人士的悼念文章,新聞資訊,各地電訊等。
《解放日報》自1941 年5 月16 日創(chuàng)刊,1942 年4 月1日改版,改版后版面由固守的一國際、二國內(nèi)、三邊區(qū)、四本地的模式調(diào)整為“一邊區(qū),二解放區(qū),三全國,四國際”。1946 年對“四八”被難烈士的報道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四版面,第三版面也有涉及。另外,4 月20 日《解放日報》增加了五、六、七、八四個版面,推出《追悼“四八”被難烈士特刊》,刊登各類報道49 篇,以示隆重悼念。
表1 1946 年《解放日報》關于“四八”烈士紀念主題報道版面篇數(shù)分布統(tǒng)計
《解放日報》刊登了中共中央主要領導和邊區(qū)政府領導悼念“四八”的個人署名文章以及題詞。毛澤東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朱德題詞“為全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而犧牲”;劉少奇題詞“把給予我們偉大死者的悲痛變?yōu)榉e極的力量,來鞏固和平,爭取民主”;李鼎銘題詞“為和平為民主而犧牲,雖死猶生”;任弼時題詞“你們的功績永垂不朽”;康生題詞“以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來紀念諸位死難同志”。
“四八”事件發(fā)生后,中共領導同志相繼發(fā)表署名文章悼念逝者,社會各界人士以及烈士家屬好友紛紛撰文緬懷,刊登在《解放日報》上的多達64 篇。郭沫若先生兩次撰文寫下《獻給若飛、希夷、博古及其他烈士》《為多災多難的人民痛苦》來紀念“四八”烈士。徐特立、蔡暢、郭春濤等撰文哀憶王若飛同志;葉挺將軍的兒子葉正明、博古同志的夫人張越霞發(fā)布署名文章哀悼逝去的親人;張云逸、張映吾、李頡伯、錢來蘇、江右云、復君等分別撰文悼念葉挺、博古、鄧發(fā)、黃齊生、李少華、黃曉莊等。署名文章痛悼罹難諸烈士,總結了他們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對他們在中國革命事業(yè)和人民解放斗爭中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號召“從悲痛中更加團結”“用更好的工作來紀念他們”。
《解放日報》相繼刊登了王若飛、秦邦憲、鄧發(fā)、葉挺、蔣登俊、李少華同志及黃齊生先生傳略,通過介紹“四八”烈士生平事跡和革命史績,鼓勵全國人民益加奮勉,化悲痛為力量,為實現(xiàn)和平民主繼續(xù)奮斗。同時刊登王若飛同志和葉挺遺作,激勵解放區(qū)軍民完成遇難同志未竟事業(yè)。
“四八”事件公布后,國內(nèi)外各界紛紛唁電、唁函慰問死難者家屬。中共中央委員會、政協(xié)綜合小組、青年黨、北平執(zhí)行部中共代表團、晉冀魯豫中央局、邊參會、中共華東局、十八集團軍駐平辦事處、察省張市黨委、新華日報社、中國勞動協(xié)會等唁函,表示沉痛悼念英靈,繼續(xù)先烈余業(yè),實現(xiàn)和平民主。1946 年4 月18 日,加大使歐德兒向周恩來發(fā)電表示深切慰問,4 月19 日蘇大使彼特羅夫等紛紛向被難烈士致唁,4 月26 日馬歇爾、吉倫吊唁被難烈士。
1.成立治喪委員會。4 月13 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成立由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康生、彭德懷、林伯渠、徐特立、賀龍、張云逸、陳紹禹、蔡暢、習仲勛等26 人組成的高規(guī)格治喪委員會,次日治喪委員會發(fā)布諸位烈士遺體運回延安、公祭追悼及安葬等啟事。4 月14 日,晉綏組成治喪護柩委員會,停柩臨縣公祭三日,全體干部臂紗致哀。噩耗傳到東北,黨政軍全體同志及各界人士均感哀痛,下半旗三天,停止娛樂活動一周,以示哀悼。
2.修建烈士陵墓?!八陌恕绷沂窟z體運回延安前,延安半懸國旗,人民生活在沉痛的心情里,各機關和市民趕制挽聯(lián)和花圈,準備敬獻給為人民解放事業(yè)而犧牲的偉大戰(zhàn)士。為了安葬自己偉大的戰(zhàn)友,延安市千余人趕修陵墓,從早到晚不知疲憊,有的甚至不吃午飯。延安市的多位老人搶著讓出自己的壽木,讓這些為和平事業(yè)犧牲的先烈“睡個好棺木”。
3.舉行公祭大會?!八陌恕敝T位烈士遺體從黑茶山至嵐縣,千余群眾搶抬靈棺,4 月18 日,烈士遺體抵達延安,朱總司令、劉少奇等同志親視入殮,各界公祭安葬典禮19 日隆重舉行,三萬人隆重悼祭。27 日,重慶各界人士六千人追悼“四八”死難烈士。
“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弊鳛橹泄仓醒牒完兏蕦庍厖^(qū)政府的機關報,1946 年《解放日報》在報道“四八”烈士紀念活動中呈現(xiàn)出黨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組織性這四個最鮮明的特點。
(一)黨性。黨報應該緊密配合黨中央的中心工作開展報道宣傳,“應該成為黨的一切政策,一切號召的尖兵、倡導者?!薄督夥湃請蟆? 月13 日發(fā)表題為《痛悼死者》的社論,社論寫道:“他們是為什么而死的?他們是為和平民主事業(yè)而死的,是為堅持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部協(xié)定而死的……中國人民和全體共產(chǎn)黨員將因他們之死而更千百倍地加強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以完全貫徹和平民主的事業(yè),完全實現(xiàn)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全部協(xié)定、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整軍協(xié)定……把中國法西斯派的內(nèi)戰(zhàn)與獨裁的陰謀完全粉碎到底!”通過對被難烈士的緬懷,進一步明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策和使命。
(二)群眾性。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報紙是廣大人民群眾獲取信息最基本的渠道,中國共產(chǎn)黨十分重視發(fā)揮報紙對群眾的宣傳鼓動作用?!督夥湃請蟆穲蟮懒松鐣鹘鐚Α八陌恕绷沂康陌У亢途拺?,通過修建陵墓、扶棺抬靈、臂紗致哀、停止娛樂、公祭追悼等哀悼儀式,來反映群眾對革命烈士的痛惜之情,動員廣大民眾投身到諸位烈士沒有完成的革命事業(yè)中去,為實現(xiàn)和平民主而更加奮勉。
(三)戰(zhàn)斗性?!八陌恕绷沂考o念報道文字洋溢著戰(zhàn)斗性,鮮明的反映了黨的斗爭動態(tài)。毛澤東在悼文中說:“你們的死是一個號召,它將加深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它將加強中國人民堅持和平、民主、團結事業(yè)的決心!”朱德發(fā)表了題為《完成死難者遺下的事業(yè)》的悼文,社會各界的唁電也都表示誓成遺志,完成先烈未竟事業(yè)。通過報道打出了一場輿論宣傳戰(zhàn),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政治協(xié)商會議協(xié)定的陰謀。
(四)組織性?!督夥湃請蟆钒l(fā)布了治喪委員會啟事,向社會各界人士告知烈士遺體回延時間、追悼大會和公祭活動的時間地點,報道了全國各地追悼活動籌備和舉辦情況,并開辟特刊有序發(fā)布各界人士的哀悼和緬懷文章,通過建立對死難烈士哀思和追念的悲痛之情,來喚起廣大群眾對自身、民族和國家命運的思考,從而轉(zhuǎn)化為奮力實現(xiàn)烈士遺愿的行動力量。
追悼和緬懷革命烈士,既是為了弘揚先烈的人生價值,更是為了倡導集體主義精神,喚起民眾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說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睙o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改革建設年代,都會涌現(xiàn)出一批批為國家和人民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們。新時代下,我們要充分借鑒歷史經(jīng)驗,發(fā)揮好融媒體在烈士紀念活動宣傳報道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樹立英雄的光輝形象。